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486064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际操作能力(1)

实际操作能力是独立的基础

“我听到,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从蒙特梭利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这就是指从小培养孩子动手做事的能力。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生活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指能够具有自己吃饭、睡觉、穿脱衣服、入厕、做简单家务等自我服务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了,那么他的任何其他能力都无从谈起。同样,也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能力并使其得到良好发展,独立能力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只能是空谈。

“天才少年”魏永康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一光辉的经历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

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6岁前的魏永康除了被妈妈关在家里背古诗、认汉字、识数算题之外,妈妈不让他做任何事。他不用自己吃饭,不用自己穿衣,不用自己选择日用品,不和伙伴玩耍,他的一切事都由妈妈安排得“妥妥当当”。为了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后还是母亲给他喂饭。而在大学时期,母亲也一直陪在儿子的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魏永康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来到北京读书后,魏永康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母亲“陪读”,然而极度缺乏独立能力的他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感到十分不适应,不仅学习受到困扰,就连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一年冬天,魏永康竟然只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周围的游客像看怪物一样使劲盯着他看。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退学回家后,魏永康整天呆在房间里看书、玩电脑,其间还玩过几次“失踪”。

小时候的魏永康被妈妈紧紧地“包裹”起来,没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就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后来读研之所以未能顺利毕业,也和与导师交流太少、毕业论文无人指导有直接关系。即使魏永康能够顺利毕业,也必定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当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时,似乎已经有些晚了。其实,魏永康的母亲根本没有把儿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让他干什么他就必须干什么,他没必要有自己的思想,没必要自己做出选择。因此就有了这么尴尬的人生经历。

为了让社会上少一些“魏永康”,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面对困难、能够顺利地成长,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培养方式,并认识到生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1不能小视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只有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家长,我们不应代替孩子去做一切,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实际生活能力。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饭,父母就不要去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就不要给他穿;孩子的房间,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打扫;孩子的书包,让他自己收拾整齐。总之,孩子能自己做的,家长就放手让他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般的生活操作技能。

2放手让孩子去实际操作

生活实际操作能力是时代对孩子的要求,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父母习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一切,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自己吃饭、睡觉、动手做各种用具,生活实际操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说:“让我来,我能行。”他们会迎着风雨,勇往直前。

而我国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事情做不好,衣服怕弄脏了,东西怕弄坏了,什么也不让孩子做,还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说:“我乖,我听话。”这样的人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立足于社会的,最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穿衣裤与系扣子

穿衣服与系扣子对于大人来说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能够体现其生活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是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如果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只有自己不会穿衣服与系扣子,一定会产生紧张甚至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自信。

月月的幼儿园生活开始一个月了,她的表现让妈妈满意,因为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又哭又闹。一天,妈妈像往常一样去接月月。路上,月月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心平气和地看着月月说:“月月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上幼儿园都不哭。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你对不对?”“可是,妈妈,我们今天穿衣服比赛,我没得上小红花,好多小朋友都比我快。”“哦,是这么回事呀。没关系,这回没比好,下回我们努力好不好?”“不嘛,我不想去幼儿园了,我要在家里。”妈妈看了看月月说:“月月,你看这样好不好,从今天开始,妈妈不再给你穿衣服,还要教你穿衣服,你自己还要练习,保证下次比赛你一定能得到小红花。”从这天起,月月早上都比以往早起10分钟,自己穿衣服。刚开始穿得很慢,这个袖子穿上了,那个却找不到;扣子也似乎特别不听话,就是不愿意到扣环里去,而且经常“进错门”;外面的裤子穿上了,里面的又缩回去了。这些让月月有些灰心,坚持了几天后她想放弃,她告诉妈妈不想得小红花了。在妈妈的耐心开导下,月月继续坚持着。每次遇到问题,妈妈总是帮助她、鼓励她,而且手把手教她。一个月过去了,月月不再认为穿衣服与系扣子是一件麻烦的事,她已经能较利落地完成这些事了。在10月的比赛中,月月终于获得了一朵小红花。

月月之所以不想上幼儿园,其实是因为自卑心理在作祟,而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别的小朋友都会自己穿衣裤,她却不会。如果妈妈能在孩子入园以前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可能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厌园”心理了。

所以,即将要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应该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做这些事,为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好准备。

1引导孩子的自理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在2岁左右就有较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意愿,此时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自己穿不好而耽误时间,或是以长时间穿不好衣服会导致受凉等理由,拒绝孩子的自理要求。家长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教孩子学习穿衣裤与系扣子,保护其独立意识。

2提前几分钟叫醒孩子

上幼儿园前,家长不但要教孩子自己穿衣裤,还应该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幼儿园的时间表。清晨,孩子从熟睡中猛然被父母叫醒,总会感到有些不愉快。这时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可能不但不配合,还大哭大闹,甚至赖床不起。如果父母能稍微早叫醒孩子一会儿,让孩子有个从熟睡到清醒的过渡过程,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用竞赛或者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裤子,孩子就会乖乖地配合了。

3教孩子区分衣裤的前后面与正反面

给孩子穿衣服前,先把衣服放在孩子面前,告诉他哪面是前后和里外。如果孩子的衣裤上有图案,不妨教孩子从图案上加以区别,这样一来,孩子就比较容易掌握。为了使孩子更容易掌握,家长不妨引导孩子观察衣服的外形,来判断衣服的前后或正反面。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为了让他们更顺利地穿上衣服,家长还要告知孩子,脱下来的衣裤如果反了,要把它们翻过来。

