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走后,妈妈问岫岫:“姐姐不让你看动画片,你怎么说的?”岫岫说:“我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那后来呢?”岫岫说:“我要抢遥控器,她不给,还把我推倒了。”妈妈启发岫岫:“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这件事?记不记得平时爸爸、妈妈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时怎么做的?”岫岫想了想说:“爸爸就让给妈妈看。”妈妈说:“对呀,那你为什么不能让给客人呢?还有,你不该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假如你到别人家里去玩,小主人什么都不让你碰,说这是她家的,你高兴吗?”见岫岫不做声,妈妈又说:“小姐姐今天生气了,有什么办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岫岫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请她看动画片。”妈妈高兴地说:“好啊!你明天自己去姐姐家邀请姐姐好不好?”岫岫点点头,第二天,岫岫果然把小悦邀请来了,两个人在电脑桌前头挨着头看动画片,和好如初。
还有一次,岫岫在屋子里玩小球,一不小心小球滚到了沙发底下,岫岫求助地看着妈妈,妈妈就问她:“小球滚在沙发的最里面,妈妈也够不到可怎么办呀?”岫岫想了想,跑去拿了一根小棍子,自己伸进去够,可是小棍子还是够不着。妈妈又说:“小棍子不够长,沙发又挡住了我们怎么办?”岫岫就灵机一动说要搬开沙发。最后,岫岫靠自己解决了问题。
经过这几次的经历,岫岫尝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甜头”,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自己抢着解决,当妈妈有问题时还会像小大人一样帮助妈妈“出谋划策”,渐渐地她在小区内和幼儿园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妈妈眼中可以“独当一面”的小能人!
岫岫爱告状,看似是负责任的举动,实则不然。岫岫潜意识里希望他人能将问题都解决,从而养成的一种依赖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妈妈的不重视助长了它的“嚣张气焰”,也令岫岫在幼儿园内吃尽苦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这样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父母要爱孩子,但不要凡事都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最好的财富,莫过于教他们早日脱离父母的怀抱,自立自强。因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最好还是将问题留给孩子,引导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处理问题,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关键的一环。
为了帮助岫岫改掉爱告状的毛病,她的妈妈可是大费苦心,看了很多书,从书上得知,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偏弱,为了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告状”,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策略。于是,妈妈通过“以情说服”的方式,帮助岫岫进行换位思考,最终使她学会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了谦让、宽容,并掌握了举一反三的本领,再遇到相同或相似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在独立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引导孩子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就像学习一项技能一样,刚开始,需要不断地练习。
1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
家长应该摈弃以往认为孩子没有独立人格的观点,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与大人一样的独立个体,不但要尊重孩子的童心和童趣,对于孩子提出来的各种建议,家长还应该认真倾听,并注意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应该尽量用协商的语气对孩子提出要求,不要用专横、粗暴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更不要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行事。
2创设情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相关场景,赋予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3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某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这一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采用,这就是著名的“头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经常对他们提出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第一步:确定问题所在,然后进行“三想”(想!想!想!)、“三问”(为何?为何?为何?)、“四析”((1)去除主观先见、偏见,(2)把问题尽量分解拆开,(3)从容易处下手,(4)再查有无遗漏)、“四查”((1)查书没有?(2)查资料没有?(3)请教大人没有?(4)参照经验没有?)
第二步:列出所有可行方案,列出三个如果:(1)如果这么做会变成……(2)如果变成这样又会变成……(3)如果变成那样又会再变成……
第三步:评估各方案,提出量化可能性:(1)可能性(2)或然性(3)可行性。
第四步:导引出结论,提出六个因素:(1)何事、何物?(2)何地?(3)何时?(4)何人?(5)为何?(6)如何?
第五步:转为行动计划,进行最后的检查:(1)可以不做吗?(2)反面想过没有?(3)正面想过没有?
