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18

第18章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者——竺可桢(1890—1974)

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

竺可桢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同年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9年起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任命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6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病在北京逝世。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革命活动

幼年的竺可桢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内乱外侮互相交织的时代。他自幼便渴求知识,期望国家富强。1911年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后,远渡重洋,按照中国以农立国的指导思想,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习农学。毕业后,又选择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作为攻读对象,进入蜚名国际的哈佛大学,先后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在这一期间,不仅选择了地学作为他终身的专业,而且领略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并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他终身坚持求实精神的思想基础。在哈佛大学期间,竺可桢又积极参加由任鸿隽、杨铨等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中国科学社的各项活动,为该社出版的《科学》杂志撰写了一批文章,成为五四运动以前积极传播科学知识的先驱人物之一。

竺可桢1918年回国后,仍不改献身科教事业的初衷,应聘到武汉高等师范学校执教,而后又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校不久发展为东南大学。

竺可桢1951年在华沙访问,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载誉归来。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决定成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竺可桢应蔡元培院长之邀,参与筹建观象台,负责气象组工作。翌年2月,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在开创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艰苦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实现了他10年前归国时期望独立自主开展我国气象研究的夙愿。他亲自选定在北极阁建所,把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和气象事业建设带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1963年竺可桢(左二)与黄秉维院士等在腾格里沙漠考察。

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在当时政府支持下,经过竺可桢领导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报的顾家宅电台,开始了由中国人自主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与此同时,逐步限制当时位于上海法租界内徐家汇观象台的业务范围。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初期,机构多元,体制紊乱,气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1931年在竺可桢努力下,由当时内政部出面召集会议,经过充分协商,通过了由竺可桢及其助手拟订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气象研究所又编印了《测候须知》、《气象学名词中外对照表》、《气象电码》等工具书。此外,气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资料有《气象月刊》、《气象年报》等,为互相交流情况起到重要作用。《气象月刊》所载气象资料,几乎包括了当时国内的重要台站。以后,在他亲自主持下编印出版的《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丰富的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明证,是我国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质量有保证、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此外,竺可桢还通过中央研究院于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气象会议,针对交通、军事、航空等部门为发展气象事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商讨,并作出相应决议,使全国气象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规范。

正由于竺可桢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以无可争辩的学术带头人的身份,于1929年12月第五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当选为该学会理事长。

鉴于竺可桢的学术水平、政治态度以及在国内学术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经1949年10月16日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决定,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按照当时中国科学院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际责任,按专业分工,比较多的工作便自然落在竺可桢以及稍后被任命的吴有训副院长的肩上。

从1957年起,竺可桢以更多时间,亲自参加边远地区的野外考察,以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指导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工作。

1957年7月,竺可桢率领中国科学家16人,会同苏联科学院生产力配置委员会主席涅姆钦诺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专家22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沿黑龙江而上,对两岸中苏两国境内11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黑龙江水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建议。

1958年8月下旬,竺可桢到兰州主持了甘青综合考察队的工作汇报会,听取了这个地区综合考察情况报告后,于9月初赶到了乌鲁木齐市,进行他生平第一次的新疆之行,逗留了近一个月,直到10月初才回到北京。这次在新疆,行程超过了4000公里,除阿勒泰外,足迹已遍及全疆。竺可桢沿途所经,或和中苏科学家直接进行野外考察、挖土壤剖面,测量湖水温度;或深入农舍访问,了解当地生产现状和发展潜力;或参观历史遗迹,推断当地自然条件变化和生产的兴衰,以古论今,对将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