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48626800000007

第7章 临床经验(3)

朱师认为临床在插钉时还必须根据痔核的不同类型灵活掌握,因为痔核有不同的类型,各有特点,故在操作上不能机械地掌握,应根据不同的痔核在插钉部位、深浅度、稀密度方面随之有所增减。如三期内痔部分纤维化者,绝大部分患者纤维化部分位于齿线附近,亦即在痔核的下半部,朱师采用的方法是,以尚未纤维化的部分为插钉的部位,把所用的药量,尽可能地插在痔核的中部及上半部,在深浅度上,由于该类痔核的体积一般是较大的,在痔核中部可取0.8cm的深度,在上半部则要求浅一些,但不少于0.5cm,经治疗观察这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又如痔核脱出于肛门外后,其体积膨胀、增大数倍(有人称之为血管肿型),如果仍以对一般痔核的要求进行操作,必然要犯插钉过密的错误,因而必需仔细观察痔核最初脱出时的体积和充血膨胀时的体积,计算其增大多少,然后相应地在密度上减稀,例如原来是1cm×1cm×1cm大,经充血膨胀后,增为2cm×2cm×2cm大,则在稀密度上原拟0.3cm减为0.6cm,在深浅度上亦要根据最初脱出时的痔核体积,选用0.5~0.8cm的插药深度,但在选择中需要尽量从最低限度上考虑。

朱师的这些认识和经验对弄清枯痔钉疗法的机理,正确掌握和普及、推广运用枯痔钉疗法、避免并发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并首次对枯痔钉疗从定量方面作了科学的探索。

二、肛瘘治疗经验

(一)治瘘首当查明病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亦不断发生变化。同样是肛瘘,有结核性的、克隆病性的,甚则癌性的。因此,朱秉宜教授主张治疗肛瘘首先要通过病史及全身情况的诊查,局部应用病理组织检查、细菌培养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查明其病因,明确其性质,然后针对病因治疗必获良效。若盲目予以手术,轻则创口不愈或仍旧复发,重则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对克隆病性肛瘘、梅毒性肛瘘等特异性肛瘘,朱秉宜教授认为原病不愈,瘘定难愈,妄动刀线则徒伤肛门而于治疗无益。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肛瘘。若见有“鱼冻样”分泌物流出者,则多已癌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结核性肛瘘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他认为,此病常为混合感染,因而取病检时,要多方位采取,以免漏诊。该病的另一特点是常无内口,此类肛瘘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扩创引流,保证瘘腔引流通畅,就能治愈。

(二)内口定位,倡用多法

对一般非特异性肛瘘,朱秉宜教授认为寻找并彻底清除原始感染病灶(内口)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类肛瘘90%以上都是由肛门腺感染而成。临床有时找不到内口,多是由于肛瘘静止期内口或瘘道暂时堵塞之故。他认为,内口定位应多法相互验证,方能无误。在众多的内口寻找方法中,临床以指诊法、探针法、美蓝试验法和碘油造影法最为实用,四法合参,多能准确定位。

朱秉宜教授还在实践中总结出加压冲洗美蓝试验法,即对一次美蓝试验未能找到内口的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可用生理盐水与过氧化氢混合液自外口反复加压冲洗,往往能将已阻塞的瘘道内口冲通,最后通过美蓝染色明确内口。

(三)挂线尤重临床实用

挂线疗法是目前肛肠科临床使用最多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之一。朱秉宜教授临证时特别注重根据该疗法治疗机理的现代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灵活使用。他认为挂线的4种作用,可以单独应用其一种作用,亦可同时应用其数种作用。如他主张对复杂性肛瘘的支管、支腔不作切开或切除,而是潜行搔刮后予以挂线,作对口引流,就是应用了挂线疗法的牢固及持续的引流作用,既减少了组织损伤,保护了肛门功能,又可方便换药,缩短疗程。对多发性经括约肌肛瘘,他主张一次只能切开一条瘘管,其他瘘管则予以挂线,但不紧线,以后分期逐一治疗,以保护肛门功能,这里挂线是取其标志、引流作用。对于穿越肛管直肠环的高位肛瘘,主张取挂线的慢性切割,异物刺激、引流等综合作用,勒开瘘管。他指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在挂线后14天左右,由异物刺激引起的纤维化达高峰时,才予紧线、脱线,以防止脱线过早,括约肌断端由于纤维化数量不足,粘连固定不牢“豁开”而后遗不完全性肛门失禁或肛管缺损。

