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占地面积10 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为双重檐,四周环廊式结构。
1995年7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5年7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1995年9月10日隆重开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内安放着孔繁森同志大型半身汉白玉雕像,塑像后红色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览厅内布置着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展览分为6个部分,展出图片270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并配以一组全面反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大型投影录像片。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10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活动的崭新气象。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数百万人次。全国巡展历时近两年,观众近千万。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已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建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廉政建设和民族团结提供了一个生动实际的课堂。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药品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