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应试指南
48635700000018

第18章 刑法(3)

(1)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九、立功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第十节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一、犯罪的种类

刑法规定的犯罪共十类: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

二、贪污贿赂罪

1.概念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国有单位实施的贪污、受贿等侵犯国家廉政建设制度,以及与贪污、受贿犯罪密切相关的侵犯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2.分类

(1)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又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4)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外汇管理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将外汇存入外国银行,隐瞒不报,数额较大的行为。

(5)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6)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7)单位受贿罪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8)行贿罪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9)介绍贿赂罪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10)单位行贿罪

单位行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11)对单位行贿罪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三、渎职罪

1.概念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或者说本罪为身份犯,即只有那些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本罪的主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

(3)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包括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并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4)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3.分类

(1)滥用职权罪

(2)玩忽职守罪

(3)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4)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5)传染病防治失职罪

(6)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8)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9)徇私枉法罪

(10)私放在押人员罪

(11)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

(12)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

(13)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

(14)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15)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6)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17)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

(18)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

强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本决定公布后审判上述案件,适用本决定。”该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 )。

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3.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山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

B.意外事件

C.过失杀人

D.不构成犯罪

4.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 )。

A.一个月

B.45天

C.两个月

D.三个月

5.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伤害

B.过失伤害

C.正当防卫

D.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6.关于被害人承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儿童赵某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赵某父母的同意,将赵某卖至富贵人家。甲的行为得到了赵某父母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故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B.在钱某家发生火灾之际,乙独自闯入钱某的住宅搬出贵重物品。由于乙的行为事后并未得到钱某的认可,故应当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

C.孙某为戒掉网瘾,让其妻子丙将其反锁在没有电脑的房间一星期。孙某对放弃自己人身自由的承诺是无效的,丙的行为依然成立非法拘禁罪

D.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

7.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8.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9.我国刑法规定,在( )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制定刑法

B.解释刑法

C.执行刑罚

D.适用刑法

10.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行为是( ),就可进行正当防卫。

A.犯罪

B.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行为

C.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D.杀人行凶等暴力行为

1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要区别是( )。

A.实行的目的不同

B.实行的程度不同

C.针对的危害程度不同

D.针对的对象性质不同

12.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是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 )核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央政法委员会

13.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 )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多项选择题

1.犯罪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阶级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处罚性

2.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

A.犯罪表示

B.犯罪的故意

C.犯罪的目的

D.犯罪的主体

3.能适用假释的罪犯有( )。

A.累犯

B.无期徒刑犯

C.有期徒刑犯

D.因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

4.受贿罪与贪污罪的相同点是( )。

A.侵犯客体相同

B.主观方面都是故意

C.客观方面都是利用职务之便

D.犯罪客体相同

5.罪刑相当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

A.有罪当罚,无罪不罚

B.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C.轻罪轻罚,重罪重罚

D.同罪同罚,罪刑相当

6.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 )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自由

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D.宗教信仰自由

7.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9.对中止犯的处罚应当是( )。

A.免除

B.减轻

C.免除或减轻

D.从轻

10.我国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有( )。

A.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B.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C.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1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三、判断题

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1/2以上方可获得假释。( )

2.单位可以成为行贿罪的主体。( )

3.渎职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

4.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 )

5.犯罪人所触犯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没有追诉的,一律不能再追诉。( )

6.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

7.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8.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公民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

9.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 )

10.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任何犯罪成立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

11.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12.防卫过当是超过防卫限度的犯罪行为。( )

四、案例分析题

1.印度尼西亚公民蔡某在其国内对我国公民王某的商店实施打砸抢,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对于蔡某的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

2.2009年3月18日,某地一村民家的竹笋被偷盗,该村民竟毫无根据地点名辱骂诬陷王某家偷了她家的竹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王某和妻子与这个村民评理,该村民趁机手持菜刀恶狠狠地向王妻头部砍来,王某之妻避闪之时跌倒在地,这个村民又乘机举刀扑过去欲砍,危急之时,为了妻子免遭杀身之灾,王某顺手操起扁担朝该村民举刀的右手击了一扁担打掉了菜刀。该村民也因此受了轻伤。问王某的行为属什么行为?

3.张某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突然将该妇女抱住,正欲实施强奸,这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张某被迫停止了犯罪。张某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D

7.C

8.B

9.D

10.C

11.D

12.B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

3.BC

4.BC

5.ACD

6.ABC

7.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案例分析题

1.答:可以。因为蔡某的行为侵害了我国公民的利益,而且其行为在当地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符合我国保护管辖的条件。

2.答: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存在现在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具有防卫意识,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其中保护的合法权益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张某的行为是针对对妻子的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属于正当防卫。

3.答:犯罪未遂。因为张某停止犯罪是被迫的,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