(四)“清源”同时还需“浚流”

对于复杂性肛瘘,有些医生认为只要处理主管道,不必处理支管,就能治愈。朱秉宜教授则主张“清源”同时还需“浚流”。

他认为支管支腔若不作彻底清创、引流,虽然也能暂时闭合,但管腔内遗留的坏死感染物质是以后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他采用了“对口引流法”,根据引流需要,在支管的不同部位作数个放射状小切口,通过切口用刮匙将支管内的坏死感染物质清除干净,再置入橡皮筋,作松弛的挂线,每日冲洗,充分引流,待脓尽主切口变浅,支管、支腔口径缩小至与橡皮筋相近时,拆除挂线。对通向坐骨直肠间隙顶部或直肠后间隙等深部的支管、支腔,他主张用“药捻式置管法”引流,即将细导尿管置入支管、支腔至深处,稍外移后固定,每日冲洗,每隔数日,再稍向外移后固定,使支管、支腔在不遗留坏死感染物质的提前下,真正通过肉芽组织填充而闭合,这样则无复发之虞。

典型病例病例一:刘某,男,45岁。1999年3月2日入院。患肛瘘2年余,多次于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无效,近2月肛旁肿痛流脓发作频繁。专科检查:截石位3点、9点肛缘分别可见放射状手术疤痕,3点疤痕上距肛缘约3cm处可见一结节状溃口,自此可触及硬索向肛管后侧延伸。指诊肛管直肠环后半侧僵硬,截石位6点齿线附近可触及黏膜下结节,压痛明显。探针自外口探入约5cm,未探通内口。入院诊断为高位肛瘘。入院后采用加压冲洗美蓝试验法,3天后明确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齿线上1cm处。在骶麻下行肛瘘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分别于截石位3点、5点肛缘作放射状切口。截石位5点处切口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瘘管予切开,以上瘘管探通内口后挂线;截石位3点处切口切除外口,扩创引流;3点、5点间瘘管予搔刮后采用“对口引流法”挂线。外口及瘘壁组织送病理检查,证实瘘管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术后常规换药,高位瘘管的挂线于术后14天脱线,对口引流挂线于术后20天拆除,术后36天,创面愈合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肛门功能良好。

病例二:高某,男,54岁。1999年7月20日入院。患肛瘘4月余,肛旁肿痛反复发作,伴见低热,叠用抗生素治疗乏效。专科检查:截石位3点距肛缘约4cm可扪及一硬索,放射状向肛内延伸,同位齿线附近可触及一凹陷状硬结,压痛明显,肛缘外硬索还呈弧形向截石位1点、6点蔓延。入院诊断为低位复杂性肛瘘。在骶麻下行肛瘘切开对口引流术。分别于截石位1、3、6点肛缘作放射状切口。截石位3点切口处用探针探通内口,予切开引流,其深部发现一支腔达坐骨直肠间隙顶部,深约7cm,遂采用“药捻式置管法”置入细导尿管固定;截石位1~3点、3~6点支管予搔刮后采用“对口引流法”挂线。内口及瘘壁组织送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感染。术后常规冲洗换药,每隔2天,将导尿管外移约1cm,6天后拆除;对口引流挂线于19天拆除。术后30天创面愈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三、诊疗结肠炎的经验

(一)健脾益气法贯彻治疗始终

朱老认为,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要将健脾益气法贯彻治疗始终。《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胃虚弱是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之根源,为本虚。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生水湿,导致湿盛,脾喜燥而恶湿,除湿邪外侵损伤脾胃外,湿盛又可阻碍脾胃运化,加重脾虚。脾运胃纳互相依赖,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一方受损,必影响它方,湿浊中阻虽有偏重,但应兼治。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脾胃气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病程始终,故健脾益气法也应贯彻治疗始终。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由于脾胃健运才能具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从根本上消除溃结发病的内在因素,即《金匾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也。

(二)本病本虚与标实兼具,治疗扶正与祛邪兼顾

朱老认为,本病病情缠绵,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日久可实证转虚,虚中夹实,但总以虚为本,实为标,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病机特点。治疗勿忘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清热利湿以祛邪,健脾益气以扶正。湿为阴邪,“非阳不化,气滞则难消”。若过用苦寒,则戕伐阳气,致湿邪更盛,郁遏难化。若过用滋腻,则反助其湿,阻滞气机,成胶着难解之势。

