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48604900000024

第24章 用家庭去改变孩子(1)

1相信孩子一定会发生改变

有一天,一位母亲很着急地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里排到倒数,正在家里发脾气呢,把作业本都扔了不说,还对母亲喊:“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一次小小的考试就这样,这样下去可怎么好?母亲感到很着急。

孩子有一个开朗的心态很重要,其实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挫折总会经常遇到,如果遇到一点小问题就退缩,不去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再专心投入,怎么能取得希望中的成功呢?

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开朗的心态。

有一次我带萌萌去广场上滑旱冰。因为刚刚开始学,他还不太会滑,穿好鞋之后,好不容易能站起来,又站不稳,总要靠我扶着,试着滑了几下,没多远就摔倒了,终于能够滑一段了,又撞到别人了,他急得直哭,坐在地上,再也不想滑了。

可是离结束的时间还早呢,怎么能这样就结束呢?

我就对他说:“你看,这么一点困难都后退,那怎么行,我觉得你能行,以前做很多事情不都成功了吗?为什么不再试试?”

这时,广场上还有别的小朋友也在滑旱冰,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熟练,像小燕子一样,从我们的身边滑过,还不时的传来欢笑声。

也许是受了我的鼓励,也许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做的很好,他不哭了,抹了抹眼泪,又站了起来,虽然还是歪歪扭扭的,但是终于能够向前动了,又练习了一会,能够滑一二十米,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不再像刚来的时候那么狼狈,也能够加入到小朋友的队伍里,愉快地滑来滑去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否定他们,而是要培养他们开朗的心态。

开朗的心态很重要,遇到困难不退缩,乐观的面对,始终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才能够在各种问题前面不后退,勇于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为了培养孩子开朗的心态,平时我们就要一起做。

首先就要多鼓励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目光投向我们,他们可能会想:“我不行了,做不到了,是不是该爸爸妈妈想办法了?”这时,一方面要保持平静,不要孩子一把目光投向你,就急忙去帮助。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但不要替代他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比如不会的生字,稍微有点难度的数学题,一些孩子能做的小事情,等等,要多对他们说:“你可以,你能行。”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长,他们就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长大。

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

孩子遇到了挫折,事情做得不成功,我们要引导他们去想:“为什么没做好?”“原因在哪里?”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改变。

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挫折是人生的常事,只有克服挫折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温室里的仙人掌,觉得自己很强大,谁都不怕,可是刚拿到外面,就给风吹断了。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成功的故事,告诉他们:“人都是经历过种种困难才能够成功”。然后与孩子一起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让他们不断地进步。

要记住一个道理:只有在困难中才能够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培养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开朗的心态,不管做什么都不害怕,这样他们才能够保持一直很专注和投入的做事情,直到成功。

2再坚持一下你就会成功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母亲,她家的孩子七岁,刚刚上学,应该说各方面表现还是很优秀的,孩子在语文方面的天赋很高,一学古诗、文章什么的,很快就记住了,但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别人家的孩子加减法都能算两位数了,她还是一点都没明白,老师一让她做,她就做错,后来,干脆就不做了,对妈妈说:“我不想做,我不喜欢。”可是,算术也是要学的啊,不会怎么能行呢?

问她为什么不想学,她说:“太枯燥了,不愿意做,不想做。”

后来这位母亲想了一个办法。

这位母亲把各种算术题都编成口诀,比如11+11=22,就编成:“一一加一一等于二二”;20+20=40,就编成“二十加二十等于四十”,先把这样简单的题让孩子念熟,因为这样编出来的口诀都是朗朗上口的,每天背上一段时间,这样很快就背熟了,然后再背那些复杂的、不容易记住的,有了前面的基础,孩子也能够把它们背下来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成功地掌握了两位数的加法。

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想放弃的时候,我们不要后退。孩子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有害怕心理,只要你与他们一起解决,他们就会改变。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下,不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不能随意的放弃,孩子坚持下去,有了小小的成功,就会有信心,这时再面对困难,他们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多用这样的话鼓励孩子:

“你可以的,你能行。”

“再坚持一会,你能成功的。”

“就差一点了,怎么就不能做好了呢?”

有你的鼓励,孩子就会平静下来,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直到把事情做完。

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热情。

孩子还小,性格各方面还不成熟,因此热情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热情来的时候,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你想让他们不做都不行。可是当热情消退的时候,他们一下没了兴趣,即使你再督促,他们也可能打不起精神来。这时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在平时我们就要多培养孩子的热情。比如让孩子通过反复练习发现解决问题的门道,就会增长他们的兴趣。让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很专注、很投入。即使孩子的兴趣一时消失了,也不要着急,因为孩子的热情还会回来。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还会重新投入。

让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坏情绪。

孩子在完不成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坏情绪,比如摔东西、撕作业本、哭、闹、不肯写作业、与父母吵闹等等。对此,我们应该冷静处理。孩子此时内心的失望情绪正浓,不让他们释放出来,反而会让他们更压抑难过,问题更严重。这时对孩子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他们把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让他们感到你是支持他们的,等到他们的情绪过去,他们自己就会明白,会继续做该做的事情。

你可以在一旁陪着他们,看到他们情绪好转的时候,对他们说:

“好了好了,哭闹也过去了,该想想办法了吧。”

“你一定会成的,只是一时没做到。”

孩子的情绪只是一时的,有人安慰的时候,他们就会好很多。等情绪过去,他们自然就会重新回到自己的事情上。

有目的的进行一些坚持能力的训练。

孩子年龄小,还不懂得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应该时常告诉他们,并且多辅以一些相关的训练。

