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咨询如同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绘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上海市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中,面试的通过率较低,它是最难、最见学员功底的,也是最具动态性、评分最为主观的。作为一名考务工作者,我想谈谈在面试中考生常见的错误,涉及咨询面谈以及回答主考官问题。
共感缺失
错误:缺乏共感,或不会共感。
这是考生们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共感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一项。真正的共感是发自内心的。冷漠的人只能做一个冷漠的咨询师。我们可以看一些咨询片断:
片断一: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没有工作。”
“你的专业和工作是否对口?”(来访者已经说自己没有工作,仍问这个问题。)
“我没有工作!我也没有上过大学。”
(由于咨询师倾听不够,来访者以为咨询师在嘲弄他,所以有愤怒!)
“哦,不上大学也挺好。你家庭条件不好,你有自卑心理吗?”
(“不上大学也挺好”,本意是安抚来访者,却让来访者听上去刺耳。后面的一个问题跳跃得非常厉害,而且从“家庭条件不好”推断到“自卑”,非常主观武断。)
“我不知道什么叫‘自卑’。”
(来访者不可能没有听说过“自卑”这个词,这种回答流露出来访者的阻抗。)
“你有没有女朋友?”
(当来访者已经有阻抗时,仍用封闭式问题,会让来访者更加封闭。)
“没有。”
“你和谁住?”
(跳跃的问题。)
“我一个人住。”
“你的父母很早就离开了你?”
“对。”
“你的童年缺乏父母关爱。”
(这个结论片面、主观,没有根据。无法体会到来访者的心情。)
“他们想关爱也没法关爱我!”
(不同意咨询师的总结,感觉咨询师似乎在指责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更加阻抗。)
……
“你目前能否先找份工作呢?反正这不难。”
(无法体会到来访者的心情,如果工作容易找,来访者早就去找了。这个问题本身会让来访者更加沮丧。)
“这对我来说很难。”
“那你上学时学的是什么东西?”
“我只上了职高,学的是机床制造。”
(来访者已在借用咨询师的眼睛看自己,所以用‘只上’一词,流露出不自信。)
“那这很好啊!你的同学都找到工作了吗?”
(轻易地把来访者和别人对比,增加来访者的不安。)
“他们都比我过得好。”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本意是想让来访者宽心,客观效果却是指责来访者。)
来访者沉默。
(阻抗到拒绝对话,因为咨询师根本不理解他!)
“我建议你寻求社会援助,或者去当慈善义工,你看可以做到吗?”
(非常突兀的建议,没有事实的铺垫,对来访者来说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来访者沉默。
小结:咨询师无法感受来访者内心的焦虑、无助、不自信、怀疑、苦闷等,只是像一台提问机器,终于使得来访者像另一台机器一样停止运转。
片断二:
来访者:“我没有考上研究生……我写了……遗书……”
(内心有很多的挣扎和痛苦。)
考生:“你考研考了多少分?”
(竟然冷漠至此!来访者都在考虑离开人世了,考生居然不关心来访者死活的问题,而只关注考分!)
“我觉得特别痛苦。”
“你是个负责任的人。”
(和上下文没有任何关系,让来访者莫名其妙。)
“没有考上研究生,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
(来访者无助、沮丧甚至绝望。)
“这仅仅是人生中一点小小的挫折。”
(试图让来访者感觉好过一些,但无法体会到来访者的感受。)
“这对我来说是太大的挫折!!”
(来访者被激怒。)
共感意味着咨询师要体会到来访者的心理感受,而且要正确地体会。没有共感和错误共感都不会让来访者有温暖感。
片断三:
来访者说自己近一年没有找到工作,咨询师说:“找工作应该做相应准备,那你做了哪些准备?!你学过什么技能?!”一副责备的口吻。在找工作中备受煎熬的心灵不仅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又被狠狠地责备一通。
片断四:
听完来访者诉说想退学的情况后,考生说:“我很同情你。”同情不是真正的共感,同情是高高在上的人对对方所说的话,而咨询关系的建立需要平等相待。所以来访者眉毛往上一挑,出现阻抗。
片断五:
来访者因男朋友和自己生气时出车祸死亡而心怀内疚,无法快乐生活。
考生说:“关于车祸,交通部门有没有说责任在哪一方?”看看来访者没有回答,考生又说:“那你有考虑到车祸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吗?”