若误投苦寒攻下之品,必损伤脾阳,使脾气不能化湿反而直陷,形成滑脱不止之症。故朱教授常常注意祛邪勿伤正,扶正而不恋邪,祛邪扶正并施,攻补兼施,使得生化有源,气行则血行。因此,本病治疗只有标本兼顾,方能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注意饮食、情志的调整

朱老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易反复、愈而复发,其原因每与饮食不节、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及药物使用不当等有关。因此,要适时予以心理疏导,嘱咐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佳,忌食油腻辛辣寒凉甘甜壅滞之物,应做到饮食有节,饥饱适度。牛奶过敏者慎食牛乳及乳类制品;保持情绪舒畅稳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四)运用“健脾敛疮”法治疗结肠炎的经验

朱教授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针对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为标,提出标本同治,消补共举,寒热并用。自拟“健脾敛疮法”治疗本病,“健脾敛疮”法分内服方和外用方。

内服方:生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赤芍15g白芍15g川连5g木香10g吴茱萸3g陈皮5g焦山楂15g茯苓10g白头翁15g生薏仁15g枳壳15g炒槐花15g外用方:地锦草15g凤尾草15g鱼腥草15g马齿苋15g茜草15g紫草15g黄柏15g五倍子5g(若灌肠后患者腹痛加剧,药液不能保留者,去五倍子改板蓝根15g。黏液血便多者加地榆15g。)

内服方浓煎200ml,分两次服用,每次100ml;外用方每剂煎200ml,每日两次,每次100ml,灌肠,保留30分钟。一个月为1个疗程。

朱老在组方时予黄芪益气扶正,它既能健脾升阳助运,又能托毒生肌,可以起到修复溃疡的作用;陈皮、茯苓行气健脾,以防呆滞;白术、生薏仁宣化湿浊,吴茱萸入肝胃走少腹,枳壳行气机利肠胃;吴茱萸、川连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生黄芪、生薏仁合用,有排脓解毒之功。白头翁性寒味苦、而兼涩,凉血之中有固肠之力。再予党参、白术相配合,白芍、甘草同用,而达以甘理胃,以缓制肝之效,此即“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已动”之妙用。

本方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调畅气血,排脓解毒,敛疡固肠,生肌护膜等功效。整方组合,健脾不忘行滞,温阳不忘固肠,调畅气机贯彻始终。使脾胃健运,湿邪去除,溃疡得以收敛。朱教授又认为,对脓血黏液便用灌肠效果较好,故常选用地锦草、凤尾草、鱼腥草、马齿苋、茜草、紫草、黄柏、五倍子等药煎汁,每100ml保留灌肠,可使药液直达病所,达到清热解毒、止血止痛、收敛生肌之功。

临证时,根据病情虚实寒热的不同,审因论证,随证加减。

脾虚加砂仁(后下)、淮山药;肾虚加肉豆蔻;瘀阻加制乳没、干姜;肝郁加醋柴胡、防风;湿盛去黄芪,加川连、黄柏;粪中夹血加地榆、炒槐花。苔厚腻,湿浊停滞之象,宜芳香化湿之品(厚朴、藿香、砂仁),停用参芪。又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无论湿热还是寒湿都可适当运用渗湿药如茯苓、泽泻等,以达“利小便而实大便”之功。以慢性直肠炎症为主的患者,多伴有肛门坠胀、便意不尽、里急后重等症。朱老认为,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在于湿热阻滞,气机不利。可在用药时酌加清热燥湿行气导滞的苍术、川连、黄柏、枳壳、木香等药。对脾虚气滞所致之腹胀、腹痛,朱老常用煨木香、陈皮、台乌药、玄胡索等药。对兼有瘀滞者还要用赤芍、当归等药。

(五)用药经验

1.辨证用药经验

(1)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薄,日行数次,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不适,稍进油腻之品则便次增多,夹有黏液或未消化食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调中止泻。

代表方选参苓白术丸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淮山药、苡仁、砂仁、云苓、炮姜、白扁豆、乌梅、甘草等。随症加减:夹有宿食者加焦三仙。

(2)湿热脾虚型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日行数次,呈黏液或脓血便,肛门灼热,腹痛下坠,或发热口渴,纳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无力。本型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清热化湿,调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