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16

第16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4)

(5)恐惧感。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中,动物随时会遇到伤及机体、危及生命的危险。这需要动物个体每当遇到危险时,立即引起高度警觉,迅速御敌或躲避。这样自然选择就在动物的机体(在神经系统)上形成了一种安全防御的机制,即一遇危险,就立即产生一种恐惧感,从而迅速地御敌或逃跑。这种恐惧感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遇到危险,不紧张,不恐惧,其结果必然是受到伤害和死亡。很多动物存在着恐惧心理。我多次亲眼所见,牛在感知被杀之前,竟双目流泪。恐惧感是一种安全防御能力,是动物保护机体能力的发展。通过疼痛感觉的保护是生理性的保护,通过恐惧心理的保护是心理性的保护。

D·M·巴斯说:“害怕这种情绪对人类的适应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及时处理所面临的危险,以便存活下来。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反映在最近的一本书当中。这本书名叫《害怕: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生存信号》,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数周之久(De Becker,1997)。这本书主要告诫大家应该聆听害怕的直觉特征,因为它是我们避开危险的最重要的向导。心理学家Isaac Marks(1987)清楚地道出了害怕的进化功能:害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进化遗产,它使有机体避开危险,具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害怕是察觉到现有的或即将发生的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一般属于正常的反应。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任何危险,那他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存活较长的时间。”

[人性百题]

仇恨心是为反抗侵害保护自我而形成的吗?

(6)仇恨心。在动物界,为避免遭受其他个体的欺负、侵害,有些物种(人、狼、大象和猴子等)的个体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上产生了一种对外来欺负、侵害进行反击的神经机制,即一遇欺负、侵害,就立即产生一种仇恨心。在仇恨心的驱使下,或当即进行报复,或记下仇恨伺机报复。目的是惩戒仇敌使其不敢再犯或直接消灭仇敌。人的复仇心理是很强烈的,复仇者常常不顾一切地追逐、厮打,即使受伤、流血也不停息。应该肯定,这种反击、复仇的劲头一定为某种动力所驱使,是安全的需要吗?不是,安全需要只是驱其躲避,而不是驱其不顾一切地去反击。我以为,这个动力就是仇恨感,仇恨感是反击、复仇的根本动力。

[人性百题]

爱情是为更好地繁殖而形成的吗?

(7)情爱。动物的繁衍取决于两性交配的频率,而这又取决于两性间的引力。肉体的快感就是一种引力,但仅有生理方面的引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方面的引力。这样,神奇的自然界就给高等动物造就了相互依恋、不愿分离的情感(爱情)。这种情感使两性强烈地企求永远在一起,难舍难分,而结果是经常的交配,物种的繁衍。假如,相爱的两性间没有这种如痴如狂的爱,那么就会很少在一起,很少交配,因而这个物种的存在就成了问题。

[人性百题]

母爱是为幼儿健康生长延续物种而形成的吗?

(8)母爱。动物个体的生存首先在于幼仔的生存。而一部分动物的幼仔在出生初期一段时间是无法独立生存的,人类更是如此。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完全无法自立,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过早地来到世界上,“原因只是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尚未发育完全。对于大多数灵长类来说,出生标志着一个重要事件,那就是大脑已经达到了发展成熟的水平,灵长类婴儿一出生甚至能够自己走动。然而,人类却是一个反例,因为人类婴儿只用了9个月就出生于世,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到我们所期望的水平:人类和其他灵长类(或者大多数的哺乳动物)不同,人类大脑最明显的发育过程是在出生之后的”。

所以,人类婴儿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必须依赖父母的抚养。神奇的是,自然界就在一些高等动物的母亲的机体上设计了爱护自己子女的情感,即母爱。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刚分娩的母鼠的血浆注射进一只未配偶的雌鼠,它将在一天之内就开始母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母性行为的模式看来是先天安排在老鼠的脑子里的”。

这就是说,自然界造就了母爱,幼小的动物个体只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才能生存,进而物种才能繁衍。在动物界,母爱或称“母性行为”、“护幼反应”是普遍存在的。母鼠会越过障碍忍受痛苦靠近幼鼠;燕子会把自己捉到的虫食喂进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口中;你想抱走出生不久的小狗,母狗会发狂似地穷追不舍。

母爱的情感产生于母亲怀孕期。女性都有母爱的生理机制,怀孕时此机制被激起形成心理层面的情感。

[人性百题]

同情心是为帮助同一群体的受难者维护群体生存而形成的吗?

(9)同情心。在动物界,个体遭受天灾人祸,一时陷入困境、受苦受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此时如果得不到救助,就可能死亡,这势必影响物种整体的生存。特别是对群居动物而言,个体生存的困苦(如受伤、饥饿无力)会拖累群体,危及群体的生存。为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高级动物的机体上生成了帮助同类中受苦受难者的心理机制,即一遇到这样的受苦受难者就产生怜悯之情,从而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从而维护物种和群体的生存。同情心也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从而维护群体稳定。同情使人不忍心欺负、伤害他人,不忍看到同类的惨状。同一物种(或群体)内部的斗争和互助并不矛盾,都有利于物种的生存。斗争选择强者,从而提高物种的生存能力;互助,有利于维护物种(或群体)的整体能力。

[人性百题]

正义感是为打抱不平维护群体秩序而形成的吗?

