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社科精品书——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
48618700000006

第6章 培养兴趣、发现天赋、形成特长——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3)

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知识,他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丝毫不觉得是吃苦,反倒像是游戏。

既然兴趣对于孩子的成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兴趣?我认为要引导孩子去做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益的事,坚决要戒除孩子那些的不良嗜好,如玩电子游戏,浏览黄色网站,抽烟赌博等。

我有一个学生,本来学习挺不错的,但由于偶然玩了一次名叫“传奇”的电脑网络游戏,结果像吃鸦片一样上了瘾,一发不可控制,天天都去玩。结果不仅成绩直线下降,视力也直线下降。后来没钱玩游戏就去偷窃,被抓进了派出所,一个花季少年的大好前程就这么被毁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惋惜吗?

四、怎么样培养兴趣?

要想培养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首先就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的呢?

1、你应该坐下来,与你的孩子一起来做这个功课——回答下面的问题,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1)做什么事会让你的孩子全神贯注,废寝忘食?

(2)你的孩子最喜欢与别人谈论什么话题?

(3)你的孩子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报刊杂志?

(4)如果你带着孩子逛书店,他会停留在书店的哪类书架前?真正令他着迷的是哪方面的书籍?

(5)你的孩子喜欢浏览什么网站?

(6)你的孩子喜欢看什么方面的电视节目?

(7)假如你的孩子可以免费就读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一种专业,他将会选择哪一种专业?

(8)你的孩子是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与事、物打交道?请对照下表:

与人打交道:销售、服务、教学、宣传、谈判、演讲、导游、劝解、咨询、诊治、辅导、培训、公关、管理、表演、接待。

与事(信息、数据)打交道:搜集、整理、研究、分析、综合、写作、编辑、计算、设计、规划、翻译、文秘、记忆、审计、策划。

与物打交道:测绘、雕刻、演奏、绘画、缝纫、烹饪、打字、修理、制造、加工、驾驶、建筑、摄影、试验、检测、装潢。

如果以上问题你的孩子都回答不出来,那么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让你的孩子去学习、去了解。有些知识孩子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不了解。一旦他真正了解了,说不定会产生兴趣。就拿我来说,我以前学的是中文师范专业,但我对它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我接触了美国的成功学以后,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志业。

让你的孩子多实践,多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兴趣,培养兴趣。要培养兴趣,就得动手干,而不能总是两手托腮,两眼盯着天花板,一直在问:“我到底对啥感兴趣?”有些事情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对它感兴趣。

2、把孩子写在纸上的兴趣和项目一一列出来,然后再——排队,看看哪些是父母亲感兴趣的项目,哪些是孩子感兴趣的项目,哪些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项目,平心静气地分析和比较哪一个或哪几个项目更适合孩子。这个分析和比较应包括孩子的特长和能力,父母亲的指导能力,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等。然后作出初步选择。

3、由于有的孩子的兴趣很早就表现出来,有的表现的较晚,所以需要家长对后一类的孩子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潜在兴趣。如果孩子的兴趣表现得不明显,家长可以选择先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选择一些项目。有不少孩子的兴趣,是要经过慢慢培养才能产生的。就是已经相对定型的大人也会有这种情况,更何况可塑性很强的孩子呢?

4、孩子的有些兴趣是可能会产生转移的。这种转移有可能是原来对某些东西感兴趣,后来不感兴趣了;也有可能是原来对某些东西不感兴趣,后来又产生了兴趣而已。这种兴趣转移的现象是完全可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的,而且也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太为此操心。说白了,这是孩子发现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必经过程。家长的越俎代庖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但其代价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减弱。当孩子产生兴趣转移的时候,大人完全不必大惊小怪,需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兴趣转移。

5、当孩子的兴趣显现出来后,家长的全身心投入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兴趣发展。所谓全身心并不是指必须有很大的物质、资金支持,很多情况下,感情、心理上支持的重要性会远远超过物质的力量。家长的“兴趣屈就”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是一个无形的巨大支持。相反,有时不合实际的、过度的物质支持,会引起孩子的负罪、负重心理,可能会适得其反。

下面让我们看看德国19世纪教育专家卡尔·威特是怎样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小威特生下时,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邻居家背后议论纷纷,说小威特肯定是个白痴。连小威特的家人们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失望,他认真地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许多小人书和图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

“如果你能识字,这些书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时他干脆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有工夫给你讲,你先自己看吧。”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以便自己看书的愿望和兴趣。这时老威特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

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6国语言了,并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菜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广为世人称颂。而且,传说的趣事也证明苏洵教子有方。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多次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也没见什么成效。不过苏洵并未采用“棍棒“的办法对孩子实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背旮旯里读书,孩子一来,就将书“藏“了起来。

两个孩子发现这个问题,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后来苏洵以及苏轼、苏辙兄弟俩并驾齐驱,被时人称为“三苏“,纳入了“唐宋八大家“之列。

