异性相吸: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见有人调侃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异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现。异性效应指的是因男女共同做事而引起的对活动起积极影响的微妙作用。就像物理学中,磁场会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
这种效应的对象既非特指夫妻,也不是指如开会、问路以及办公事等普通的男女接触,而是指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为加深了解而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交流的异性。这种交往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和愉悦感情而进行的有益活动。
在共同活动中,与异性朋友接触时较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接触得多了就会成为朋友。在与异性朋友同乐的过程中,会感到一种与同性朋友在一起所没有的自豪、满足与和谐。
就情感而言,女人通常细腻温和,富有同情心;而男人则情感热烈,意志坚强。所谓“话逢知己”,异性间在交流时总是感觉具有共同语言,能借助交谈慰藉双方的心灵。这种情感交流是很微妙的,也是在同性身上无法体会到的。
当然,异性的性格、需求与自己是不同的,如果想从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那就要学会理解异性、真正地尊重异性。
两性之间另外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男性习惯线性思维,在未解决第一个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后面别的问题,因此就比较专注,习惯循序渐进;而女性则习惯并行思维,她们喜欢将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思考,尝试去解决所有问题,可谓是齐头并进。
梅林是一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刚进入公司没多长时间,就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梅林总是出师必胜。
有一次,公司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也未解决问题。而梅林外出联系,没多长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
还有一回,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急需一笔贷款,老板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般团团转。梅林再次出面,在银行之间周旋,最后为公司争取到了上百万元的贷款。
因为工作突出,梅林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和奖金连连升级。公司同事试图了解梅林成功的秘诀,才发现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具有丰富的知识与阅历,待人接物有方,当然还有她端庄的容貌和娴雅的仪表。
梅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学所谓的“异性相吸”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现象,如男营业员在接待女顾客时,通常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一些。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所以,外出办事多数要与男性打交道,相对来说,由女性出面会使谈判过程更为顺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异性效应来获得工作中的一些成功,本来异性相吸就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达成合作也相对更容易一些。
就业焦虑:一毕业,就忧郁
小张今年24岁,刚刚大学毕业。在舍友们都纷纷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小张却一反常态,在宿舍里闭门不出。以前,小张也经常到各地的人才市场走走看看,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但是临近毕业了,小张反而不敢出去了。对此小张的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都普遍认为小张平时非常活跃,对校内的各种活动都很热衷,在毕业前1年左右,小张就到全国各地的大型人才市场参观过,现今却如此表现,非常不可思议。小张自己也因为临近毕业而不敢出去,怕自己毕业后会像人们常说的毕业就是失业一样。为此,小张出现了彻夜失眠的现象,而且白天也表现得无精打采。原来十分活跃的小张变得忧郁起来。
小张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很常见。心理学家称之为“就业焦虑症”。据有关部门的确切统计,在全国而言,大约有53.2%的就业者存在轻度或者中度就业焦虑症。
所谓的“就业焦虑症”,是指由于在就业时的一系列不适造成的一种焦虑或担忧的情绪,这种状况可能会伴随若干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和症状的存在令人感到长时间的压抑或严重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工作或社会生活。这种焦虑感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情绪,而是一种情绪障碍,它使人陷于一种预感将有什么不祥事件发生的模糊而不安的状态当中。一个人正常的害怕情绪是有特定的存在对象和具体原因的,但一个人的焦虑感却往往说不出焦虑的对象和原因。
焦虑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引起一系列作为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这种极度的焦虑状态会逐渐使人的理智活动产生障碍,表现出种种非理性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心理疾病。简而言之,如果你由于担心、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反应对你的伤害超过了对你的帮助,你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焦虑综合征。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除了以上的几点以外,还要注意的是,引起焦虑的原因是否明确,焦虑程度与现实生存环境的严峻程度是否相符合。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将一些疾病的症状作为焦虑的症状。这些主要涉及像心跳加速、晕眩、胸口不适等状况。所以,在确定是否患上了焦虑症以前,一般需要通过医疗检查排除罹患疾病的可能。至于焦虑综合征发生的准确原因,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定论。但临床统计表明,家庭遗传因素、童年生活不幸和当前环境压力是焦虑综合征的三大主要诱因。像小张这样的状况,因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对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可以认为她患上了就业焦虑症。
如何克服就业焦虑症?