比如与孩子一起数数,从1数到100,不间断,看谁先完成。

比如与孩子一起拍手掌,你拍一下,孩子拍两下,两个人轮流着来,看看谁坚持得久不拍错。

比如与孩子一起玩接词游戏,你先说一个词,让孩子接住上一个词的词尾,想出一个新词来,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这些都是对孩子的坚持能力的很好的练习。

当然,父母还要以身作则,要有耐心,能够坚持到底,父母做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如果父母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也很难有恒心和毅力,这样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总之要记住一点,要始终培养孩子的专注度,让他们始终保持专注、认真,直到他们成功。

3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完全可以做到”

一位小学老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的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叫丁丁,名子挺可爱的,可是胆子也是“一丁点小”。上课的时候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下课了,别人都高兴地跑到一起去玩,只有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一句话也不说。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玩跳格子的游戏,三个人一组,看谁玩得好,别人都是又蹦又跳,欢天喜地的样子,只有她一个人躲到一边,怯生生地看着大家。老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问她:

“你为什么不和别人一起去玩呢?”

她的回答是:“妈妈说我比不过人家,不能和别人一块玩。”

可是,她真有那么差吗?其实不然,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她挺聪明的,身体条件也不是那么差,有一次学校里运动会,有一个项目实在没人上,就让她上了,结果她跑得很好,得了第三名。就是因为太胆小了,所以才总是显得那么不合群。

因为太胆小,还影响到到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比如上课分组讨论,同学们一起动手做手工,她都不敢参与。

可是,发生这种情况的责任又在谁呢?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培养方式有关系。在家里,她的母亲总对她说:“你不行,少和别人玩。”“和别人在一起你会吃亏的,离他们远一点吧。”结果,孩子受到了影响,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不敢和别人在一起了。如果母亲不这样说,而是说:“你可以做到,只要努力,就可以的”,还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吗?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是常见的。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努力,做事情缺乏耐心,是因为我们说话方式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自己说话不太注意,不是鼓励孩子,而是否定孩子,孩子受到打击,做事情也不敢投入了,这种情况是要尽量避免的。

心理学中有种理论,孩子的自信自立往往是父母在不经意之中给予的。如果父母总是以微笑的方式面对孩子,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都鼓励他们,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很强大,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害怕。但是如果对孩子有过多的保护,或者对他们挖苦讽刺,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弱不禁风,遇到困难也缺乏勇气去解决,当然也就不会有坚持能力。

具体的说,生活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

对待孩子,我们应该是多提醒,多鼓励,当孩子感到沮丧时,我们应该说:

“再想一下,为什么不可以解决呢?”

“你可以的,可以做好。”

“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我相信你一定行,一定不能放松。”

……

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感到有信心,类似于这样的话一定要少说:

“你怎么就这么笨?”

“怎么说你都不行。”

“你真没用。”

“看人家,哪样都比你强。”

……

少否定孩子,多说鼓励孩子的话,让孩子感到亲切,他们会更愿意努力。具体地说:

充分信任和支持孩子。

孩子有时遇到困难了,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够解决。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一时玩不好,或者考试成绩一时上不去,不要过于着急,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多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就可以改变。实际上,越是信任孩子,孩子往往会表现得越有坚持能力、越有持久性,越是说“你不行”、“你真没用”,孩子会受到打击,变得胆小软弱,想成功也很难。

多与孩子在一起。

应该说,现代社会中很多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工作、应酬,搞得很多人脱不开身,只好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可是老师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和太多的孩子要管,对每一个孩子不可能考虑得那么周到,孩子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就可能会变得孤僻、逃避,做事情也不敢投入,想有好成绩就很难。

所以我们应该多与孩子在一起,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了家庭的支持,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变得大胆、有耐心,这样,离实现我们的期望也就不会很远了。

4不要总是唠叨和责备孩子

孩子在成长,独立性在增长,对事情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这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不要总是唠叨和责备孩子。

遇到过这样一个小男孩,上课不听讲,还经常大声说话,去翻动别人的文具盒,老师批评他也不听,好像没听见一样。

没办法,老师只好把孩子的父母请来。家长也很着急,可是他们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的面前,父母就开始数落孩子了“你怎么又是这样,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这样?”

“我不是把橡皮都给你准备好了吗?怎么还到别人的文具盒里去翻?”

……

父母用各种办法想让孩子懂这个道理,可是呢,孩子一点改变没有。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父母对小男孩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责备,稍有一点什么问题了,父母就会责备他,比如孩子把衣架碰倒了,就对他说:“小小的年纪,就要反到天上去了,将来可怎么办?”小男孩想出去和小伙伴玩一会,父母就说:“玩什么玩,不怕别人和你打架啊。”因为父母总是责备他,他不喜欢和父母在一起了,而且,对父母的话也越来越不在乎了。

孩子也是有独立性的,也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们。

想要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不能总是批评、唠叨他们。如果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说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听你,甚至故意与你捣乱,那就很麻烦。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才七岁,就经常和她搞对立。比如让她穿衣服,她就故意把衣服穿反;让她画画,她就把画具弄得乱七八糟。一家人经常为一点小事闹情绪,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没有好处。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注意与孩子的相处,要以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对孩子不能说得太过分。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讲究方法,点到为止。把话说清了就可以,不要一味的指责,避免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

批评的话不要反复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