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67

第67章 戏比天大——常香玉(1922—2004)

生平简介

常香玉(1922—2004),原名张妙玲。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常香玉出身于艺人家庭,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10岁登台,13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后,常香玉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香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常香玉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2004年6月1日,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因病去世,享年81岁。

革命活动

1949年8月,常香玉西出阳关,流落在甘肃酒泉的一家小剧场里演出。一天,她正在台上唱戏,忽然感觉到打击乐的声响中夹杂着另外一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原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前进的炮声。酒泉,在解放军的炮声中解放了。

不久,常香玉从酒泉来到兰州,她接到了一张大红请帖,请她参加兰州市的妇代会。在这里,妇联负责人待她像亲姊妹一样。不久,常香玉又参加了西北地区的妇代会,并且坐在主席台上,这使她坐不住了,演员爱哼戏,那些天里,她对陈宪章说:“我心里老高兴,你写一段词叫我唱唱吧。”陈宪章说:“已经写好了。”常香玉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掉泪了。她哼着哼着,调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她就在妇代会上歌唱,赢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她也到大街上欢庆解放的游行队伍中唱,游行的人们一听就学会了。那些日子里,兰州市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可以听到这样一段豫剧清唱:“人民翻身做主人,共产党的领导,哪呀嗨,咿呀嗨,哪嗨哪嗨咿——就是好啊……”

就在我们的国家到处锣鼓喧天欢庆解放的时候,就在常香玉高兴得做梦也哼着那段唱的时候,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开始了。在西安市的一个动员抗美援朝的群众集会上,常香玉没有经过领导批准,登台讲话了。她那在旧社会只演出小姐、丫环的纤纤细手,忽然攥成了钢铁般的拳头,时而击案怒吼,时而挥舞高呼。她愤怒了:“我是个演员,我要以我的演出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

“常香玉号”战斗机

翌日,她和香玉剧社的同仁们商量定了,以义演捐献一架战斗机:“敌人轰炸我们,我们就不能把歌声变成炸弹去轰炸敌人?”这个动议得到了当时党的西北局负责人的热烈支持,并且接见了常香玉,赞扬她的举动是爱国主义行动。常香玉回来给剧社的同仁们说:“领导说我们这是爱国主义行动,爱国主义行动也得有爱国主义剧目。”陈宪章心领神会,仅用了4天时间,便与人合作,拿出了新编《花木兰》的本子。陈宪章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在《花木兰》的紧张排练中,他一面根据舞台的实践修改剧本,一面又依据剧本的要求一字一板地、一招一式地“抠”常香玉的表演。戏排好了,先在西安做“实验演出”,得到观众一致认可,1951年8月,在西北文艺界的盛大欢送中,香玉剧社先东进而西回而南下,经由开封、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开始了堪称壮举的捐机义演大行动。

早在常香玉刚刚听到解放军的炮声的时候,党同时把春雨洒到了她的心头——部队曾派文工团的同志,给她送去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油印本,并且帮助她一字一句地研读。这是常香玉获得艺术新生命的起点。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她才懂得了唱戏也有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她经常对香玉剧社的同仁们说:“我们的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

1953年,常香玉作为西北慰问团的副团长,带领香玉剧社来到朝鲜战场,向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鸭绿江边,在大同江畔,在金刚山麓,在上甘岭下,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的同仁们穿着绿军装,戴着伪装帽,和志愿军战士肩并肩,手携手,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隐蔽埋伏。他们既在哨所前为一个两个哨兵演出,也在山洞里为成千上万战士歌唱;既在后勤部队的舞台上化妆登场,也在前沿阵地的坑道里便衣清唱。有一次在山洞里演出,山顶上敌机在狂轰滥炸,舞台上下不时有碎石乱落。看到战士们坐成方阵纹丝不动地观看,演员们一个个胆也大了,戏也演得特别成功。当演到花木兰打死突力子时,全场掌声雷动,战士们高呼:“向花木兰学习!”一份份决心书飞向舞台。

1954年,常香玉率团穿过黄沙漠漠的戈壁,140天里,辗转15 000多公里,到新疆为各个垦区的农垦战士们演出;1958年,常香玉带队踏上波涛滚滚的东海,一个多月里,登上黄歧半岛、大嶝岛、小嶝岛等可以望得见台湾同胞的前沿,为福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演出;她还在湛江为着不同服装的观众演出,把歌声献给港澳同胞;她也在维也纳为不同肤色的观众歌唱,用歌声团结世界人民……

常香玉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戏比天大”。无论同行交流、切磋技艺,还是指点学生、教育子女,她这句话总是挂在嘴边。屋里挂的条幅,最醒目的也是“戏比天大”四个字,有人请常老留下墨宝,她写得最多的还是这四个字。

1992年,常香玉(左)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常香玉号”飞机。

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白雪皑皑的天山垦区、广袤无边的大庆油田,还是在矿井下、高炉旁、田野上、校园里,甚至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老人的五保户床前,她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人民。河南省100多个县市,她唱了93个;全国34个省市区,她唱了24个。常香玉不但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欢乐,也把豫剧艺术的种子播遍全国。解放前,全国仅6个省有专业豫剧团,现在设专业豫剧团的省市区已达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