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砍
砍又称为劈,指持刀用猛力向下断开原料的直刀法,一般原料较大且坚韧用此法。砍又分为直砍和跟刀砍。
1.直砍
直砍将刀对准要砍的部位,运用臂膀之力,垂直向下,断开原料,做到“快、狠、准”,适用于能一刀砍断的、带骨的原料,如猪排骨、龙骨、鱼头等。
2.跟刀砍
跟刀砍在操作时,先将原料放平按稳,右手握住砍刀,刀刃对准要砍的部位,直砍下去,使砍刀牢牢地嵌在原料上,然后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持好原料,两手同时举起下落,原料快接触菜墩时,松开左手,使砍刀和原料一齐落在菜墩上,直到砍断原料。跟刀砍适用于一次砍不断,必须连砍几次的大块带骨原料,如猪头、羊头、猪、肘子、大鱼头等。
四、剁
剁指刀垂直向下、频率较快地斩碎原料的一种直刀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常左、右手同时持刀操作,这种剁法也称为排剁,剁主要适宜于去骨后肉类及姜、蒜等,如制肉馅、姜米、蒜米等。
3.3.2平刀法
平刀法是刀面与菜墩面接近平行的一类刀法,按运刀的不同手法,又分为拉刀片、推刀片、推拉刀片、平刀片、抖刀片五种。
一、拉刀片
拉刀片又称拉刀批。指将原料平放在菜墩上,用刀身中部片入原料后向里面(身体一侧)拖拉运刀断料的一种平刀法。操作时刀身始终与原料平行,出刀果断有力、一切断纤。拉刀片主要适用于体小、嫩脆或细嫩的动植物原料,如萝卜、蘑菇、猪腰、肚、鱼肉、莴笋等。
二、推刀片
推刀片时用左手按住原料,右手握刀,刀身平放,刀刃前端从原料的右下角平行进刀,由右向左将刀刃推入片断原料的刀法。常用于煮熟回软的脆嫩原料,如玉兰片、熟笋以及莴笋等。
三、推拉刀片
推拉刀片又称锯片,技法类似拉刀片,但在行刀时增加推的动作。像拉锯一样进刀,要求刀始终平行于原料,持刀稳,进刀缓,出刀干脆。适用于体大、韧性强、筋多的原料,如猪肉、牛肉、大头菜等。
推拉刀片分从原料表层(上片)和底层(下片)起片两种,从上起片的优点是容易掌握片的厚度,但片出原料不易平整;从下起片的优点是原料成形平整,但不便掌握每片的厚度。
四、平刀片
平刀片又称平刀批。指刀身与墩面平行,刀刃中端从原料的右端一刀平片至左端断料的平刀法。它主要适用于软性细嫩的原料,如豆腐、鸡、鸭血、肉冻、猪血等。
五、抖刀片
抖刀片指将原料平放在菜墩上,刀身与墩面平行,刀身抖动呈波浪式地片断原料的平刀法。主要适用于柔软细嫩的原料,如猪腰、皮蛋、肉冻、肉糕、蛋糕等,主要起美化原料形状的作用。
3.3.3斜刀法
斜刀法指刀身与原料和菜墩呈锐角的一类刀法。按运刀的不同手法,又分为斜刀片和反刀斜片两种。
一、斜刀片
斜刀片指斜刀片刀刃向左,刀身与原料和菜墩呈锐角,由原料的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运刀,一刀断料的刀法。操作时运用右手腕力,进刀轻准,出刀果断,运刀稳而快。在断料的同时,左手指顺势将片下的原料向后移,再片第二片。适用于质软、性韧、体薄的原料,如鱼肉、猪腰、鸡脯等。
二、反刀斜片
反刀斜片时,左手按住原料,右手执刀,刀背朝里,刀口向外,片时刀身略倾斜,用左手中指关节抵住刀身,将刀紧贴着左手中指的关节片进原料,一刀断料。反刀斜片适用于体较薄而韧性强的原料,如熟猪肚、猪耳朵、鱿鱼、玉兰片等。
3.3.4剞刀法
剞刀法指在加工后的原料上,以斜刀法、直刀法为基础,进而切片成不断、不穿的规则刀纹的综合运刀方法,亦称花刀法。剞刀法技术性强,要求更高,根据运刀方向和角度的不同,剞刀法可分为:直刀剞、推刀剞、斜刀剞、反刀斜剞,它们分别与直刀切、推刀切、斜刀片、反刀斜片相似,只是将原料不切断而已,一般为原料厚度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少数韧性强的原料可达到厚度的五分之四。剞刀法主要适用于质地脆嫩、韧、收缩性强、形大体厚的原料,如腰、肚、肉、肫、鱼类等。
3.4原料的成形
原料成形,是根据菜肴和烹调的不同需要,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块、片、条、丝、丁、粒、末、茸泥等形状的加工技法。
3.4.1块
一般有两种成形的方法,对于原料质地较为脆嫩、松软,或者虽然质地较韧,但去骨、去皮以后就可以切断的,一般都采用切的刀法。例如根茎类蔬菜、水果或净肉等。质地坚硬或有皮带骨的原料用斩、砍,如各种带骨的禽、畜、鱼类。常用的块有菱形块、长方块、滚料块、梳子背等。
