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14

第14章 风起云涌——宋西夏元代(3)

在《宁夏府志》和《读史方舆纪要》里有对青铜峡水光山色的描绘:“两山紧束,几如龙门之状,第水势稍平耳。对岸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铜峡之所由名欤。”“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山多赭土,日照则色如金”,黄河滚滚奔流至此,河面变狭,水流湍急;峡谷在蓝天碧水相映下,呈青铜色,故名青铜峡。由于这里地形险要,气势磅礴,两岸为悬岩绝壁,相传为大禹治水劈山凿石,砍断山岩,引黄河水入川,故形成如此深山峡谷。从这说明,“青铜峡”是因山色水光相互映照的地理特征而得名。

第二节蒙元时期

一、元代建立

1.蒙古大军灭西夏

13世纪初,原居住于克鲁伦河和斡难河之间的蒙古孛儿只斤部落在铁木真的统率下兴起,短短几年,就统一了漠北蒙古诸部。疆域东南与金相邻,西南和西夏接壤,成为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新兴的力量。为了满足其需要,相邻的金、夏、西辽等便成为其掠夺对象。铁木真首先将矛头直指西夏,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先后发动了六次征夏战争,终于灭了西夏。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南渡黄河,先后攻下积石(今青海贵德县)、临洮、河州、西宁之后,又挥师进入固原。闰五月,天已大热,成吉思汗驻跸于六盘山避暑,又派养子察罕去中兴府劝降,西夏主李睍拒绝。蒙古大军包围中兴府达半年。六月,随之而来的强烈地震,致使疾病流行,加之粮尽援绝,西夏主李睍在无奈中遣使乞降。七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六盘山去世,其四子拖雷遵照遗命:死后秘不发丧,夏主来降时杀掉,将中兴府兵民全部杀掉,毁其城池、宫殿、陵墓。这样立国189年,曾威震一方的西夏政权覆亡了。

2.元朝建立——宁夏地名诞生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蒙古汗国。1227年成吉思汗挥军灭亡西夏。1234年,成吉思汗子窝阔台灭亡金国。至元八年(1271年),成吉思汗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迁都燕京(元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灭南宋,实现了大统一,中国历史进入元朝。忽必烈是建立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

元建国前后,在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中统二年(1261年),在宁夏地区第一次设立行省,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行省管辖范围基本上是原西夏国的疆域,省城是前西夏都中兴府(兴庆府改,即今宁夏银川市)。后经反复更替,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将原中兴省改为宁夏府路,就是“宁夏”行政域名和地名的开端。其意是平定夏国,永远安宁的意思。

宁夏府路下辖兴(今宁夏银川市)、灵、应里(今宁夏中卫市区)、鸣沙(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定(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等五州和怀远、河渠两县,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北部引黄灌区。

二、治水与屯田郭守敬

1.元代治水

郭守敬,字若思,祖籍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市),是元代着名的水利专家和天文学家。

郭守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期从学于着名学者刘秉忠和张文谦。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年),担任中书左丞的张文谦,见郭守敬对水利工程的学习和研究“巧思绝人”,遂向忽必烈推荐。世祖召见于上都,郭守敬面陈华北水利六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意思是担任公职的人都能这样认真地思考问题,就不算白吃饭了)。世祖当即授予他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次年,又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自1205年起,成吉思汗先后发动六次征讨西夏的战事,历时23年,遭到西夏军民的顽强抵抗,战争的激烈是蒙古建国以来未曾遇到过的。因此,蒙古军对西夏军民施以极其残酷的屠戮。西夏灭亡后,又征调大批西夏人随军出征,昔日塞上沃野,因水利设施破坏,田园荒芜,几乎成了千里赤地,百姓流离失所,塞上江南变得满目疮痍。

郭守敬来到西夏后,沿黄河两岸踏勘地势水情,对引黄灌区平原的干渠、支渠的数量、长度,灌田亩数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深入了解水利灌溉历史和治水、治淤的经验。

在张文谦的支持下,由郭守敬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开始了。当时有人提出废弃旧渠,另开新渠的主张。郭守敬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因旧谋新”的方案。经过实地勘察和求教民间老农,汉延渠退水入200米远的惠农渠他又提出建滚水坝以减弱水势,在渠道引水口筑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进水闸以保证渠道有充足水量,建退水闸以调节流量等技术方案。在他指导下的水利建设中,普遍采用了新的工程技术,修筑渠、堰、陂、塘,大都使用了调节水量的“闸堰”,即水坝和水闸。水坝和水闸,起到了控制水流量的作用,旱则开闸放水入田,以收灌溉之利;涝则关闭闸门,以避泛滥之灾,使整个灌溉系统工程具有很好的灌溉和防洪效益。

