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48626800000013

第13章 经验方(2)

8.验案举要

病案 克罗恩病之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证,自拟克罗恩汤加减治疗。

尹某某,女,37岁,南京市人。

1998年5月25日初诊:腹泻便秘交替间歇性黏液便2年,1998年明确诊断:克隆氏病。1991年2月20日南京军区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加活检:①升结肠“肉芽肿性炎伴局部浅表溃疡;②回盲瓣黏膜慢性炎。诊断:克隆病。目前腹泻黏液便服黄连素可止泻,又复便秘,小腹隐痛,无便血及发热。目前见少量黏液,排便时小腹痛,纳谷等如常,脉细苔薄。予自拟克罗恩病方加法。党参15g,白术15g,赤白芍(各)15g,丹参15g,当归10g,白头翁15g,木香10g,青皮5g,陈皮5g,生薏仁15g,元胡索10g。每日1剂,煎服两次。

二诊(1998年6月17日):目前大便日一次为多,无脓血便,见少量黏液,排便时小腹痛,纳谷等如常,苔薄。6月4日纤维结肠镜检查加病检:结肠克隆可能,6月2日全消化道钡透未见明显异常。原方加煨木香10g,每日1剂,煎服两次。

三诊(1998年7月1日):药后大便日一次为多糊状,无脓血便,小腹痛基本消失,纳谷香。追诉近两三年内口腔溃疡时作。原方加生黄芪15。每日一剂煎服。巩固治疗。

四诊(1998年7月12日):无脓血便,一周内有3天大便,稀溏,小腹痛,口腔溃疡未作,纳谷香,苔薄。原方十四剂。

五诊(1998年7月27日):药后大便2~3日一行,排便不畅,腹不痛不胀,无脓血便,无口腔溃疡,口干,纳谷香,苔薄。

原方续服约半年后,患者症状一直不明显。大便日1~2次,软或成糊状,排便畅,无腹痛及便血。

9.注意事项:湿热蕴结无脾胃虚弱症者非本方所宜。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慎服牛奶、生冷硬、辛辣油腻之品。脓血便明显者可配合运用溃结灌肠汤,加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四、扶正抑癌汤(朱秉宜经验方)

关键词:扶正抑癌汤 朱秉 宜补 气血 补肾 健脾 抗癌 脏腑亏虚证 癌症术后直肠癌

1.方名:扶正抑癌汤。

2.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3.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白芍15g当归15g青陈皮各5g五味子10g茯苓10g山萸肉10g川石斛15g薏苡仁15g白花蛇舌草15g石打穿15g半枝莲15g。

4.功用:补气血,补肾,健脾,抗癌。

5.方解: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萸肉、白芍、王味子、石斛养阴益胃,薏苡仁健脾渗湿,共奏补益气血阴阳,扶正以祛邪之功,辅以青皮、陈皮疏泄气机,使补气而不滞气,滋阴而不碍胃。在扶正基础上再加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枝莲以抑癌瘤。综观本方以在扶正为主,兼抑癌祛邪,重在扶正,使正气旺而气血畅,痰浊瘀滞凝结之癌瘤消。补重于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结、直肠癌后手术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

6.主治:结、直肠癌及其他肿瘤手术后正虚邪退或有余邪的病症。症见神疲乏力、气短,大便溏薄,纳呆食少,脉细弱或细芤,舌淡者。

7.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1)肾阳虚,畏寒怕冷者,加鹿角片,巴戟天,益智仁;腰酸肢软者加杜仲,川断;便溏者加仙灵脾,补骨脂;腹痛者加淡吴萸3g,元胡索;(2)口干盗汗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山萸肉,龟板,鳖甲,首乌,墨旱莲。(3)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者:加南北沙参,天麦冬,生地,玄参。

8.验案举要:

病案 结肠癌术后气阴两虚,扶正抑癌汤加减。

冯某某,女,55岁。

2009年5月18日初诊。患者结肠癌术后2月余,近期大便前先干后溏,日行3~4次,腹不痛,无脓血便,口干纳欠香,腹微胀,舌淡苔薄,脉浮芤弱。治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营,抑癌祛邪。

