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48640200000013

第13章 离经叛道的人格: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3)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因势利导法。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有专家提出下列梯级任务: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偏执型人格:老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

刘冬,男,23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还担任班长。平常,他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总觉得别人嫉妒他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虽然同学们都否定嫉妒,但他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辩解。而且他还爱顶撞班主任,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问题。他认为自己属于人见人恨的那种人。后来他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更乐于独处,但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从心里怀疑。他觉得: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其信任加害他。最近他被班主任撤了班长一职。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断定有人搞鬼,觉得这样对他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写信给校长,阐述所蒙受的耻辱,决心把班主任搞下去。女朋友说他有病,他却认为她是变心了。而且他一直都觉得,女朋友看班主任的眼神很有问题。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

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

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

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心存不良。

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的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疾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偏执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暂无定论,有专家曾尝试举出以下四条:

(1)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其原因是患者总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患病,别人是在胡说,因此,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别人,怀疑别人、拒绝与别人合作,使得想帮助他的人无法介入治疗。可见,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调适不宜推迟,应该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调节。

偏执型人格因势利导法。

1.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周围的人对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争吵起来,周围人要尽快散开,不要去凑热闹,更不要去争辩,但大家可以齐声有力批评,使其收敛。而患者此时也要尽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使自己尽快离开,以免闹个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觉地把自己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那么,其异常的人格就会逐渐得到好转,甚至可以有较大的改善。因为,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

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如默念“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老师、同学来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周围的人的任何意见,只相信自己,就会使周围的人感到自己难以商量;因为固执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周围的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从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误会。自己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周围的人的意见,多听听周围的人的意见,对自己总是有帮助的。有些意见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周围的人的意见,而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相信他们。不会有整天与自己过不去的人,不要整天去怀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因此,一定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最好都能这样默念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异常人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对这种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在默念进程中尽量运用想象,这样自我暗示的效果就会较佳。

3.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

逐步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例如每当自己出现对周围的人有敌意的观念时,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又例如每当自己出现对周围的人有不信任的观念时,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信任危机”之中了。如果是,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于“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坏人还存在着好人、朋友,对好人、朋友应该持信任的态度。朋友、亲人或同事都是好人或比较好的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他们存不信任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通过这种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执行为。有时患者自己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再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总之,一个人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面对着各种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发觉自己有偏执倾向时,要尽快采取各种措施消除自己的不良倾向。

被动—攻击型人格:凭什么要听你的

小江的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对家人通常都是采用一种命令式的口气说话,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母亲经常被他气得大哭,而小江小时候也经常因为达不到父亲的要求而受到严厉的打骂。

小江对父亲又气又恨,对父亲那种命令式的口气无奈又厌恶。长大以后,小江对父亲的命令越来越反感,发展到后来只是随口答应就不理不睬了。小江心里总是会说:“你凭什么老是命令我?”他对父亲用了一种迂回的反抗方式,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是顽固执拗、固执己见;对别人的任何要求采取耽搁、伪装遗忘、拖沓等手段故意拖延,使之效率低下,以此来表达不满和愤懑情绪,使人感到有一种被动的阻力和攻击性的敌对心态。患有消极激进型人格错乱的人会很艺术地跟你对着干。他们敷衍、抱怨、反对、磨蹭、“忘事”,对主动来帮忙的人冷嘲热讽。随后,他们感觉被生活耍了,因为他们觉得生活本应更厚待自己。他们在内心生活和现实生活中都经历着怨恨和不快,但是他们看不见,正是他们自己的人格使他们离幸福的大道越来越远。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对让其尽职尽责的合理要求不以为然、消极抗拒。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顺从、谦和、随意,而有的人则好胜、好强、好争,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还有的人固执己见。应该说,好强本身并不一定不好,如同顺从也不一定好一样,但好强过头,变成了固执,甚至自以为是,为固执而固执,则是有害的。一个好强固执的人,可能是一个自信自立又有些自高自大的人,可能很武断,时常想要驾驭那些不及自己的人,对抗有权势者。喜欢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可能会成于此而败于此。有一句话如此说:物过于刚则易折。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1)消极地拒绝完成一般的社会或职业工作。

(2)抱怨别人误会自己、不欣赏自己。

(3)闷闷不乐,好争吵。

(4)毫无道理地批判、嘲讽权威。

(5)对那些看起来比自己幸运的人表现出嫉妒和愤恨。

(6)说话时声音夸张,不断抱怨自己的不幸。

(7)表现出不友好的蔑视后会后悔,但下次还会再犯。

被动—攻击型人格因势利导法:

(1)负责可靠地完成责任。

(2)减少反对、埋怨行为的频率,增加合作。

(3)直接表达出生气和埋怨的感受并对此负责。

(4)解决或减轻关于独立还是依靠别人的矛盾情感的强度。

(5)稳固自己不规律变化的行为和情绪。

(6)增强快乐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7)减少抱怨的频率(如关于不幸,关于权威人士)。

(8)使用能引起友善感的感情方式与别人共处,而不是恼怒和生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