4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如果情况允许,不妨试着做个“懒”家长,只要孩子自己能处理的事,都“袖手旁观”,或者委婉地给他们出出点子,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5让孩子成为“主角”
当孩子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能处理的事时,成人不要急于干涉,说长道短,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比如,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选择所喜爱的色调以及家具、用品等,鼓励孩子有自己独创的想法,并坚持自己的主见。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才艺、能力可以得到尽情发挥和展现,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创造成果中感受莫大的快乐。这样,孩子就感到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处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见,从而也坚定了孩子的自信,培养了自主意识。
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6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缺少时间的概念,常常由家长帮忙安排一日行程,一旦家长放手不管,往往会出现很多乱子。比如,游戏时间超过学习时间,无法完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如,过分专注于手工等活动,忘记了休息放松。这些行为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体现了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强弱,是考察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成才教育是否有效果的一个要素。
越彬今年五岁了,眼看就要上小学,可是父母对他非常担心,这是因为越彬的时间概念非常差。在幼儿园,老师布置任务,越彬每次都是只顾玩耍,最晚完成任务。在家里,越彬早晨起床磨磨蹭蹭,往往快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才匆忙吃早饭,成了幼儿园里的“迟到大王”。尽管被老师批评,父母责备,越彬仍然我行我素。
一天,父母将越彬叫到眼前,对他说:“妈妈、爸爸决定每天给你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你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越彬听了手舞足蹈,父母接着说:“不过,每天你必须向我们汇报做了什么,并且要拿出一点成果。”越彬满口答应了。
第一天,越彬决定在自由时间读一个故事,然后写写阅读心得。故事书很有趣,越彬读完后意犹未尽,他想:“还有时间,我再看一会吧!”结果,越彬越读越着迷,很快时间就过去了。越彬一看钟表,非常着急,立刻着手写阅读心得,结果越急越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还总是写错,笔记本被涂得乱七八糟。当越彬把这个本子交给父母,看到父母皱眉的样子,不由得低下了头。
第二天,越彬继续读故事书,读完一个故事后,他立刻着手写了心得体会。写完后发现还有时间,又将故事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晚上,当他将心得和图画交给父母,父母非常惊讶,连声夸奖。第二天,在幼儿园老师举行的故事会中,越彬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故事,期间还展示图画,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经过这次事件,越彬体会了“时间安排”的好处,无论做什么事都下意识地计算一下时间,他惊喜地发现,同样的时间,只要安排好了,取得的成果要比胡乱安排多很多。在父母的有意培养下,越彬养成了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不用家长督促,越彬就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越彬上学后,不管是日常还是放假,他总能及时完成自己的作业,并且玩得也很自由和开心,在其他课外时间里越彬过得既紧张又愉快,还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越彬长大后,工作做事也很有条理,并且效率很高,这都得益于当年父母对越彬时间管理的适时放手。
越彬的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没有严厉批评,而是以“放手”的方式,让越彬亲身体会到学会安排时间带来的好处,由此产生自我安排时间的热情,在无形中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父母视线之外的、由孩子自己开拓出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然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的扩大就是孩子自我的扩大。因此,保证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重要,让他们做自己的事,以保证这种独立空间的存在和扩大。
如果越彬父母当初插手干预,完全包办,让越彬去执行他们分配的“任务”,那么越彬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时间的安排能力,很有可能一事无成。
越彬的父母走出了正确的一步,但很多父母仍然“当局者迷”。一些父母总是自作主张地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刚画完画,又安排了学外语,外语学完了还要学钢琴。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父母的安排下会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孩子是块未定型的泥坯,只要父母及时启发引导、训练培养,他们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想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自我约束的个性,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放手”,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他们学会自己主动合理安排时间。
1不要干涉孩子自由支配时间
对于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父母不应随意干涉和束缚,孩子干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独处也好,静思也罢,交友聊天、伙伴嬉戏、游玩赏景、自由漫步,甚至是静静地发呆和犯傻,尝试失败和挑战……表面看来,时间好像浪费掉了,实则不然,孩子正是通过自由支配时间,通过自主安排活动,来认识、感知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2给孩子讲讲名人故事
父母可以通过讲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名人故事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通过他人的经历,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认识到只有珍惜它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除了故事外,父母还可以在家中、车里等较醒目处贴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除了要言传身教外,父母也应当为其制定一些规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避免其养成随意心理。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内容要具体,如起床的时间、洗漱时间、吃饭时间、看电视时间等,并引导孩子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不仅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使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明确地认识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以及灵活应对突发问题。父母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闹钟,当孩子有“任务”需要完成时,就让他自己定好闹钟,使其在心里产生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这样也有助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4教会孩子充分利用时间
要教会孩子管理时间,就要先教会孩子充分利用时间,讲究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某件事做得最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较短,做一件事往往会拖很长时间。这时,父母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教育。
比如,越彬每天5点放学回家,等公共汽车需要花去10分钟左右的时间,乘车需要25分钟,然后再步行5分钟回家,吃饭需要15分钟,然后再看30分钟的电视。此外,写作业之前要复习一下白天学过的知识,大概需要半小时,然后再做作业。
爸爸启发越彬说,每天从等汽车到下汽车至少要耽搁30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段,可以把全天的学习内容复习一遍,这样就节省了晚上做作业之前看课本的时间了。越彬觉得爸爸的话很有道理,就按照爸爸说的做了。这样,越彬就能用多余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不仅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发展了自己的爱好。
5告诉孩子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要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