4教孩子穿衣裤的步骤

每天穿衣裤时,家长向孩子做示范,给孩子以更直观的印象,孩子再做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家长教孩子穿衣服前,可把步骤简单地给孩子说一遍,在实际动手时再按步骤予以讲解,比如,该穿袖子了,就告诉孩子现在要穿袖子,请孩子把胳膊伸到袖子里,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除了穿衣裤的步骤外,家长还要向孩子告知穿衣裤的次序,先穿内衣、内裤,再穿外套、外裤。

5教孩子系扣子

家长可从最下边的钮扣开始,教孩子先将衣服的衣襟对齐,再做扣钮扣的动作。当孩子扣好第一个钮扣时,家长要予以赞扬,或握住他的小手轻轻摇晃,这样孩子不仅情感上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6用儿歌激发兴趣

3岁以前的孩子还是以直觉思维为主,他们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家长可为孩子配上有趣的儿歌,增加孩子对穿衣裤、系扣子的兴趣。比如,穿衣服时可一边教孩子穿,一边唱儿歌:先穿裤子和袜子,再穿衣服系扣子,最后再来穿鞋子,看我是不是好孩子。具体教孩子穿袖子时,可以把孩子的胳膊比做火车,衣袖比做山洞,一边说“火车钻山洞了”,一边教孩子把双臂伸进衣袖。

勇敢的孩子自己睡

让孩子自己睡觉,他就明白自己长大了,不仅愿意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其他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孩子面对与克服恐惧心理,使孩子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丹尼尔3岁的时候,妈妈就鼓励她一个人睡觉。刚开始时,丹尼尔每隔一小会儿就会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说自己睡不着,或者说要喝杯水,或者要求妈妈再吻她一下。这样反反复复,不仅丹尼尔自己睡不好,爸爸、妈妈也不能安心入睡。为了帮助女儿大胆安心地睡觉,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晚上睡觉前,她把女儿叫到跟前,用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咱们想个办法,能让你不害怕一个人睡觉,你试试看好不好?”女儿愉快地答应了。妈妈想了想说:“我这里有三个选择项:一是上厕所,二是喝口水,三是抚摸一下小猫。你每天晚上可以从中任选一个,作为走出房间的条件,也就是说你每天晚上只能从自己的房间出来一次。不过,这三件事是可以变化的,可以由你来定。”女儿把妈妈想的办法当作游戏,她认为很好玩,一口答应。“我只能出来一次。”女儿自言自语,“那我今天选择吻妈妈一下。”说完,女儿回了自己房间。不一会儿,她就出来了,她知道只有一次机会,于是她吻了妈妈一下就又回去了。可是不久,她又想出来,问妈妈可不可以,妈妈没有允许。女儿就在房间里玩了起来,困了,她静静地睡着了。两周以后,女儿就习惯了,不再提这样那样的要求了。一个月后的一天,妈妈竟然发现女儿晚上没有出来。从此,丹尼尔再也不害怕一个人睡了。

丹尼尔的妈妈是一个有心人,在培养女儿单独睡觉的问题上,她想出了独特的方法。看似用条件限制了女儿的自由,其实选择权仍在女儿手里。妈妈与女儿的这种互动,最终帮助女儿克服了胆怯的心理,战胜了自己。

和丹尼尔一样,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睡在爸爸妈妈身边,这让他们感到舒适、有安全感。生活中,很多孩子甚至上了小学后还和父母睡在一起,这样的孩子日后往往依赖感重、缺乏安全感和自主意识。这种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于父母在孩子养成睡眠习惯的年龄段,未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而导致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适合孩子独立睡眠的时期,培养孩子一个人入睡的习惯。当然,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转变,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帮助,慢慢地让他们适应一个人睡,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1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为了激发孩子独立睡觉的意愿,家长应当为孩子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增加孩子对自己的房间和床的情感。比如,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选择易于安抚情绪的色调来装饰房间和床,将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挂在床的周围。另外,还可以为孩子准备夜间专用灯,这能在孩子表现出较强的恐惧感时,帮其驱走一些对黑夜的恐惧,促进孩子入眠。

2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采取适合孩子的方式给孩子讲清楚独立睡觉的道理,让孩子明白独立睡觉对自己的好处。家长应当让孩子知道,独立睡觉是很自然的事,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并不意味着父母不再爱他了。但是如果孩子的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家长就不要强制孩子独立睡觉,最好先安抚情绪。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和独立睡觉有关的图画书,让孩子明白独立睡觉就像小动物长大后总要离开父母去独自觅食一样,让孩子自觉、自愿地独立睡觉。

3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在孩子刚开始尝试独立睡觉的时候,家长要比平时更多地关心和爱抚孩子。入睡前,多陪孩子一会儿,聊一聊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夸一夸孩子最近学到的本领,讲一些轻松而又温馨的小故事,哼唱一些孩子爱听的儿歌。这种由温暖的亲情所营造的氛围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焦虑,减轻不安全感,帮助孩子怀着满足愉快的心情入睡。

4循序渐进,不要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