在各地官民的热心支持下,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郭守敬就完成了对唐徕渠、汉延渠两大古渠的疏浚工程。接着又将灵州、应理、鸣沙等地的其他10条干渠以及黄河两岸所有大小支渠68条都进行了一次彻底整治。从此,可以灌溉耕地万余顷。郭守敬以其丰富的水利知识,整修旧渠,修建闸、坝,使境内大小渠系都恢复了功用,于是招徕流民,垦辟荒地,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开始得到了恢复。

郭守敬宁夏治水,贡献极大,功垂后世,在宁夏水利史上享有盛名,宁夏人民为他修建生祠,尊称他为“龙神”。郭守敬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卒,享年86岁。

张文谦至元元年(1264年),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在任三年,疏浚唐徕渠、汉延渠二渠。张召董文用为西夏中兴等路郎中,董文用在宁夏期间,开疏唐徕渠、汉延渠、秦家渠等渠,以屯垦境内的水田,招集流亡耕种者达四五万户。至元三年(1266年),又对唐徕渠、汉延渠等渠进行过一次疏浚。南宋归降的“新民”,忽必烈也将他们迁徙到唐徕渠灌区一带屯田。这样,不但原西夏故地上逃亡的流民大批返回乡里,而且还从各地迁来了大批的“新民”,银川平原的人口不断增加,荒野变为沃田。在移住并参加兴修水利、屯田垦殖的人中,有汉、蒙古、回、羌、浑等各个民族。

2.元代屯田

忽必烈即位之后,积极采用汉法,吸取中原的经济文化,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对蒙古贵族们说:“司农非细事,朕深谕此。”(《元史》卷七《世祖四》)他刚继皇位,就颁布了“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诏令(《元史》卷九十三《食货一》),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劝农机构,设立劝农官;二是保护农业生产,禁止占用农田和牧地,限制抑良为奴;三是大力进行军民屯田,同时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四是建置仓储制度,置常平仓和义仓,平抑谷价,预防灾害,赈济灾民;五是减免租税;六是兴修水利等。这些措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元史》卷一百)。元代银川平原是移民屯田的主要地区之一,最早在此率众屯田的朵儿赤向忽必烈建议:“西夏营田,实占正军,倘有调用,则又妨耕作。土瘠野圹,十未垦一。南军屯居以来,子弟蕃息稍众,若以其成丁者,别编入籍,以实屯户,则地利多而兵有余矣。请为其总管,以尽措画。”(《元史》卷一百三十四《多尔济传》)。世祖接受建议,授朵儿赤为“中兴路新民总管”,率众屯田。至元三年(1266年)七月,世祖“诏令西夏避乱之民还本籍”(《元史卷六世祖纪》),并专设西夏惠民局负责安置。又将内地投降蒙古的居民迁发中兴等路屯田。至元八年(1271年)正月,“迁发己未年(1259年)随州(今湖北随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户,往中兴居住。十一年,编为屯田户,凡二千四百丁。二十三年,续迁渐丁,得三百人,为田一千八百顷”(《元史》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志》)。时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使的独吉和安抚副使袁裕请准朝廷,对这批移民“计丁给地,立三屯,使耕以自养,官民便之”。袁裕又建议:“西夏羌浑杂居,驱良莫辨,宜验已有从良书者,则为良民。”从之,得8000余人,官给牛具,使力田为农,这次在西夏地区安置的鄂州移民有8000余人。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怀远县和顺州安置南方移民4800人。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调从南宋归顺过来的“新附军”1381户屯田,专设“西夏中兴等路新附军万户府”管理。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从蒙古塔口里千户所迁移958户到中兴等处屯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迁驻扎甘州等地的新附军千人到中兴屯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中兴路新民总管、党项人朵儿赤录南军屯户子弟之精壮者垦田,“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凡三载,赋额倍增”(《元史》卷一百三十四《多尔济传》)。这样,原西夏故土上逃亡者大批返回乡里,而且还从外地迁来不少“新户”,银川平原荒芜的田园逐步又变为沃田。

元朝在西北兴建屯田,除了军事、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就是想通过调遣新附军和迁徙汉民的办法来实施汉族军民与少数民族杂居屯种,以示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