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30

第30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6)

条件反射的研究开始于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神经系统有反射这一本领,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所谓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分两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反射。例如,新生儿刚出生就会哭,奶头放在他嘴里就会吸吮。无条件反射也称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或反射弧)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如,每次让新生儿吃奶,总抱成一种姿势,后来每当抱成这种姿势,新生儿就会出现寻找奶头、张嘴和吸吮的反应;每次给狗喂食就响铃,后来每当响起这种铃声,狗就会出现分泌唾液的反应。可见,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后天建立的新的神经联系。

心理学有两个这样的论断:一个是“人的各种行为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另一个是“条件反射归根到底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机体的每一活动都兼有这两种反射的性质”。

巴甫洛夫也曾说过“所有这些新的联系(神经联系),首先都是通过一些生来就有的联系,才会建立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无条件反射从何而来?显然来自人的机体的需要。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机体需要机制的一部分。人若没有生存的需要,就不会有防卫的本能,若没有食物的需要,美味佳肴也不能使人分泌唾液;婴儿即使抱成吃奶的姿势,也不会寻找妈妈的乳头。

由此,我们进一步可以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人的机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这是许多人无法接受的。对此,我能理解。其一,行为的动因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二,这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然而人的行为的动因问题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心平气和、不抱成见地作出探讨和分析。

4.理性对行为的作用是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支配行为”。所谓思想,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此说来,就是人的理性认识决定人的行为。

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细细分析。

人的行为可分两类:一是无意识的表现在外的行动,如哭、笑、愤怒、呕吐、抽筋、打喷嚏等;另一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表现在外的行动,比如读书、捕鱼、种地、做工、打仗、绘画、科研、购物等。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后一类行为。第一类行为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与思想无关;而第二类行为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这第二类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思想决定的吗?

在作出结论之前,有必要作这样一些思考:

动物为什么要行动呢?因为要生存,不行动就会死亡。除此,动物个体还担负着物种繁殖的任务,不行动就不能繁衍。所以,动物个体不得不觅食、择偶、造窝、躲避敌害。应该看到,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对人类来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维护群体的稳定。

行动是要付出辛劳的,动物之所以要不辞辛苦地行动,一定是迫不得已,那么这背后一定有迫不得已的动力。前面说过,这个动力只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容偷懒的、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只能是那些具有肉体感受性的东西”,这就是人机体上存在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相信,这个决定行为的力量一定是在进化过程中早就植入了动物的机体,否则怎么能确保动物个体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生存和繁衍呢。思想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无疑这个反映是后天的。

应该肯定,人的理性有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它,就能感知和认识世界。有了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就能适应和改造世界,就有了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生存能力。比如,人制造了威力无比、作用巨大的发动机、铁路、桥梁、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火箭、电脑、通信卫星、高楼大厦等等。我们还可以看到,理性能够把人类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从而能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但是,理性的作用无论多么巨大,它对于行为的作用绝不是决定性的,而是指导性的,它使人的行为更科学、更有效。我们知道,在若干亿年的时间里,动物没有思想,也有行为。动物行为直接由需要引起的感觉、欲望和本能支配。婴儿没有思想,但一不适应就哭,饿了要吃,湿了要换尿布,受了惊吓要安抚。就是婴儿长大了有了思想,其许多行为也是直接由内在因素决定的。比如,小便急了,他急切地走进了厕所;饿了,他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嚼;口干舌燥,一杯水他一饮而尽;胆石症发作,他大喊大叫,在床上滚来滚去;极度疲劳,他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还有挠痒、女人生孩子等等,似乎都与思想无关。

弗洛伊德等许多思想家早就揭示,人脑里不仅有思想,而且还有感觉、欲望、情感等生理的东西。弗洛伊德说,人脑中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东西,而这些无意识的东西是更为强大的力量。