来访者气呼呼地看了考生一眼,低头不再说话。考生的本意是想让来访者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往自己身上揽,但由于谈到这一点时没有任何铺垫,而且语气过于轻率,让来访者误以为咨询师是个冷冰冰的人,不理解自己的伤痛,所以会有阻抗。
倾听不到位
错误:倾听不到位。
倾听是咨询的基础,但有些考生这项基本功不过关。有些关键信息抓不住,有些来访者说过的信息没有记住。有时同样一个问题在咨询中会被问2—5次,这样的咨询师无法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感。在考试中,如果考生说得比来访者还要多得多,主考官就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分析其中的原因。心理咨询是听来访者诉说还是听咨询师诉说?
片断一:
“我在家总是担心自己生病。”
“你在家总是无缘无故地担心生病?”
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重述,但考生加上了“无缘无故”这个词,来访者当时就不高兴了:“我不是自己无缘无故想生病啊!”
片断二:
对一个抑郁症的来访者,考生一开始就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事吗?”这个问题在短短15分钟咨询中被问了3遍!
倾听不到位还体现在无法耐心倾听来访者说完,就开始咨询。具体表现为咨询目标不明确。
咨询方向错误
错误:咨询目标不明确。
有一类考生是带着捕蝶网进来,还没有听来访者说完,就开始挥舞着捕蝶网四处乱扑,能抓住蝴蝶最好,抓不住也网一兜空气,完全没有咨询目标和方向。还有一类考生是带着自己的故事进考场,来访者所述说的情况被完全放在一边,完全没有耐心,没有倾听,考生按自己的主观臆想来提问,来访者所讲的重要信息会被漏掉,整个咨询是在按考生的主观意愿在进行,根本不是来访者所想表达的情况。完全用自己的想法重构来访者的述说,其实是咨询师极度自恋的表现。这两类倾听不良会带来咨询方向不明确或错误。
片断一:
来访者是一个高二学生,近一年来学习压力大,有睡眠困难,出现反复关门、拉窗帘、摆弄手机和笔等仪式化动作,每天时间长达2—3小时。考生在听到睡眠困难后,就以此为重点,围绕睡眠大谈特谈:“你每天睡几个小时?”“睡觉时做什么梦?”“你知道梦的解释吗?”“你有没有尝试睡前喝牛奶?”“你锻炼身体吗?”“你睡觉时是不是要求环境特别安静?”
从睡眠的性质、意义,谈到梦的解释,并且给出了怎样克服睡眠障碍的具体建议,15分钟的面试,用了13分钟在谈睡眠!这是非常明显的咨询方向错误。避免这种错误的方法:倾听倾听再倾听,和来访者确定咨询目标,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确定一条路,然后带着来访者一路狂奔下去。
片断二:
来访者是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2个月前被诊断为抑郁症,正在服药期间,因学习遇到困难想退学。考生问:“你把想退学的事情跟周围人讲过吗?”“我跟男朋友谈过。”
接下来所有时间里,考生就围绕着男朋友侃侃而问,把整个个案作为一个情感咨询。考生为什么判断咨询的重点是恋爱而不是学业或抑郁症呢?当主考官问考生时,考生说:“能读大学是很不容易的,退学太可惜了,可能来访者主要是情感问题想不开吧!”
这种咨询是在满足考生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尊重来访者的意愿。
片断:一位高三的考生因强迫观念前来咨询。
“你能具体谈一下从什么时候心情开始不好的吗?”
“高二下学期。”
“你和父母沟通过吗?”
“无法跟他们沟通。”
“为什么?”
“他们无法理解我。”
“那你现在与其他人的沟通怎样?”
“一般,同学们也都在紧张地复习。”
“那你能谈谈你怎么和父母沟通的吗?”
“我……平时很少和他们沟通。”
……
一直到咨询最后一分钟,来访者说:
“我总睡不好。”
“为什么睡不好?是在担心和父母的沟通吗?”
“不是……我总要花很多时间检查门有没有关上。”
时间到。
前面那么长时间,考生都是偏离主要方向的。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找到正确方向。这和考生主观意识过强、倾听不够有关。
把个人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
错误:把自己的价值观带进咨询。
心理咨询不是法庭询问,咨询师不是法官,也不是道德审判官。充当审判官,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片断一:
来访者说到自己很难受,因为不知该怎样处理和男生的关系。考生:“你短短两个月就谈了两个男朋友,你是怎么看待恋爱问题的?!”
