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旧居位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当地人称“邓家老院子”。1904年,邓小平诞生在这里。旧居是一座普通的农家三合院,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邓小平旧居管理所,以纪念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旧居现辟有3个图片展室7个文物展室。图片展室陈列了邓小平从青少年时期赴法留学到“九二”视察南方期间的照片、邓小平家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广安发展建设的照片。文物展室则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邓小平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住房、邓小平出生的房间及其家中的手工作坊等。整个展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邓小平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位革命家、一代伟人的光辉历程。
堂屋四周的墙壁上,陈列着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照片49幅,生动地再现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堂屋左侧房间的靠墙处,有一个漆皮剥落的大衣柜和鞋柜,右侧依墙放着一张吃饭用的半圆桌,圆桌的另一半在“文革”时被砸毁了。左横屋的第二间房内,摆着一张红漆早已变黑了的旧式木床。在这间房屋靠窗户的地方,还摆放着一张旧式书桌,这是小平同志曾经使用过的。
邓小平故居又称“邓家老院子”,是广安市协兴牌坊村最亮丽的风景。小平故居为木结构建筑,院落坐东朝西,占地833平方米,共17间屋。就是在这个川东山区极普通的农家老院内,1904年8月2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诞生了。
邓小平故居沐着世纪风雨,经历几多变迁。据考证,它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续建至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他以革命家的胸襟审视家庭、对待旧居,亲自写信要求广安县委“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一切家产全部分给农民”。1951年,“邓家老院子”搬进了九户农民,只有正房留下两间做村办公室。其间,它作过公共食堂、保管室,办过文化站、幼儿园。经过几多风雨,房屋开始破漏,院坝有所损毁。
随着邓小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20世纪80年代起,无数中外记者、友好人士纷纷前来小平故居,追寻一代伟人的成长轨迹,探寻中国改革开放之“根”。
1979年,广安县委为旧居添了一些瓦椽,适当进行了维修,栽了一些松柏、腊梅、铁树和广柑树。维修故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邓小平办公室立即打电话查问,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不准大兴土木。对广安县多次请求维修故居一事,卓琳根据小平的一贯意见嘱咐:“不要把钱花在旧居上,要用在人民事业上,用在经济建设上。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安这片热土,故乡人民开始富起来。一些原在故居居住的农户陆续建起了新楼房,随后其他农户也迁离了。广安县第二次对旧居进行了维修,收集和复制了小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照片陈列展出,找回了部分家具,基本恢复了旧居的原貌,这也就是目前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邓小平故居。
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著名川籍作家马识途写的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屋前两株铁树,挺拔壮实,龙鳞铁甲,不蔓不枝,直立不阿。近年来,每年六至七月,一雄一雌的花朵争奇斗妍:雄花序高二尺,状若宝塔,色泽金黄,香如腊梅;雌花形似鹊巢,大如玉盘,蔚为奇观。站在故居堂屋门前向远处眺望,清晰可见迎面有一座三起三伏的笔架山,而山最后的起势最为高峻。故居三合院前是一方池塘,为小平幼时洗砚处。
在故居内,北厢房小平出生的房间里,柏木床保存完好,古色古香、龙凤呈祥,三层镂雕,各种图案浑为一体。室内还有少年邓小平用过的书桌等物。
如同广安其他村民的住房一样,小平故居四周是田地,有翠竹、树木掩映,有水塘依傍,到处花草丛生,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美景。入目绿树滴翠,触鼻百花飘香。就是这座质朴无华的故居,像一座无字丰碑,在默默地讲述着它的主人——一位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世纪伟人的动人故事。
1997年,邓小平故居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邓小平故居受到万众景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土、新西兰等28个国家的外宾纷沓而至,前来观光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是与日俱增。
这,便是邓小平旧居。
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全中国人民。他曾无比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小平家乡的人民永远怀念他,对他寄寓着大海一般的深情。透过这许多美丽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平同志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英姿。旧居有情,翠竹有情,铁树有情,留言有情,这里的一切都记载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寄寓着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