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78

第78章 光学专家——蒋筑英(1939—1982)

生平简介

蒋筑英(1939—1982),浙江省杭州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39年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旧职员家庭。解放后,他曾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红旗下幸福地成长。1954年,他的父亲因历史问题被错判劳改入狱,年仅15岁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学习以报答祖国。

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间,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是他的信条。他学习异常刻苦,准备将来报答党的栽培。大学期间10个寒暑假,他有8个是在学校图书馆度过的。

1962年,他大学毕业时,写信说服了母亲,来到长春,考取了王大珩招收的研究生。导师王大珩很快看出,自己这个学生质朴、正直、勤奋,并判定他是块璞玉,经过雕琢必然会放出奇光异彩。根据导师的指点,蒋筑英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

革命活动

1965年,他年仅26岁,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日本学者大为惊奇不已。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20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那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坦荡的高尚人格,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代主任。在老一辈光学专家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是一个在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还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帮助长春和外地不少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困难。

蒋筑英不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出众的才华,还具有高尚无私的襟怀。翻译外文资料时,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他常常另纸译出,誊写清楚后送给研究有关课题的同志。仅四室的同志就收到过他送上门的译文资料九篇。为方便大家查阅资料,他跑到图书馆主动帮助编书目,又到情报室帮助编辑了《光学设计与检验》资料索引。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卡片送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资料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光学资料不好查找,他设计了一个书目编排方案寄去。对一些宝贵的资料,只要是别人有求于他,他立即慷慨地贡献出来。

蒋筑英对待同志、荣誉和个人利益有着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国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可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作报告时,他让一起合作的同志去,把荣誉让给别人;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提工资,他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

蒋筑英性格直率,不善于说大话。他把对祖国、对党的爱都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总是急国家之所急,有一次,吉林省一些部门进口了一批光学器材,商检部门请他帮助检验产品质量。他和同志们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测量装置对进口镜头仔细进行检查,发现这批锃光瓦亮的洋玩意儿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便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交由有关部门去交涉。外商看了蒋筑英提供的检查报告后,连称“中国人有内行”。这不但使国家免遭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蒋筑英所在的研究所筹建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试验室,他提出只进口几部主要的仪器设备,其余由自己制造。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资金十多万元。

改革开放后,蒋筑英曾两次出国。1979年在德国进修时,他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外汇给所里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二十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自己只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981年第二次出国时,他自带了一大包四川榨菜,决心从自己口里抠出更多的外汇,给所里增添更多的光学器材。在荣誉和待遇面前,蒋筑英总是一推再推。1979年所里根据他的才能和贡献,决定晋升他为副研究员,但他却让给了一些老同志。直到1982年所里又一次推荐他时,他才接受。

蒋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党的事业是永存的。”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二十年里,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副研究员,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地工作。他虽无一官半职,却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被称为“不管部长”。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被破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就召集验收组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三段路程到达某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他于6月15日下午5时3分去世,终年43岁。

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生前一再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去世前不久所里已批准他填写了《入党志愿书》。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经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骨灰盒安放在革命公墓。

蒋筑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一生奋斗不息,在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就,他旺盛的革命干劲和饱满的生活激情更令人感动。他因长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党和政府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授予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典范”荣誉称号。

蒋筑英是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把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融于一身,是精神文明的典范。他虽然生前未被批准入党,家庭也受过错误的冲击,却从新旧中国两重天的巨大变化中,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国家的希望,个人也愿为祖国富强、为科技现代化奋斗不息。作为中国光学界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年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当代知识分子的奉献之歌。正如人们在给他的挽联上所写的——“坚持马列,光明磊落,忘我工作,对祖国无限忠诚;刻苦钻研,才华横溢,不计名利,为四化鞠躬尽粹。”我国著名光学专家母国光在唁函中也说:“这样一位我们寄以极大希望的同志去世,是中国光学界的重大损失。”

〖MZ(1H〗爱民模范——欧阳海

(1940-1963)

生平简介

欧阳海(1940-1963),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桂阳县。他的家庭十分贫困,而且深受压迫。按照当时两丁抽一的规定,哥哥欧阳增龙要被抓壮丁。为了保住大哥不被抓走,父母让欧阳海男扮女装,并取了个女孩名字——欧阳玉蓉。但几个月后,哥哥还是被抓走了。

1949年,欧阳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为了感谢人民政府的恩情,逐渐长大成人的欧阳海积极报名参军。1958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63年11月18日,为避免一场骡死车翻的惨剧而牺牲。

革命活动

欧阳海在到了部队后,他以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模范作为学习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主动,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欧阳海乐于助人,干起活来毫不惜力。在国防施工中,别人一次扛一根木头,他扛两根;别人一天跑四趟,他却跑五六趟。有一次,领导分配三个战士下午把几十根木料搬到公路上去,而欧阳海刚放下饭碗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等午休起床后,三个战士怎么也找不到那堆木头。原来欧阳海一个人利用午休时间都已经扛完了。部队在修建铁路时,欧阳海虽然患腹泻病,但他再三要求参加。在全连动员会上,他把竞赛红旗抢在手里,宣称将用最出色的工作来保持它。果然,他带领的挑土小组,个个都挑着双担,来回都是小跑。连续一个半月,他的小组令人信服地保持了第一。

1963年,欧阳海探亲时,他跳进冰冷的水中救起了一位小姑娘。村民欧阳增玉家不幸失火,当时大家都在地里劳动,是欧阳海第一个赶到,先背出老人,又把燃烧的柴草扔出屋外。当回部队后首长问他手是怎么伤的,他说是不小心烫的。他在家休假15天,劳动了11天。社里干部要给他记180个工分,他说:“我吃国家的,穿公家的,为人民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

1963年11月18日清晨,欧阳海和七班战士随大队行进在京广铁路的两山峡谷间。此时,前面传来火车鸣叫声。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驮着沉重的炮具冲上铁道,惊惶地横在那里怎么也不动了。风驰电掣的282次列车离黑骡只有40米远了,眼看一场骡死车翻的惨剧就要发生。欧阳海在这惊心动魄的刹那间,猛然冲上去。他用尽全身力气拼死把吓呆的牲口往轨道外推去……

火车安全地通过了,在冲滑了300多米后停了下来,而欧阳海却倒在血泊里。司机下车后向英雄倒下之处奔来,激动地说:“快救这个伟大的战士,是他救出了几百旅客的生命啊!”虽然当地的衡山县各有关部门尽力组织抢救,但欧阳海因伤势太重光荣牺牲。

为表彰他的事迹,广州部队追认他为“五好战士标兵”和“爱民模范”。1964年2月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某部一营三连七班以“欧阳海班”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欧阳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