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48637400000023

第23章 学习方法(3)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被试者做复合活动,即一边听故事,一边做加法运算,另一些被试者做单一活动,即单独听故事或单一做加法运算,得出的结果如下:

单一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成绩52;

复合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成绩43。

单一活动:正确复述故事情节的成绩31;

复合活动:正确复述故事情节的成绩10。

实验的结果表明,一心二用的复合活动,不论是加法运算还是复述故事情节,成绩都不如一心一意的单一活动。以上事实说明了学习时“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所以,学习必须集中注意。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就越能排除干扰,避免分心,其次是培养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并努力把间接兴趣转化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这样就会产生积极主动性并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就较快,牢固程度也高。久而久之,就逐渐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2.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有人曾对438名中学生进行了学业状况调查,发现有36%的学生“不习惯做笔记”。纵观学有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无一不是勤学苦记的典范。如李时珍花30年时间记了几百万字的笔记,才写出190万字的《本草纲目》;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记了2500多本笔记;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阅读过1500多种书籍,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因此,中学生应学会记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马虎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对此后悔不已,深恶痛绝。中学生应根除马虎,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养成认真的习惯,还应学会独立思考,对问题不能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直至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去掉马虎,养成良好的习惯,那种自以为是,耍小聪明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环节

1.做好预习争主动

预习是上课前的准备性学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上课教师要讲的内容、重点及自己认为的难点,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学习,可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借助工具书自己动脑查找资料,如此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的预习指导,明确要求,指导方法,按时检查,使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戒除走马观花式的无效果的预习。

2.认真听课记笔记

上课认真听讲,集中注意、抓住关键、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听课中要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解题的思路同老师所讲的加以比较对照,从中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老师讲述的重点、难点要仔细分析,深刻领会,同时要记好课堂笔记。笔记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细。这样不仅利于新知识的当堂掌握,也为日后的系统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及时复习讲效率

学习就需复习,只有复习才能减少遗忘,才能把知识牢牢掌握。那么如何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复习首先要及时,要在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巩固性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回忆、画图表、看笔记等,对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重点问题要逐一弄清,体现复习的重点,这样既利于理解,也便于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在复习中要分配好时间,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避免突击复习,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四)辅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习指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1.明确目的任务

任务明确,全部的记忆活动就会集中在所要记忆的对象之上,并会采取多种方法实现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在材料保持的牢固程度、全面性与正确性上,优于无意识记。

2.加深理解

理解是记忆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内在联系而记忆牢固。相反,不理解的内容,总是作为孤立的、与过去的知识没有联系的部分出现在大脑中,即使暂时背会了,也容易遗忘。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以重复感知为条件的机械识记效果好得多。

3.多通道协同记忆

在记忆中把眼(看)、耳(听)、口(念)、手(写)都协同起来,比单用眼看或耳听的记忆效果好。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从教材的各种性质、特点的总和中去获得足够的信息,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

4.尝试回忆

尝试回忆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记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记忆过程中,将60%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效果最好。这种方法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识记活动,易于发现难于识记的部分,从而多用一些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困难的材料。同时尝试回忆的过程也是保持过去所学东西的牢固、准确存留的过程。

5.运用比较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有相似特点的内容。近似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外语单词都可采用比较法记忆。学习中可以把有相似内容相特点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辨析某些知识的特征,避免混淆,弄清适用范围,能够大为增强记忆效果。

6.运用记忆术

对于一些内容抽象和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用。记忆术强记。记忆术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其基本特点就是尽可能建立各种联系和线索,即把需要记忆的材料与已经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辅以人为的意义加以联系。常用的方法有:

谐音法,即利用谐音把数字或字母等转换成文字。

口诀法,即把记忆材料编成合仄押韵的歌诀。

联系法,即人为地找出或建立某些材料之间的联系。

特征法,即抓住某些材料的特征以帮助记忆。

在记忆中,要根据材料的特点,灵活地选用各种记忆方法。

四、学习疲劳与科学用脑

(一)学习疲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打消耗战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

整天书本不离手,连吃饭走路都在想着学习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囿于狭小的生活范围内,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一天到晚抠书本。这种消耗战的学习方式是极不科学的,从学习效果和所花费的时间看很不经济,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损害。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会消耗神经细胞的大批能量,如果学习无节制,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科学用脑,必然会造成大脑机能损伤,引起学习疲劳。

疲劳是指人们连续工作以后,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而产生的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却无法解决的现象叫学习疲劳。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使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这是由于肌肉在工作中消耗的能量比补充的更快,废物(乳酸、磷酸钾、二氧化碳等)的积累比消除更快,两者失去了平衡。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动也是一种生理过程,神经兴奋也要消耗能量,当能量的消耗与补充、废物的积累与消除失衡时,也会引起疲劳。生理疲劳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姿势不正确、痉挛、感觉迟钝、无力等。

心理疲劳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因素所致。如工作单调或没兴趣,就会产生厌烦或懈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工作质量下降、速度减慢。学生在频繁的考试中屡受挫折,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及思想负担,感到智穷力竭,疲劳不堪。这种现象就是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速度降低、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理疲劳是为工作所倦,是不能干;心理疲劳是倦于工作,即不想干。由疲劳引起的生理反应,虽然可以用意志来调节,但极度的生理疲劳不但降低运动器官的效率,还会使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受到损伤,因而使心理活动遭到破坏。同样,心理疲劳也会减弱生理活动的能力,如厌倦、忧虑等不良情绪往往有害于身体健康.降低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