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49

第49章 抗日英雄——杨靖宇(1905—1940)

生平简介

杨靖宇(1905—1940),原姓马,名尚德,字骥生。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05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原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

杨靖宇幼年丧父,7岁时靠叔父资助进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出面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6年夏加入了共青团,不久转党。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确山任县农民协会会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杨靖宇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赴东北工作。

1932年11月,他开始使用杨靖宇的化名,领导军民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他忠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1934年,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他又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中25个委员之一。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同数百名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年仅35岁。

革命活动

在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期间,由于杨靖宇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领农民自卫军,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杨靖宇和李鸣歧、张家铎、张耀昶等,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于1927年11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建中共确山县委,并成立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他们曾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汝南县马乡、南至信阳明港、西至确山县城、北至驿城区水屯纵横100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和战友们开始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信阳四望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杨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

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调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杨靖宇到东北后,首先到抚顺煤矿搞工人运动,被矿上的日本特务逮捕并引渡给东北军阀。他入狱两年多,1932年初才得以出狱。随后,他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重点整合了以吉林磐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派党的干部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共产党在南满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并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初,杨靖宇亲自到这支只有250人的部队当政委。为团结各阶层,他又把队伍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他吸取党在南方建立红军的经验,亲手制定了政治工作、参军和士兵优待、作战奖励等条例,使部队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他担任了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缺席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已将他作为东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下属第一、第二军),在东边道(如今的吉林东部及辽东)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他的基本部队有7000余人,还领导了1万人左右的统战关系部队,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

杨靖宇纪念馆前塑像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围,战斗至最后,壮烈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