五、考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

某杂志曾经对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搞过这样的调查:你喜欢所学的专业吗?有40%大学生的回答是“不喜欢”。

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数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有40%的大学生不是在快乐地学习,而是痛苦地或无奈地学习。当一个人痛苦、无奈地学习时,这种学习就很难是智慧的学习,很难是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视学习为快乐时,他智慧的源泉才会被发掘,他的创造的潜能才会被激活。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

因为在当初,大多数人都将考上大学作为底线,而并非将志趣和爱好作为底线。在过去的岁月里,一心埋头专读圣贤书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成了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以为,只要进了大学,理想就实现了。

没有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建立在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上的理想,这种爱好和兴趣才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会少一些失败,少一些坎坷。学校没有告诉他们,家长没有告诉他们,那些充斥街头报摊的各种报纸和杂志似乎也没有告诉他们。

学校只关心他们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考上大学,可以为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增加分子而不是分母,如果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但能为学校带来荣誉,带来更好的生源,还能带来滚滚财源。家长也只关心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他们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焦虑,十几年的等待,为的就是这个目标。对于这些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学生来说,真正的理想教育其实一直是一个空白。

然而更可悲的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点全聚焦般地投射在能不能考上大学上,创造性教育也几乎成了空白,有许多人的兴趣和爱好在幼年时就被粗暴地掐断了,成了书本奴隶的学生,又遑论兴趣和爱好!

正是缺少了理想教育和创造性教育这一课,学生才会在人生的选择面前,茫然不知所措。

一些学生是走进了大学以后,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在大学,他们不再像在中学时那样背负着高考的压力、无暇或无心去观看教室外的风景,他们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热闹的,充满了各种各样机会的世界,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路,重新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可是这时他们发现,白纸黑字填写的志愿,已经使他们几乎失去了重新选择的可能性。

糊里糊涂进错了门的学生,还有的是缺少信息,缺少指导。招生学校提供的信息和介绍大都简短而空泛,要么是笼而统之、充满溢美之词的介绍资料,要么是简单的、没有专业介绍、只有招生人数的招生计划。不了解详情的学生,就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像掷骰子一样抛出去。

撞对了,是运气。撞错了,也许就错了一生。

盲目追赶社会热门职业也是造成学生选错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让我们先来听听两个大学生的对话。

张明:“嗨!李力,你学得什么专业?”

李力:“地理。”

张明:“地理?兄弟,现在计算机很吃香。”

李力:“可是我对地理很感兴趣。”

张明:“兄弟,学地理很难找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赚不到钱。”

李力:“是这样的?!那我应该学什么?”

张明:“计算机,你应该该学计算机。”

李力:“好的,我听你的,明天我就开始学计算机。”

听了以上二位的对话,你们有何感想?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的职业选择或专业转换都是由于盲目追赶社会热门职业,甚至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兴致,在几分钟或者一瞬间作出的。

一次和某人的随意谈话,一个步父辈后尘的决定,一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一次朋友发出的合作邀请,让“就业市场”而不是你的头脑左右了你的去向。

除此之外,家长的粗暴干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请看一些中学生是怎么说的:

“我一上高中,爸爸就决定要我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因为爸爸一辈子梦寐以求当名教授,他把他当教授的愿望加在了我身上。而我梦想着当一名记者。”

“我一上高中,妈妈就决定要我学好数学,大学考会计专业。她认为当会计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女孩子最合适。其实我很喜欢美术。”

我的朋友林英姿是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商务经理。说起当初因选择专业所走过的弯路,她深切感到,父母在帮助子女选择职业时,应该多考虑子女的个人兴趣、爱好和天赋,不能一相情愿地为子女做主。

林英姿在学校读书时,一直不喜欢数理化,这几门功课的成绩也不是很好。她的兴趣偏向文科,对文学、语言的悟性比较高。但是他父亲是学理工的,大学毕业后在企业里工作,后来到一所理工大学教书。可以这样说,他的一辈子都在和理工打交道。在他的头脑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对于文科,他有偏见。在他看来,读文科学不到真本事,到社会上没有多大发展机会。所以在高二分科时,他要求女儿报了理科。

第一次高考,林英姿没有考取。父亲说,复读一年,明年再考。经过一年的痛苦折磨,林英姿第二次参加高考,照样名落孙山。父亲坚持要林英姿再复读一年,经过又一年的痛苦折磨,林英姿第三次参加高考,还是名落孙山。后来,父亲只好让她去读自费的电大,学自动化专业。林英姿哪里懂得什么自动化,看见数学题目就眼花缭乱,看见公式就腾云驾雾,看见那些电路图就头昏脑胀。咬牙坚持了一年,林英姿实在读不下去了,父亲只好让她退学。经过三年的痛苦折磨,林英姿决定学文科。准备了一年,林英姿第四次参加高考,一举中的。

等她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她的高中同学却已经迈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了。

因为父亲的独断专行,林英姿浪费了整整四年的青春。

另外,据这份调查指出,在大学校园里,已出现了一群“逃课族”,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调查统计,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