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28

第28章 开创历史新纪元——当代文化拾萃(4)

第七节当代名人

青铜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政界精英、学界贤哲、商界名流、革命烈士等。《青铜峡文史资料》第六辑(人物卷)将作全面介绍。这里只介绍在学问上和管理上均有突出成果,堪称楷模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代表吴尚贤,年轻一辈知识分子的代表王嘉毅。

1.吴尚贤

吴尚贤,男,汉族,1920年10月出生,大坝乡人,系清末举人吴复安之孙。无党派知名人士,高级工程师,宁夏着名水利专家。

1931~1941年,吴尚贤先后在大坝乡小学、银川师范附属高小、宁夏中学就读。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读书。1946年大学毕业,在甘肃省水利局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等职。西北解放前夕,吴尚贤负责的截引临泽沙河铺地下水工程正在施工中,他坚守施工现场,保护物资财产,指挥完成水利工程。他的进步行为和敬业精神受到当时进军新疆的王震将军和第三军军长黄新廷的肯定和称赞。新中国成立后,吴尚贤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中,历任驻甘肃张掖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兵团三军军办水利工程处技术员、甘肃省水利局武威黄羊河工程处副处长。

1951年3月调回宁夏工作,先后任宁夏水利局河东工程处、河西工程处副处长,甘肃省银川水利分局工程处副处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电局基建处副处长,西干渠工程处副处长,水利局工程处、设计处副处长、工程师,银北排水治碱改土指挥部副指挥,水利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等职。曾当选青铜峡市、银川市人大代表,宁夏科协常务委员,自治区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全国农田水利学会委员、宁夏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

吴尚贤一生致力于水利建设事业,主持设计并领导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1951年3月,参与指挥扩整秦渠上段和整修清水沟工程,当年建成第一农场渠。1952年,调河西工程处,负责整治唐徕渠工程。对渠口到银川西门桥的60余公里渠道进行裁弯疏浚,改建桥闸。历时两年,共完成裁弯7处,改建和新建建筑物55座,使唐徕渠西门桥以上渠道的残破面貌得以改变。此后,参与领导了引黄灌区其他干渠的整治和排水沟的新建工程。1958年后,吴尚贤到南部山区,指导制定清水河、葫芦河、泾河3大水系的水利规划,建成各种坝型的水库13座。1963年,汉延渠决口,冲开六米多宽的大口子,吴尚贤任抢险副总指挥,商量好堵决口的办法以后,带头跳进水渠和民工一起干活,10多个小时不休息,直到把缺口完全堵住才罢休。“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不公正待遇,被遣返回大坝老家监督劳动。1971年后,借调到固原地区搞水利建设,三年里修建中小型水库30余座,发展水浇地1.33万公顷。1978年,吴尚贤恢复职务,主动请求到银北改土治碱,任副指挥。两年中指挥完成打井6000眼,建成短沟小站200处,复活电排站96座,清淤排水沟190多公里,防治盐碱工作大见成效。黄河永宁县东升处,自1976年以后不断向西塌岸,三年塌进1.7公里,形成6.4公里急弯。用码头防护,屡修屡坏,塌毁土地458.3公顷,塌毁民生渠300余米,危及惠农渠安全。吴尚贤察看后,力主用裁弯取顺方案整治。1979年冬,在东升对岸开挖了一条长2.4公里、宽50米、深3.5米的引河,利用水力冲淘,当年就顺直河道,使为害数年、耗资300万元的河患消除。

50年来,吴尚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在水利工程修建中,提出“裁弯取顺”整治河渠方案,以“导、蓄、泄”的方法防治山洪,采用“木架附重四面体”技术防治黄河塌岸。在干旱地区,他大力倡导实施种柠条,修建“隔坡梯田”和打井打窖,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分,增强防旱抗旱能力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宁夏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被评为宁夏水利和农业模范工作者、先进代表和先进工作者。1993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吴尚贤既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治学严谨,勤于探索,潜心研究农田水利科学理论。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宁夏水利述要》《宁夏南部山区水利水保建设》《对黄河塌岸的认识与防治》《山区水库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论水害》等40多篇、10余万字的学术论文。他主持了《宁夏水利志》和《地名词典·宁夏分卷》的编纂工作,其中《宁夏水利志》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一直关心和参与宁夏各地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这些成果为后人研究、开发宁夏水利等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本人也被人们誉为宁夏水利的“活字典”。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黄河整体开发利用出发,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首次提出大柳树高坝开发方案。40余年来,他以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数据,多次参与方案论证,多次陪同中央及有关部委领导考察大柳树坝址,积极呼吁国家尽快审定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方案。

1983年起,吴尚贤担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他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认真履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考察活动,摸实情,讲真话,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在自治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治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1999年,吴尚贤离职休养。他虽年逾古稀,身患重病,但仍热情关心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宁夏的水利建设事业。生活俭朴,廉洁奉公,生前多次表达了他逝世后“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向黄河”的意愿。

2001年5月18日,吴尚贤逝世,享年8l岁。吴尚贤是青铜峡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王嘉毅

