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走进神秘百岁不老人
48637600000013

第13章 不老之谜(2)

郭老一百零四岁时在成都出车祸,那次他是去往成都参加公益活动,在路途中发生了意外。女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成都,看着躺在病榻上的父亲,不禁焦急万分,心疼地埋怨父亲不该如此频繁地参加公益活动。可郭老不这么想,郭老认为,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不定数的,来成都与出车祸没有必然的联系,出车祸是意外,是人无法预料的。郭老就是这样,遇到任何事,只管乐观应对,从不怨天尤人。

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崎岖和坎坷是人生的家常便饭。要想活得长就必须放得开。郭老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勇敢面对,随遇而安。

心态不老

人的衰老往往是从心理的衰老开始。有句谚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说出了抗衰老的关键所在。郭老常常对人说:虽然活了一百多岁,但是他不觉得老,他要跟孩子们一起生活下去。是的,郭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除了每天晨练要领打集体太极拳,他的擂台赛才刚刚开始,他要挑战全球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还要相约全球两千零八名老人,二零零八年时去北京为奥运加油。他还想再次冲击吉尼斯百岁老人百米纪录,他想要活到一百二十岁。

郭老总是这样,常常做新梦,不断有新的梦想和新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孩子的童心。有如此之多的梦想和期望的人,怎么会老呢?

人生要经历从小到老的过程,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天天都在变化,最终走向消失。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万物都是不停地在流转,今天的太阳已不是昨天的太阳。”但是身体老了,心灵可以不老,即所谓人老心不老。一颗不老的童心可以延缓人的衰老。

心态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童心带来的愉悦最有利于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才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协调,才有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步入晚年的老人,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并且毫无功利的心,也许真的会让你返老还童呢!

问及怎样才能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郭老有他自己的见解:一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二是要穿得精神,三是要有自己的追求。

忘老是延缓衰老的一副妙方,“忘老则老不至,好乐则乐常来”。人的心理机能对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极其微妙的作用,它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平时要少想自己的年龄,不要常把“老了,不中用了”之类的话挂在嘴上,要让自己感到还年轻。人的免疫功能受大脑皮层的制约,年轻化的心态可使免疫功能年轻化。

郭老平时喜欢穿宽松的白色运动服,穿运动服一来便于活动,二来显得有精神。老人说,穿得漂亮潇洒一点,别人看着有活力,自己感觉有信心,潇洒大方的仪容会使人感到健康、年轻,这种还我年轻的心理,会给老人带来愉悦和满足,对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说到追求,老人更是一生从未停止过,八十岁以后,还继续动脑筋发展自己的兴趣,选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展体育锻炼。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蓝图,并且付诸行动。

年轻心态的标志是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青春的孪生姊妹。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论是终日奔波的在岗职工还是安享晚年的离退休人员,丢弃理想,无所事事,心态就会衰老。失去目标就会失去动力,身心屈服就会万念俱灰,生死无异,人生旅程就会缩短。心态年轻了,世界就变得美好了,人也就有活力了,生命之树就会常青!

规律生活

名酒“威士忌”的商标上印有一个老人头像,这个头像确有其人,他叫托马斯·伯尔,他活了一百五十二岁,是西方健康长寿的标志。

老伯尔生于一四八二年,但迟至八十岁才结婚,他一百二十二岁那年,妻子年老病故,可他却精力充沛,又同一位等了他十七年的情人结婚。他经历了九个王朝。一六三三年,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知道其人其事后,便把老寿星从家乡施罗普郡乡下接到伦敦皇宫,每日设宴款待。

老伯尔百年来一直生活在农村,过的是清淡简朴的生活,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奢华生活,他终日大吃大喝,与他在家乡一百多年来过的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反差。突变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他长年形成的生活规律,他体内的生物节律自然很不适应,终于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寿终正寝。那年他一百五十二岁零九个月,死后,他获得了殊荣,和英国历代帝王葬在一起。

托马斯·伯尔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生活规律的重要性。据对长寿者的调查发现,长寿老人的长寿之道虽各有特点,但有规律的生活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人的生活不仅要讲社会规律,而且要符合自然规律。因为人是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大自然有一年四季之分,四季轮回,月盈月亏,昼夜更替。有序地按照一定节律运动,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生命体之一,存在于大自然的节律交替中,必然受到大自然节律的支配,大自然必然在一切生命体,包括人类身上打上节律的烙印。人类理应顺应这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延年益寿。我们不难发现,山区农村的长寿者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与大自然“合拍”的和谐生活。

