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82

第82章 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1947—1999)

生平简介

李秋实(1947—1999),1947年7月1日出生于辽宁省盖县高屯一个工人家里。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2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本溪市卫生学校医士班,分配在桓仁县八里甸子医院工作。1970年至1999年,先后任桓仁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副院长、院长、党总支书记、县卫生局副局长等职。

李秋实曾81次获得县、市、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她是中共辽宁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

1999年12月29日,因劳累过度,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52岁。

革命活动

李秋实4岁时父亲因公伤亡,11岁时母亲病逝。成为孤儿的她,从盖县来到桓仁,投奔于她的堂兄。当时,正值自然灾害严重时期,她的堂兄也无力抚养她。这时,县民政部门把她安置在县光荣院,是党和政府供她读完小学、初中和中专,把她培养成了一名人民医生。

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和人民的关怀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打下了“共产党最好,人民最亲”的烙印。她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党的养育之恩。在光荣院里,李秋实勤快懂事,一有空闲就帮助老人洗衣洗头、端水送饭,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闺女”。在学校中,她勤奋好学,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1963年,正在初中学习的李秋实被雷锋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在学校的学习园地里,贴着李秋实写下的誓言:“雷锋是一名孤儿,我也是一名孤儿,我要向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一切交给党,交给人民。”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她的心田里扎下了根,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没有动摇过。

初中毕业的李秋实,被党组织保送到本溪卫校医士班学习。她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分昼夜地攻读着每一个学科,样样都走在了同学们的前头。

1967年,李秋实多次拒绝了好友、同学们的邀请,放弃了到大地方、条件优越的医院工作的机会。毕业后,她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八里甸子卫生院工作的三年中,她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是一名深受人们欢迎的“赤脚医生”。同时,在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的实践中,她充分体验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痛苦,感到回报党恩的最实际做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

1970年,李秋实被调到县医院工作。那时县医院既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完善的医疗设备和完整的科系,许多病人需要转到外地治疗。有的危重病人因来不及转院或在转院途中,便被疾病夺去了生命。李秋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她除虚心向老医生学习请教外,还迫切地要求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组织上非常理解她的心情,1971年选派她到本钢总医院进修耳鼻喉科。学成归来后,她马上投入到这个填补桓仁地区空白的科系建设中。耳鼻喉科的成立,使秋实医生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

1973年,中国医科大学连续收到几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表达了一位医生对知识的渴望和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急迫心情。医大的老师们被感动了,破例接收了这位只有中专文化的山区医生。在医大进修期间,李秋实深知机会难得,倍加珍惜。别人管五张床,她管十张床;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她抢着干;遇到简单的手术,她抢着做;遇到疑难的大手术,她抢着当助手。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她一天24小时工作在病房里。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杯开水,困了就在病房里睡一会。按规定,进修一年以上才有资格被评为优秀进修医生的,可进修不到半年的李秋实就被评为优秀进修医生。

李秋实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视如亲人。她常常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并把困难患者领回家中吃住。

1972年,25岁的李秋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党的宗旨牢记心间,把为人民服务洒满了人生之路。她在一篇日记中写到:“党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要永远牢记您的恩情,永远做您的忠实儿女,永远为您奋斗一生”。由于她工作特别出色,曾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1993年,李秋实被任命为县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凭着对党的事业的一腔忠诚和热爱,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踏上了艰苦创业、勤俭办院的征程。

李秋实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当成首要任务,设立了医德医风举报箱,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另外,李秋实还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感化每一位职工。每一天,最早来到医院的是她,最后一个离开医院的也是她。在她的日历表中,根本没有休息这两个字。

2000年6月21日下午,中共辽宁省委隆重召开大会,郑重宣布:追授李秋实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决定在全省开展向李秋实同志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