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编
48636000000028

第28章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15师奉党中央的派遣,挺进五台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后,师主力南下,成立了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经过8年浴血奋战,开辟了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以南,渤海以西80万平方千米的晋察冀解放区,并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的解放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撤销,建立华北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区党政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视察时,提议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随后,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决定修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0年3月正式动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陵园的建立题词。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华北人民对曾经战斗和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先辈深切的缅怀之情。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我国兴建较早、规模较大、造型艺术较高的烈士陵园之一,陵园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43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会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及省民政厅,拨款2023万元,对陵园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新建、改建。现在,园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陵园内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大夫陵墓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烈士纪念亭、影视厅等。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采用我国传统的主轴线布局,园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3条轴线上,并有绿篱相隔,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无数苍松翠柏陪衬,越发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蔚为壮观。中间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陵园大门、悼念广场、铭碑堂、烈士墓群、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建筑。烈士陵园大门由花岗石和青石砌成,门壁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5个贴金大字,门壁连接着东西两座不锈钢门,构成这座宏伟的纪念建筑。高大雄伟的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题词,坐落在可容纳万人的悼念广场中央,广场东侧为革命文物厅,西侧为影视厅。在铭碑堂前广场上矗立着3组大型铜塑像,东边一组是两名手握钢枪、准备拼搏的八路军战士,象征着我军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魄;西边一组是两名男女民兵警戒着埋雷的勃勃英姿,这两组塑像体现了当时华北战场上的兵民两支主要武装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战士高举“八一”军旗,目视前方,象征着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像座两侧是“参军”、“支前”两幅汉白玉浮雕。广场的北面是铭碑堂,它是全园的中心纪念建筑物,它的外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堂内中央是一幢大型汉白玉卧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贴金大字,卧碑顶端的汉白玉石台上镶着一个由奥地利侨民盖斯特精心制作的铜铸花圈,248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铭碑堂北墙的中央。堂内东西两侧墙壁上镶嵌着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彭真、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的字碑,对烈士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铭碑堂后面是烈士墓群,东西两墓区由3幢中心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烈士墓是花岗石墓身,规格大体一致,打破了传统的前碑后墓的格式,墓后竖汉白玉碑,墓顶建有花池,317位烈士的灵柩就安葬在苍松翠柏之中。

新型的纪念建筑——烈士纪念堂坐落在园内向北最深处,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堂内中厅为“晋察冀革命纪念馆”,陈列着革命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堂内东侧是烈士骨灰安放室,现安放着600余位革命先辈的骨灰;西侧是烈士遗像室。纪念堂前面的广场绿草茵茵,苍松浓郁。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宁都起义的领导者、原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烈士纪念碑亭。

烈士陵园东西两条辅轴线上的纪念建筑采取遥相对称的民族形式。南边一条辅轴线上,西面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陵墓,东面是柯棣华大夫陵墓、爱德华博士和巴苏大夫纪念碑。两墓前的广场中央分别矗立着白求恩、柯棣华高大的汉白玉全身雕像,使整个陵园突出了国际主义精神。北面的辅轴线上,西边的纪念亭、展览馆与东边的烈士纪念馆相对称。纪念亭是由6根水磨石柱环抱着一幢大型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的题词,以示不忘先辈之功业。展览馆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东厅是聂荣臻题写馆名的“白求恩纪念馆”,馆内展出白求恩生平事迹照片130余幅和22件珍贵文物,再现了白求恩伟大光辉的一生。西厅是聂荣臻题写馆名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长达85米的事迹图片展充分体现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发展中印友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烈士纪念馆前墙壁的中央镌刻着中共中央华北局撰写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记”,馆内展出了25位著名烈士的事迹。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安葬着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晋察冀和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其中有工人运动领导者高克谦,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晋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著名战将楚大明,红军骑兵团创始人、第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及全国闻名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园内珍藏着革命历史文物、烈士遗物等10000余件,其中有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赠送中国人民的白求恩生前发明并使用过的两件手术器械——“铁制助理医生”、“肋骨截断器”和1978年加拿大外长贾米森代表加拿大政府赠给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半身铜像等。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园以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以及政府各部门对陵园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建国后不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先后亲谒陵园并挥笔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