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84

第84章 中华好儿女——邵云环(1951—1999)

生平简介

邵云环(1951—1999),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主任编辑。1951年6月19日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汉族。1958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和佳木斯市一中读中小学。

1968年12月至1971年9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工人。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回社后在参编部英文一室从事英文翻译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至1990年10月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

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起在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东欧片从事塞文的选译和调研工作。1994年8月被评骋主任编辑专业职务。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主持东欧片工作。1996年5月起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

邵云环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年多年中,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由于她平日严格的自我要求,养成了明确的政治意识,敏锐的新闻敏感,加上熟练的外文水平,广博的国际知识,勤奋的工作作风,扎实的调研功底,多年来她准确及时地翻译和撰写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稿件,受到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好评。

在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残暴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革命活动

1990年9月,邵云环奉派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时,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正激。她是一位踏实勤奋的记者,牢记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采访。此外她还到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采访过。由于她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此外,她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件。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较好地体现了《参考消息》的特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

1999年3月,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北约便开始对南实施狂轰滥炸。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在发了大量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写了三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人民的钦佩和同情。

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无论是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还是在编辑部门从事翻译或编辑工作,她都兢兢业业,勤奋钻研,用极大的精力从事南斯拉夫和巴尔干问题的研究与报道,其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杰出的工作成果为参考消息报社的领导和同事所称道。奔赴报道一线之后,她克服了技术上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发回了大量有关南斯拉夫局势的消息、通讯和评论,《悲壮的贝尔格莱德》、《“我们要和平,但决不屈服”》、《最抢手的徽章和最流行的歌曲》、《共同的控诉》、《北约的“意外失误”几时休》等稿件,以一个战地女记者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客观地描绘了饱受北约炮火蹂躏的南斯拉夫。就在牺牲前的几个小时,她才匆匆从南斯拉夫境内尼什空袭现场采访归来,正当她赶写平生最后一篇采访记的时候,北约罪恶的炸弹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她在南斯拉夫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留下了生命的绝响。第八十二章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李素丽(1962-)

生平简介

李素丽(1962-),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革命活动

李素丽最初是在60路汽车当售票员。开了一辈子公共汽车的父亲的教育,党团组织的帮助,使她渐渐爱上了售票员工作。特别是当她热情为国内外乘客服务,得到乘客赞扬时,更感到自己平凡岗位的不平凡。“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对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业的话,李素丽有深刻体会。她常说,国内外乘客下了火车,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务,可能就是我这个售票员,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声誉和中国的形象。我一定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务。“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这是李素丽为自己订的服务原则。

“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这是李素丽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登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她的车上设有方便袋,遇到堵车,就拿出报纸、杂志,让乘客看一会儿,缓解焦急;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赶紧送上一个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的小药箱里有“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让人踩上摔跟头。

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棉垫。这是特意为抱孩子的乘客准备的。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李素丽为她的岗位感到自豪。她说:“是它给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如果我能把这十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作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公共汽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车上什么样的乘客都有。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嘈杂,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口角。李素丽往往几句话就化解了一个个矛盾。

李素丽处理与乘客之间的矛盾,更显示出服务水平。一次,李素丽查验下车乘客的车票,一个小伙子掏完衣兜掏裤兜,就是拿不出票来。李素丽看出小伙子没买票,说:“您可能一时着急找不到票了,要不,你今天再买一张,下车后,你要是找到了,下次坐我的车就不用买票了。”小伙子不好意思了,拿出两元钱说:“大姐,刚才我没买票,您说怎么罚就怎么罚吧!”“按我们的规定,下车逃票才罚款,您及时补票就行了。下次上车要主动买票,这样就不耽误您的时间了。”

事后,李素丽说:人人都有自尊心,售票员不能得理不让人。让乘客下台阶,我的服务就上了台阶。

对待一些不讲理的乘客,李素丽也是以礼待人,以情感人。有个小伙子上了车就往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丽轻声提醒他不要随地吐痰。不想气呼呼的小伙子又吐了一口。这时,李素丽没有再说话,走过去,掏出纸把地板上的痰迹擦干净。在全车人的注视下,小伙子脸红了,下车时连连道歉:“刚才全是我不对,请大姐原谅。”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

让李素丽欣慰的是,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她越是节假日和星期天就越不能休息,一年到头很少有机会全家一起出去玩一玩,可她的工作得到了丈夫和女儿的理解与支持。车上那只漂亮的小药箱,就是李素丽的丈夫用两个晚上赶制出来送给妻子的礼物。女儿莎莎精心扎了三朵花,挂在车厢里,让妈妈一看见花就想起爸爸和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