一、菱形块
菱形块外形像菱形片,长对角线约4厘米,短对角线约2.5厘米,厚约1~1.5厘米,如火爆双脆中的肚头。
二、长方块
长方块也叫骨牌,长约4厘米,宽约2.5厘米,厚约2厘米,如烫油鸭子中的鸭块。
三、滚料块
滚料块指用滚刀切出的长约3~4厘米的两头小而尖的块,如青笋烧鸡中的莴笋块。
四、梳子背
梳子背长约3.5厘米,背厚约0.8厘米。
3.4.2片
原料的性质不同,使之成片的刀法也不一样。脆性原料用切的方法,韧性原料用片的方法。对于松软、易碎的原料,例如豆腐、鱼片、土豆等要切厚一点,质地较韧的牛肉、猪肉、竹笋可切薄一点。用于烧、煮、烩的片应较厚;炝、爆、炒、熘的应稍薄一点。
一、骨牌片
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0.4厘米,如萝卜连锅汤中的萝卜片。
二、菱形片
长对角线约5厘米,短对角线2.5厘米的片,如莴笋肉片中的莴笋片。
三、柳叶片
状如柳叶的狭长薄片,长约6厘米,厚约0.3厘米的片,如牛舌片。
四、灯影片
长约8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0.1厘米,如灯影苕片中的苕片。
五、指甲片
边长约1.2厘米,厚0.2厚米的小正方形片,如姜、蒜片。
六、连刀片
又叫火夹片,就是两刀一断,切成两片连在一起的坯料,每片厚0.3~1厘米,如鱼香茄饼的茄片、夹沙肉中夹豆沙的肉片。
七、斧头片
因其形似斧头、上厚下薄而得名,其规格一般为长约4~10厘米,宽约3厘米,背厚约0.3厘米,上厚下薄的长方形薄片。一般是用斜刀片片成的,如涨发后的海参。
3.4.3条
条的成形主要是靠切完成的,切条时需要先将原料加工成片形,再整齐叠切加工成条。条也有粗细、长短之分,有大一字条、小一字条、筷子条、象牙条。
一、大一字条
大一字条长约6~7厘米,宽约1.3~1.6厘米,因其规格与人的手指相仿,所以又叫大一指条,如酱烧青笋中的莴笋条。
二、小一字条
小一字条长约5厘米,宽约1厘米,像人的小指头的条,所以又叫小一指条,如家常仔鸡中的冬笋。
三、筷子条
筷子条长约3~4厘米,宽约0.7厘米,形如筷子头的条,如小煎鸡中的莴笋条。
四、象牙条
象牙条长约5厘米,截面呈三角形。加工时先将原料切成0.8~1厘米的厚片,再切成三角形。
3.4.4丝
丝与条相比,更加细长,也是将原料切成片后叠片切成的。叠法有三种:一是肉类和根茎类蔬菜排成瓦楞形叠切;二是豆腐干和大片的蔬菜,整齐叠切;三是一些叶片大而薄长的原料如海带、蛋皮、大白菜等可以先卷成筒形再横切成丝。
不论哪种叠切法,切成丝的粗细与片的厚薄直接相关,片厚丝粗,片薄丝细,切时刀距要与片厚薄相同,才能切出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丝来。常用的丝有头粗丝、二粗丝、细丝、银针丝。
一、头粗丝
头粗丝长约8~10厘米,宽约0.4厘米,如芹黄、鱼丝等。
二、二粗丝
二粗丝长约8~10厘米,宽约0.3厘米,如大多数炒菜中所用的肉丝。
三、细丝
细丝长约8~10厘米,宽约0.2厘米,如红油黄丝。
四、银针丝
银针丝长约8~10厘米,宽约0.1厘米,如葱丝、萝卜丝、土豆丝、莴笋丝等。
3.4.5丁、粒、末
丁的成形一般是先将原料切成厚片,然后将厚片切或斩成条,再将条切成或斩成丁。
粒的成形比丁要小些,成形方法与丁相同。
末的大小有如小米或油菜籽,一般将原料剁、铡、切细而成。常见的有各种肉、姜、蒜、葱末等。
一、大丁
大丁约2厘米见方,如花椒兔丁。
二、小丁
小丁约1厘米见方,如辣子肉丁。
三、粒
粒约0.3~0.7厘米见方,大小与绿豆、黄豆和米粒相似,如川菜中芽菜鸡米粒中的鸡粒、臊子、各种馅心等。
四、末
末比粒还小,是原料先切后剁而成,姜、蒜等调料常剁碎成为末。
3.4.6茸、泥、丸
一、茸
所谓茸,就是在猪、鸡、鱼、虾等的肉中加进些猪肥膘以增加粘性,制成极细软、半固体状的肉泥,也有将豆腐等制成为茸的。制茸须将肉里的筋、膜皮等清除,再进行剁和捶。常见的茸有鸡茸、虾茸、鱼茸。目前多用搅拌机加工。
二、泥
泥是指豌豆、蚕豆、土豆等植物性原料,先蒸、煮熟后再挤压成泥状,常用来制作甜菜或镶制馅心。
三、丸
丸俗称丸子、圆子,是用手挤或小勺舀制好的茸泥成圆形小球。制成丸子时一般都加入各种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