(10)正义感。在群居动物中相互欺负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任其所为,就会造成同类的自相残杀,危害物种群体的生存。这样,自然选择就在一些大脑高度发达的动物的机体上设计了一种维护正义、打击不平的正义感,即一旦遇到同类被欺负,就会产生一种打抱不平的情感冲动。自然界在人的机体上设计好胜心和仇恨心,是让个体自强和反抗,设计正义感是让个体打击邪恶,维护群体的生存秩序。

[人性百题]

孤独感是为归入群体避免危险而形成的吗?

(11)孤独感。为了生存一些动物物种不得不群居,这样可以抵御其他动物的侵害。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看到,群居动物一旦落了单,就往往被其他动物吃掉。据考察者报道,鹿、羊、狒狒、野牛,甚至大象等动物落了单,就成了虎、豹、狼、狮子的美食。因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就在一些群居动物的机体上生成了归群的心理机制,即一旦落了单就会产生痛苦的孤独感,从而驱使个体尽快归入群体,以避免受到伤害。对人类来说,孤独感一般产生于个人远离人群长时间独处的时候,比如,置身生疏地(如异国他乡)的时候,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工作(如边防哨所)的时候。

(12)寂寞感。动物的生存靠自己的行动,行动的目的就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物种繁衍。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要实现这一目的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要求个体必须不停地觅食、繁衍、竞争,闲下来不去奋斗就会饥饿、绝后、死亡。这样,自然界就在人类的机体上进化出了闲下来就感到寂寞、空虚、无聊、烦闷的心理机制,即寂寞感,要避免这种寂寞感就必须不停地做事,以不停地获得食物和繁衍。

我发现,人在一定情境下如果动了情或产生了某种可感觉到的心理反应(如快乐、痛苦的感觉、冲动、欲望、情绪等),就必然有某种情感的存在。比如,遇到危险感到害怕是因为恐惧感的存在;被人批评感到羞愧是因为自尊心的存在。照此观点,我以为,除了以上所说的情感,人的大脑里或许还有其他情感。

人应该有“感恩心”,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感激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就会产生报恩的欲望和行为,受到的帮助越大这种感情就越强烈。人世间的报恩是普遍存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强烈。“感恩心”有利于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黏合和增加人际间的情感,从而提升物种的整体力量。

综上所述,人的种种情感确实是生存能力,它们有的用于觅食,有的用于求偶,有的用于护身,有的用于哺育幼子,有的用于维护物种整体的利益。

四、情感本质上是情感需要

原本,快乐感和疼痛感是人的一些生理机制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奇怪的是,人的情感受到一定的刺激也会产生快乐、痛苦的感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肉体的感觉,后者是心理的感觉。比如,见了新奇的东

[人性百题]

人的机体上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吗?

西感到兴奋;被人揭短感到羞愧;遭遇危险心惊胆战;比赛获胜满怀喜悦;受人欺负时感到愤怒;恋爱时感到甜蜜,失恋时感到痛苦;儿行千里母担忧。原来,自然界将快乐、痛苦的感觉不仅设计进了生理需要的机制,而且设计进了情感机制,使情感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成为机体上的另一类需要,即情感需要。

快乐和痛苦感觉的存在证明需要的存在。哪里有快乐、痛苦的感觉,哪里就有机体需要。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感到兴奋,一定有好奇的需要;受到了批评感到羞愧,一定有尊重的需要;儿行千里母亲有担忧的痛苦,一定有母爱的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见到美的事物就感到兴奋,这表明人们喜欢(需要)美的事物;遭遇危险就感到害怕(一种痛苦),这表明人们喜欢危险的反面——安全,即喜欢安全,而喜欢安全就是需要安全。细想,得到什么就快乐,遇到什么就痛苦,这里必有需要。

再说,情感被激发产生欲望,而有欲望就有需要。比如,新奇的事物刺激人的好奇心,使人有了兴趣,从而产生想了解、探索事情原委的欲望;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刺激人的爱美之心,人们顿感快乐,从而产生饱览西湖美景的欲望;黑夜坟地的沙沙声刺激人的恐惧感,使人毛骨悚然,十分恐惧,从而产生立刻逃跑的欲望;失败刺激人的好胜心,他憋着一股犟劲,从而产生向着成功的目标奋斗的欲望;仇恨心被激起产生复仇的欲望;他人的批评、指责刺激人的自尊心,他深感羞愧,从而产生改正错误、获得尊重的欲望;恋人的缠绵刺激人的爱情,他陶醉在甜蜜之中,从而产生长厮守的欲望;子女的出生及子女的饥寒冷暖刺激母亲的爱子之心,她担忧、挂念、焦虑,从而产生精心呵护子女的欲望;又如,邻人的不幸遭遇刺激人的同情心,他深感不安,从而产生帮助邻人的欲望;正义感被激起产生打抱不平的欲望;孤独感被激起产生归入群体的欲望。有欲望就有机体需要,欲望是建立在机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一个情感就是一个需要。这样,人因为有好奇心、爱美之心、自尊心、好胜心、恐惧感、仇恨心、情爱、母爱、同情心、正义感、孤独感、寂寞感等情感,也就有了以下情感需要:好奇的需要、爱美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好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恐惧感)、复仇的需要、情爱的需要、母爱的需要、同情的需要、维护正义的需要(正义感)、归群的需要(孤独感)、劳动的需要(寂寞感)。

可见,在人的机体上不仅存在着生理需要,而且存在着情感需要。

第一个认为人有“情感需要”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人有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等情感需要。马斯洛说,婴儿一出生也许就以一种初期方式显示有安全需要;几个月后,婴儿便表现出与人亲近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再晚些,婴儿还表现出对独立、自主、成就、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马斯洛把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尊需要称为“基本的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