1.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作为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等一系列条件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自己的专长,选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校也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矫正方法来疏导自己的压抑和紧张心理
焦虑的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的观念,情绪困扰就可以消除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他们在遇到挫折时的情绪偏差,如果能够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在相应程度上得到了克服。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并对比两种观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4.适当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当然在宣泄情绪时也要注意场合,宣泄要适度,注意不要侵害了别人的正当权益。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采取自我慰藉的方法。毕业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适当的自我慰藉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自己的能力实在不能够胜任一些特别困难的工作或者状况时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方法。在适当自我慰藉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会有人对自己不理解,一切以恢复自己的正常情绪为目标。在自己情绪好转以后,就可以完整地回到同学们中间,继续进行自己的求职活动,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5.做到经常自我激励
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找个旷野大声喊出来。这些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自己的求职工作,以平常心正确面对社会的现实状况。
正确认识到社会的就业压力,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适当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一个良好的情绪,才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理想。像小张这样的状况,一方面要由专门组织心理辅导小组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自己也要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校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假期综合征:放假比上班还累
七天长假,对于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群而言,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外企、私企的白领工作者,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七天长假闲惯了,上班反而也不适应;有人在假期中暂时告别繁忙的工作,身心充分放松,然而假期过完,上班后却显得烦躁不安,无心工作,甚至失眠、胃口不佳。有些人外出旅游时,会出现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症状;有些人会因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而突然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江小姐无疑就是对此深有感触者之一。江小姐在五一长假刚开始的两天里,显得憔悴、焦虑、无精打采。在朋友的拉拢下出去旅游了四天,旅游回来后,开始工作了,却又对工作显得没有精神。
长假一结束,上班族纷纷回到单位,重新投入工作中。可不少人此时却感到精神萎靡不振、面黄肌瘦、心情烦躁、精力不集中、睡不好、吃不香,没有上班的激情,并伴有头疼、疲劳、瞌睡等种种不适,但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专家称,这就是常困扰上班族的“假期综合征”。还有的人在长假尚未结束时,想到又要回到繁杂的工作中,就感到头疼、心烦乃至恐惧,这也是一种“假期综合征”。
职业人士的假期综合征,由于上班族在长假期间,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破坏了饮食规律,人体各器官都超负荷运转,引起心理、生理功能紊乱。患上这种病会感觉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厌食、恐惧、孤独和出现头晕、口干舌燥、烦躁、腹痛腹泻等症状。
假期综合征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有:疲惫、神经性厌食、工作恐慌症、孤独综合征和旅游遐想症。具体来说:
(1)身心疲劳症。患者会出现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倦怠、精神靡缩、头痛、腰痛、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2)假日消化不良症。身体摄入过多的高脂肪或热量高的食物,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表现:肠胃不适,并伴有厌食倾向。
(3)上班恐慌症。与平时的快节奏生活相比,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规律就被打破,于是造成心理和生理的种种不适。表现:身心俱疲、精神涣散。
(4)孤独综合征。无法同最亲近的人共度假日,孤独感随着假日的临近而加剧,看到周围的人都欢聚一堂时,情形会变得更糟;另一种情况是不希望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对于亲朋好友的来访感到烦闷。
(5)旅游后遗症。旅途劳顿和饮食不规律,打破了身体的酸碱平衡,外加环境改变、水土不服,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是导致以上症状的病因所在。表现为感冒发烧、角膜发炎、牙痛、口腔溃疡。
尽管在我们的想象中,假日,尤其是“五一”、“十一”这一类的长假应该是一年中最为快乐和休闲的时光,人们可以借此同家人和朋友团聚,调整一下紧张了长时间的神经和心情。但事实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假日,尤其是在长假里会感到忧郁、沮丧和孤独,他们甚至在假期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为这类情感所控制。
造成假日忧郁的因素有很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不切实际的期望,社交活动过多,无法和最亲的人团聚等都是其中之一。总体说来,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专家建议,如果你经常遭遇或现在正处于假日带给你的消极情绪当中,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相信它们不仅能帮你走出目前的情绪低谷,而且还能让你在下一次假日之前就能早早地预防假日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