用自拟扶正抑癌汤加减。用扶正抑癌汤,去青皮,加当归15g、茯苓10g、生地黄15g、麦冬15g。水煎服。

二诊(2009年6月24日):大便偏软,日行1~2次,口不干,纳谷增,腹不胀。上方去生地黄、麦冬,加瓜蒌仁15g。

三诊(2009年7月15日):大便成形,日1行为多,舌苔薄,脉平缓原方调理两个月。

9.注意事项:本方主要结、直肠癌及其他肿瘤手术后正虚邪退或有余邪的病症而设,临床上正盛邪实者则非本方所宜。

临床应用本方时,可配合化疗、放疗等治疗法使用,并注意随症加减。

五、痔瘘坐浴方(朱秉宜经验方)

关键词:痔瘘坐浴方,朱秉宜,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血,燥湿止痒,痔疮肿痛,肛肠病。

1.方名:痔瘘坐浴方。

2.来源:朱秉宜老中医自拟方。

3.组成:荔枝草30g鱼腥草30g大黄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每剂煎2000ml,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热坐浴。

4.功用: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血在,燥湿止痒。

5.方解:方中以荔枝草为主药,清热消肿止痛,辅以鱼腥草、大黄加强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大黄更兼有活血之功。佐以五倍子收敛止血,苦参清热燥湿止痒。共成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血、燥湿止痒之功。

6.主治:适用于内痔脱出嵌顿,外痔肿痛,血栓外痔初起,痔术后肛缘水肿,术后创面清洗,肛门湿疹等。

7.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1)本方可适用于各种肛门病,尤其是内痔脱出嵌顿,外痔肿痛,血栓外痔初起者,疗效较好。

(2)痔术后肛缘水肿,可在排便后用本药坐浴,清洗创面,再换药。

(3)肛门湿疹糜烂、瘙痒甚者,可加蛇床子、地肤子、菖蒲等药。

(4)对本药过敏者停用本药。

8.验案举要:

病案 混合痔切扎术后,肛门肿痛、便血,凉血地黄汤加减合痔瘘坐浴方治之。

王某,女,47岁。

2008年5月8日初诊:混合痔切除结扎术后3天,局部肿痛,大便艰难,努责后少量便血,小便不畅,腹胀,纳无味,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脉细数,苔黄薄腻。湿热下注,血脉不通,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予内外同治,内治予清热凉血,利湿。

以黄芩10g,黄柏10g,生大黄(后下)5g,赤芍15g,丹皮10g,当归10g,丹参15g,陈皮5g,焦山楂10g,炒槐花15g,枳壳10g,赤苓10g,泽泻10g,焦谷麦芽各15g,甘草3g。三剂,煎服。外以痔瘘薰洗剂,趁热熏洗坐浴,每日2次。

二诊(2008年5月11日):药后肿痛得减,大便通畅,小便亦利,午后仍有低热,体温37.5℃左右,纳谷增。治守原法,原内服方继服七剂,继续外用痔瘘坐浴方。

三诊(2008年5月18日):肿痛消,便血止,内痔结扎线脱落,肛门肿胀得消,发热得清。

9.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

(2)冬天坐浴时,室内应保暖避风;夏天使用痔瘘熏洗剂时,药液开瓶后应放置于冰箱内保存,防止变质。

(3)熏洗药物不可过烫,以免烫伤皮肤。

(4)注意了解病情,孕妇及经期禁用坐浴。

(5)痔瘘术后的患者,熏洗前揭去敷料,排空大便,熏洗后由医生进行创面清洗换药。

六、四黄清毒汤(朱秉宜经验方)

关键词:四黄清毒汤 朱秉宜 湿热下注 气滞血瘀 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 活血化瘀 湿热蕴结证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1.方名:四黄清毒汤。

2.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3.组成:黄芩10g黄柏10g川连5g生大黄(后下)5g银花15g连翘15g地丁15g半边莲15g当归15g赤芍15g丹皮10g枳壳10g甘草3g。

4.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5.方解:本方以黄芩、黄柏、川连为君药,清热解毒、燥湿。