人有两类生存能力,一是动力性的能力,二是工具性的能力。其衡量标准是,是否与快乐、痛苦相连,连者动力也。前面说过,机体需要是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而纯粹的认识既不能引起感觉又不能引起欲望。显然,机体需要是动力性的能力;思想认识如同动物的头角、飞行、长颈、凶猛一样是工具性的能力。尽管理性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观念,只能指导行为,而不能驱动行为。表面上似乎是它在驱动,而实际上是其背后的机体需要在驱动。

人的行为包含着行为目的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可以说,这两个方面是由两个东西分别决定的。人的机体需要决定行为的根本目的,人的思想决定行为的方式。比如,偷窃行为。偷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物,最终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幸福。财物是人人需要的,获得财物的方式有很多种,采取哪一种方式是通过大脑(思想的作用)作出的选择,选择有正确有错误。无疑,偷窃是错误的方式。又如,一个人办公司,目的是挣钱,显然这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而挣钱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求发展,学好本领另找工作,到国外去打工,嫁个有钱的老公,偷窃,卖淫,贪污受贿等。他理智地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权衡利弊,认为办私企最好。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办起了公司。可见,采取什么办法挣钱即行为的方式,是由思想决定的。

不妨,让我们再举例分析。

农民在“野草会影响庄稼的生长”这一思想指导下,给庄稼除草(行为方式)。庄稼荒了有什么要紧?庄稼荒了就收不了粮食,而粮食是人们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可见,农民除草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粮食,这是由机体需要决定的。

人们在“病从口入”这一思想指导下,饭前便后常洗手(行为方式)。生病怕什么,病就是机体受到侵害,任其下去,就会危及健康和生命。可见,人们洗手是为了机体的健康。

一个中学生在“上大学才有出路”的思想指导下,刻苦学习(行为方式),为上大学而拼搏。上大学何用?上大学就有前途,有前途就是有名有利,有名有利就有幸福。可见,他刻苦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

一个教师在“工作要尽心尽职”的思想指导下,努力付诸行动(行为方式)。为什么要“尽心尽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工作;为什么要搞好工作?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肯定和好评,从而获得他所需要的名利(升职、荣誉)。或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那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一定是他热衷的事业。而这方面的成就,正可以满足由他的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同情心被激起后产生的对某种事业热爱的激情。

可想,如果人不要粮食,任何思想都无法支配人去除草;如果人不要健康,任何思想都无法支配人爱清洁;如果人不要幸福,任何思想都无法支配人刻苦学习;如果人既不要名利又没有情感需要,任何思想都无法支配人去拼命工作。

在实际生活中,机体需要和思想各自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人吃不吃饭决定于人的内在的营养需要,而不决定于意识。尽管,意识可以改变吃饭的时间,甚至决定两天不吃饭。问题是你能不能经受得了:饥饿痛苦的煎熬,甚至机体的损害。结果是,谁也经受不了,或长或短总会端起饭碗。机体需要如同如来佛的手,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的手心。试想如果人的行为可以背离机体需要而由思想决定,那么人机体上就不应该有任何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实际上,这绝对不可能。应该说,人的具体行为是由机体需要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起决定作用,思想起指导作用,单一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启动任何行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革”期间恋爱男女手拉手都感到难为情,改革开放后公开接吻也无所谓,这难道不是思想观念决定的吗?不!这始终是由人的自尊心决定的。人是不是难为情,并不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取决于当时社会道德标准,自尊心是与社会道德标准紧密相连的。对自尊心来说,改革开放后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文革”时男女恋爱常常受到指责,而开放后的亲密举止无人过问,正因为如此人的行为才发生变化。

在传统观念中,思想常被理解为“思想觉悟”,说“思想支配行为”,本意是说“思想觉悟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一个人思想觉悟高,就会一心为公;而思想觉悟决定于教育,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民群众就会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就会“大公无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公私观是道德观的一部分,道德问题我将在第8章进行论述。这里我只想指出,思想觉悟的高低确实影响人的行为,但思想觉悟是人们对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认识以及履行这种认识的决心,本质上它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理智思考,与道德一样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

总之,动物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靠本能谋生,人在自身机体需要的驱使下靠本能和理性指导谋生。人因为有理性,就必然会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道德和文明,可在本质上,这些东西乃是人类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