王嘉毅,男,汉族,1965年12月5日出生,小坝乡林皋村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1988年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着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密执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着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历任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科研管理处处长、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王嘉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先后在国家级权威刊物、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着5部,出版专着3部。曾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是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是年轻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第八节大事纪略

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共宁朔县委员会和宁朔县人民政府,12月10日~12日,宁朔县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0年1月,在河西各大干渠渠首所在地的宁朔县小坝设中心水利局,管理各大干渠渠口工程和进水量,兼管宁朔县水利工作。

1950年4月30日,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潘自力、省委副书记朱敏、省军区副司令员黄罗斌赴宁朔县唐徕渠、汉延渠、大清渠、惠农渠等地视察春工,以保证银川平原当年春耕生产。

1950年5月底,郭栓子(郭永胜)派董凤祥、任自祥带领部众40余人,到宁朔县境内山区活动。6月24日,全县开展剿匪肃特攻势月活动,至7月24日,抓获匪首郭继周、杨文斌等。

1950年11月~1951年春,宁夏率先在引黄灌区的宁朔县(为解放新区)、盐池县(为革命老区)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宁朔县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整顿农会组织、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及财产,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全县共没收征收土地2151.2公顷,有71%的农户分到了土地、耕畜和农具。

1952年8月9日~13日,中共宁朔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宁朔县第一届委员会。

1955年3月10日~15日,黄河冰凌拥塞唐徕渠、汉延渠等渠闸,宁朔县干部群众昼夜防凌。

1958年,在黄河青铜峡口兴建水电厂,于1967年基本完成。拦河坝长697米,坝高42米,有七个溢流孔,三个泄洪孔,除河床水电站外,还在两岸各建1座渠首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2万千瓦,后又在唐徕渠口扩装1台3万千瓦机组。

宁夏青铜峡水泥厂

1958年12月,在宁朔县青铜峡镇兴建水泥厂,这是自治区第一家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20世纪60年代是“全国工业交通战线红旗单位”,20世纪70年代是全国建材行业“质量信得过先进企业”,1991年被评为自治区“经济效益显着单位”,1992年步人中国500家最大建材工业企业行列,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称号。1999年11月改制为宁夏青铜峡水泥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8月改制为宁夏青铜峡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959年5月4日,第一批浙江支宁人员到达宁朔县。

青铜峡铁桥

1959年7月1日,宁夏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青铜峡铁桥建成并正式通车,为保证拦河大坝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60年2月24日,宁夏黄河上的第一座拦河大坝——青铜峡黄河截流合龙。至1975年年底,大坝装机完毕,投入发电。拦河大坝建成,蓄水60亿立方米,使青铜峡至石嘴山194公里长、34公里宽的灌区,形成更加完整的排灌系统。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结束了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宁渠等7大干渠无坝引水的历史,提高供水保证率近100%,省去浩繁的干渠渠首岁修工料,减免了黄河枯水和冰凌对渠首的威胁,更为高部位渠道的兴建和旧渠道的修整创造了条件。但当时没有设计和建设船闸,直接影响黄河水运。从这时起历史名城广武逐渐被库区河水淹没,大批文物被埋入泥沙之下,成为历史的遗憾。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2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朔、金积两县成立青铜峡市的决定》,青铜峡市成立。

1961年3月26日~4月1日,青铜峡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62年6月27日,邵刚、瞿靖、小坝等7个公社遭遇冰雹袭击,41个大队的4868.4公顷农作物受灾。

1962年,自治区博物馆发掘青铜峡一百零八塔边的河滩小塔,出土珍贵文物。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连湖农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出土了石斧、石钻、石刀等磨制石器。

1963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青铜峡水利枢纽并题词。

1964年,国务院批准在青铜峡建设铝厂,青铜峡铝厂代号为“三〇四厂”。1966年3月开工,1969年4月5日阳极糊车间建成投产。1970年8月21日,电解车间一厂房前44台电解槽投产。1971年4月3日,电解车间一厂房后44台电解槽投产。1972年6月3日,“三〇四厂”更名为青铜峡铝厂。

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于1985年开工建设,1987年投产,年产电解铝5万吨。2004年8月18日,对该系列进行了改造,2005年2月28日建成投产,电解铝年产量由5万吨增至8万吨。

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期工程属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1997年开工建设,2002年底建成投产,年产电解铝15万吨、碳素制品9万吨。该系列于2004年6月,与加拿大铝业公司、宁夏电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宁夏加宁铝业有限公司。

三五〇工程于2003年4月建设,2005年12月18日全部建成投产,年产电解铝27万吨,碳素制品16万吨。电解铝系统是目前国内电流强度最大、系列产量最多、技术最先进的电解铝生产线。

1965年4月,水电部保定电业局26号列车发电站开抵青铜峡发电。

文革时期宣传画

1966年,在工业学大庆中,召开了全国工业交通会议,会议推荐了70个“大庆式”先进单位,青铜峡水电厂是宁夏唯一的获奖单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受到错误批判。

1967年8月28日,康生下令驻青部队开枪,当场使一派群众104人致死、133人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