城市中的长寿者也多是自觉地将生活安排与自然相和谐,很好地适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规律。生活规律既是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准则。

郭老的生活是非常有规律的。自从七十岁退休之后,有规律的生活成了他良好的习惯。在老年公寓里,郭老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起床之后下楼去锻炼,练到七点半再准时上楼吃早饭。早饭之后是例行公事的看报。到了九点,下楼带领公寓里的其他老人做健身操。十点钟健身操结束他会回来练字。

练到中午十二点吃中饭。老人会在中午给自己安排一个半小时的午觉,睡到两点自动爬起来,然后到活动室里同他的几个朋友打牌下棋搓麻将。五点半的时候老人吃完晚饭会到楼下去散半小时的步,然后回到公寓楼的大堂里与朋友们聊天。八点钟回寝室看电视,九点半准时上床睡觉。他的生活习惯为公寓里的所有人所熟知,以至于服务员常常开玩笑说,每天什么时候郭老会在什么地方,看看表就能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郭老的饮食很简单,他从来不吃什么营养品,也不吃其他零食。在老年公寓,郭老每天吃食堂饭,他从不吃得过饱,有时候一顿饭分成两顿吃。一日三餐很有规律。不贪睡,不贪玩,不贪吃,已成为郭老良好的生活习惯。郭老说,他的生活习惯,一半靠自然养成,一半靠人为控制。有时候需要用意志力维持。老人介绍,他的生活规律概括地说就是“定时、定量”。他给自己一天的生活设了“六个定时”,即:起床定时,一日三餐定时,锻炼定时,如厕定时,看报练字定时,睡觉定时。而一日三餐的食量,每天的运动量,读报、练字、睡觉的时间量也是基本确定的。

名医华佗有句名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句话在当今已被视为养生的最高境界。这里的“自然之道”,就是指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人体的生物钟是天生的,所以称为“自然之身”,这个身要靠“自然之道”去养。我们的养生行为和措施要与自己的生物钟合拍、和谐,要顺应它,不要违背它,其核心措施就是有规律地生活,凡事最好定时、定量。逐日养生,长期积累,天天健康,才可一生健康。

睡得香甜

在老年公寓和郭老一起生活的那一段时间,老人的睡眠好得让我吃惊。老人总能够按时入睡,按时起床,生物钟准确得如时钟一般。并且老人入睡快,上床几分钟就入睡,不久就睡得很熟。中午老人一般还要睡上一个半小时。老人谈笑风生地说到睡眠的重要。老人说:“我身体好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睡眠好,我今年一百多岁了,感觉身体比往年好。睡眠好,赛金宝。”

睡眠是生命的基础,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我们每天能否睡个好觉,也是人生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塞万提斯说过:“睡眠是饿者之肉食,渴者之饮料,冻者之温暖,热者之凉快。它令一个牧羊人与帝王平等,愚人与智者并存。”一语道出了睡眠对人生的不可缺少。中国有句老话:“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这说明充足良好的睡眠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睡眠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与阳光、空气、水、食物一样,都是生命所必需的,甚至比吃还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不吃不喝,七天死亡;光喝不吃,七十天死亡;一直不睡则五天死亡。

许多人片面地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是补充能量和消除疲劳,所以当因工作或娱乐而导致睡眠不足时,便试图通过补充营养来弥补(例如吃各种各样的高级补品),其实这样做并不能消除因睡眠不足带来的危害,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营养过剩。睡眠不足、营养过剩加上运动不足,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睡眠不好是不可以用营养品来替补的。“睡眠是天然的补药”,这里的“补药”,是指精神营养素,只有通过睡眠来提供,是食物提供的物质营养素无法替代的。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

中医学认为,睡眠是阴阳相互交替的自然规律。一日之中,要法阴阳,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日月共阴阳”。日出而作是白天应该清醒工作,日入而息是晚上应该睡觉休息。工作、休息要符合自然规律。一般来说,白昼活动兴奋过程为阳,夜间休息抑制过程为阴,经过白天的各种活动,夜晚降临,阳入于阴,阳衰阴盛,人需要休息,进入睡眠状态。黎明时,阴气渐尽,阳气始盛,人进入清醒状态。人的睡眠是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人体气血的阴阳变化所决定的。人的生命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处于睡眠与觉醒有规律的交替过程中。这种阴阳的交替是生命延续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当然,睡眠的最理想境界是倒头便睡,一觉睡到大天光。即便地动山摇,我自酣睡不动。不过,这种福气似乎并非人人都能享有,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方方面面的竞争压力加大,不少人虽是早早上床,却往往是辗转反侧,久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