来访者抬起头看了考生一眼,有些诧异,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考生又问:“你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和两个男朋友分手?”言下之意是来访者做错了事,不应该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谈两个男朋友,既然谈了,就不要那么轻率地分手。在考生的质疑当中,来访者怎么可能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
片断二:
来访者因为亲子关系前来咨询。上大学的女儿和家境一般的男生谈恋爱,来访者想要女儿找一个家境更好的。考生说:“在恋爱中,应该看重人品,你女儿做得没有错。”来访者并不是来求证谁对谁错的,而是来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如果得到这样的答复,岂不是带着更激烈的内心冲突离开咨询室?
片断三:
来访者提到自己的儿子刚刚离婚、自己带着孙女,考生说:“真是可惜!小孩很可怜的!”
这样的“共感”隐含着咨询师自己的判断:婚姻的维持比离婚更好;孩子是离婚的受害者。但这样的判断对来访者未必合适。共感不应是人之常情的简单再现,更不应建立在强烈的价值观基础上。心理咨询中的共感应该体现出专业性。
无法创建咨询氛围
错误:不会创建放松的、相互信任的氛围。
创建咨询氛围是咨询开场时的主要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放松,信任咨询师。有些考生因过分紧张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或者忘记介绍自己,或者忘记问对方怎么称呼;有时是考生没有经验,错误地以为亲密的社交关系就是咨方关系;有些考生完全是缺乏相应的训练,连最基本的要领都做不到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建立咨访关系。
片断一:
考生坐下来后问:“怎么称呼你?”“我姓张。”“您年龄比我大,我就叫你张大哥吧!”
小小一个称呼,看似只是一个细节,却反映很多问题:张大哥的称呼是一个社交称呼,是比较亲近的称呼,虽然突出了礼貌,但在咨询室使用是否恰当?如果这是为了突出咨询师在年龄上较来访者小,来访者内心会不会有失望的想法:“咨询师年龄比我小,她能明白我遇到的问题吗?她的咨询经验会不会不够丰富?”真正的咨询关系不同于社交关系,它是一种专业关系,亲切,但并不亲近,更不亲昵。
片断二:
双方一坐下来,考生就严肃地说:“请你自我介绍一下。”来访者吭哧了半天就是没说完整,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不愿意说。这架势很像警察审犯人。
片断三:
双方一坐下来,考生就用紧张的语调说:“你有什么问题?”没有任何过渡地切入、紧张的语调,都会让来访者无法放松。
片断四:考生上来第一个问题是:“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第二个问题是:“你在什么单位?”这两个问题已足够让来访者心生戒意。
片断五:考生没有作任何自我介绍,听来访者说在大学读书,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你是哪个学校的?”考生有点不情愿地说了一所学校的名字,考生说:“哦,学校还挺好的,那你考进来挺不容易的。你家是上海的还是外地的?”
来访者冷淡地回答了。“你家里父母是干什么的?”来访者没有回答。在一开始就问这些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对自己真正的问题并不关心,而只是关心个人隐私,加上咨询师的语气又非常公式化,所以咨询氛围构建不良。
片断六:
考生在咨询过程中不时地流露出过分随意的口气,这与咨询氛围不符。在上海考试中,还有些考生上海话和普通话混杂着用,而来访者一直在说普通话,这种混杂让来访者不舒服。
用说教代替心理咨询
准备
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错误:把咨询当作说教。
心理咨询有自己的专业性,它和平常的说教不同。有些考生由于职业习惯或角色定位错误,在咨询当中用说教代替咨询。
片断一:
来访者在求职中遇到挫折,自信心降低。考生说:“你不可能不如别人。”“现在工作很多,你肯定找得到工作。”“如果计算机专业找不到工作,你还可以学其他的嘛!”
长篇大论的说教,说的话比当事人多得多,来访者根本没有机会倾诉!
片断二:
来访者是一名高三学生,突然想要游遍中国,想要退学。考生听到来访者说要退学,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说:“如果你退学,你父母会多伤心呀!”“你退学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你一个人去旅游,遇到坏人怎么办?”“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将来你出去旅游的机会多得很,不要说全国旅游,全世界旅游都有可能。但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哪来的钱旅游?又不可能一辈子靠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