辅以生大黄清热通腑,导瘀热而下,辅以银花、连翘、地丁、半边莲清热解毒,以当归、赤芍、丹皮清热活血化瘀。佐以枳壳行气导滞,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行气活血导滞之功。本方黄连、黄连、黄柏合用,类似黄连解毒汤,但并无郁火,故不用栀子,而用大黄泻去瘀热,釜底抽薪,以提高清热解毒寒热并用。因有热毒积聚,故增加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诸多药物,使热去不留瘀,瘀、热、滞同去,而使肛周脓肿等感染性疾病迅速得到控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肛周脓肿属热毒蕴结,兼夹湿热瘀滞之证者。

6.主治:主治蕴毒积聚肛门之肛周脓肿或肛门直肠感染性疾病。症见肛周红赤、焮肿隆起,疼痛剧烈,或伴有发热、肛门坠胀、大便秘结、小溲黄赤短少,舌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等。

7.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四黄清毒汤所治肛周脓肿或其他肛周感染性疾病属于热毒蕴结,兼夹湿热瘀滞之证者,证属实属热。阴虚精亏、痰火结肿肛门之肛痈等则非本方所宜。

临床应用时,如大便稀溏频多者,则去生大黄,改用熟大黄;肛门坠胀较甚加用熟军、木香、生苡仁;小便赤涩短少不畅者加用赤茯苓、泽泻;腹胀者加用陈皮、木香;舌苔厚者加用蚕砂。

8.验案举要:

病案 肛周脓肿湿热蕴结证。治以切开排脓挂线引流,辅以四黄清毒汤结合坐浴换药。

汪某某,女,48岁。

2009年11月04日初诊。患者肛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无发热畏寒等不适,大便正常,无黏液脓血,无便后肛门肿物脱出,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近期无明显消瘦,饮食可,夜寐安,小便正常。专科检查见:左侧肛旁距肛门约2cm处有一大小约5cm×4cm的肿块,局部红肿明显,触诊肿块质硬,大小约5cm×4cm,触痛明显,中央有波动感,指诊肛内6点处可触及一凹陷,压痛明显。中医诊断为肛痈,证属热毒炽盛,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壅遏气血运行,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故肛旁硬结疼痛,热毒成脓,故局部波动感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属湿热蕴结之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予手术排出脓毒,术后再内外合治,内予清热利湿解毒,外予清热利湿、活血消肿,去腐生新。

治以行切开排脓挂线引流术。术后在截石位5点切开脓肿,切开后正中内口,在3点放射状小切口,3~5点间挂以橡皮筋引流(不紧线)。

术后予四黄解毒汤:黄柏10g,黄连5g,黄芩10g,大黄3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5g,连翘10g,牛膝10g,薏苡仁15g,陈皮5g,砂仁5g,法半夏12g,肉豆蔻12g,炒白术20g。

水煎服,每日1剂。

痔瘘熏洗剂:荔枝草30g,鱼腥草30g,大黄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每日一剂,每剂煎2000ml,每日2次,便后趁热坐浴,每次15~20分钟。

二诊(2009年11月7日):术后三天,肛门疼痛但能忍,无畏寒发热等不适,大便已解,质软成形,未见明显带血,小便正常,饮食可,夜寐一般。肛门部创面引流通畅,肛缘无水肿,橡皮筋在位。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黄柏10g,黄连5g,黄芩10g,大黄3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5g,连翘10g,牛膝10g,薏苡仁15g,陈皮5g,砂仁5g,法半夏12g,肉豆蔻12g,炒白术20g。水煎服,1剂/日。

另以:荔枝草30g,鱼腥草30g,大黄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每日一剂,每剂煎2000ml,每日2次,便后乘热坐浴,每次15~20分钟。

换药时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并轻轻转动橡皮筋换药,创面填塞黄芩油纱条。便后换药,每日换药1~2次。待创面脓腐去尽,疮腔新肉填满,橡皮筋转动困难时去除橡皮筋,继续冲洗至腔道冲不通时为止,继续换药至疮面愈合。

9.注意事项:湿热蕴结证伴有脾胃虚弱症者非本方所宜。

本方对脓肿早期可作保守疗法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手术使用以提高疗效。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慎服牛奶、生冷硬、辛辣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