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去你工作压力比较大,还要面对孩子。你希望周日加班,是不想单独和孩子在一起,对吗?”
(第二次小结,并且带有面质。)
“是。但女儿会一直等到我下班后才睡,她想和我说话。”
“她会和你讲些什么?”
“就是一些小孩子说的话。”
“那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心里很烦。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当妈妈。”
(“如何当妈妈”应该是咨询的重点。)
“你没有准备好做妈妈。吃东西是你找到的一种发泄途径,但过后你又担心体形,很烦恼。”
(第三次小结。)
“我现在的心情很烦躁。”
“你尝试过跟家里人沟通吗?”
(这是一个跳跃度较大的问题。)
“怎么跟别人说啊?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做。我最好是没结婚、没小孩。”
(再次出现主题词“怎么办”。)
“是没有做好准备吗?”
(这个回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
“现在想想应该是这样。生下孩子没多久,爷爷奶奶就把他们分别接到美国去了。我和先生平时的生活非常简单。现在家里一下添两个小孩,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第三次出现主题词“怎么办”。)
“也就是说你现在有手足无措的感觉。你的吃东西其实是一种抚慰,是一种逃避责任。那你想过什么解决方法吗?”
(第四次小结,话题转换到解决问题上。)
“孩子们平时不和我在一起,我不知该怎么办。”
(第四次出现主题词“怎么办”。)
“那你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呢?”
(这个提问的方向正确,只是没有任何转折和过渡。)
“我很小时就和父母分开,到1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这是值得追问的关键点。)
“也就是说你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方面没有经验,而且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得不到帮助”后面是什么?是拒绝别人帮助还是周围没有支持力量?)
“是啊,我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心里也非常矛盾。”
(“矛盾”二字其实是个重点,可以追问。)
“孩子不在身边你会想他们吗?”
“给他们打电话时,有时心里很辛酸,很想他们,但见了面后,又觉得心烦。”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咨询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听了你的这些情况,我觉得你可以和孩子多一些接触,不要逃避。你如果一直逃避,会对孩子缺乏了解,没有机会改善。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你可以让自己融入这样的角色。当然,你可以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做到这一点。我们今后的咨询就围绕如何当好妈妈这个主题来进行。”
可以看到,对新手来说,这个面接练习片断做得不错,虽然还存在着不够深入、细致等问题,但咨询结构把握得很好,从开场、切入、小结到目标的确定,都有呈现,尤其擅长及时总结,加上有一定的洞察力,所以咨询还是在推进。
从一个新手所做的个案中学习
个案实录
下面将呈现一个新手在练习时所做个案的实录,真实呈现新手的思路、方向和遇到的困难,随后通过个案点评分析咨询中呈现出的进步和改进点。
咨询师:“您好!我是这里的咨询师,我姓张,请问怎么称呼您?”
来访者:“我姓陈,你叫我陈女士吧。”
咨询师:“请问您今天来有什么想跟我谈的?”
(切入主题。)
来访者:“我在单位跟领导的关系不好。当领导的做法不公平时我就会直接跟领导去说。”
咨询师:“听上去您跟领导的看法有分歧,而且您会直接说。您能具体谈谈对领导的哪些做法有看法?”
(把咨询方向导向了“看法”,其背后的假设是“咨询师要对这些看法进行评判。”但咨询师不是法官。比评价这些看法更重要的是来访者所说的事件对其有怎样的影响。)
来访者:“在分房方面。明明应该李教授的贡献更大,但却分给了王教授。”
咨询师:“您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人。您能说一下您跟领导是怎样沟通的吗?”
(根据哪些事实得出了“正义感”这个结论?)
来访者:“我直接到院长办公室,对院长说:‘听说你要把房子分给王教授,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明明就是李教授的贡献更大。你不能因为王教授跟你关系好你就分给他。’”
咨询师:“为什么您认为应该分给李教授?”
(咨询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过早地深挖一个事件,但我们并没有看清全貌,不知道来访者的主要目标。)
来访者:“因为不论是从发表文章的数量,还是上课时数,都是李教授更多。”
咨询师:“您多大年龄?”
来访者:“30多岁。”
咨询师:“哦,您已经工作10多年了。”
(可以直接问工作多少年。)
咨询师:“那您自己的住房?”
来访者:“还好。这次分房跟我没关系。”
咨询师:“听您这么说,分到房的人是因为跟领导的关系不错,您看不惯领导的做法。那您觉得哪些人跟领导关系好?”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看不到咨询将要导向何方。)
来访者:“别人跟领导的关系与我无关。我只是觉得领导不能这样做。”
咨询师:(停顿)“当您跟领导谈了之后,领导是什么反应?”
来访者:“领导冠冕堂皇地说:‘这是打分的结果。’但我知道,这是暗箱操作的结果。”
咨询师:“那您今天到这里来想解决什么问题?”
来访者:“我看到不公平的现象,不说吧,不吐不快,说吧,自己又累,感觉很迷惘。”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咨询师:
(停顿。扮演咨询师的学员求助地望着指导老师,她做不下去了。这时,才进行了6分钟。老师鼓励她继续,让她围绕咨询目标做下去。)
咨询师:“刚才您说了您的咨询目标,您能具体谈谈吗?”
来访者:“看到不公平,我不说不舒服,说完了对方没有改变,而我和对方的关系也变僵。还有一些做法开始针对我。”
咨询师:“您跟先生说过这些苦恼吗?”
(咨询目标还没有澄清就转移了话题。)
来访者:“说过啊!”
咨询师:“他是怎样说的?”
来访者:“他说我的性格就是直的,劝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咨询师:“那您能不能不说呢?就像您刚才说的,说了并不能改变什么。”
来访者:“我总是忍不住。总要有人管,不能让某些人一手遮天。”
咨询师:“那您今天来是不是想控制情绪?尽量不要让自己有情绪困扰。”
(再次提到咨询目标。)
来访者:“但是我不说我还是会心里不痛快的。”
咨询师:“那您是否是要学习遇到这些事情时,怎样平静而客观地处理?”
来访者:“我是很客观的呀!我没有主观。分房那件事情是我根据两个人的客观表现来说的。”
咨询师:“根据他们的什么客观表现?”
来访者:“根据他们的论文数量、课时量啊!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一方。”
咨询师:“那您有帮到对方吗?”
来访者:“没有,但是我做了。”
咨询师:“您客观上没有帮到,所以您还是要学习控制情绪。您说对吗?”
来访者:“嗯。”
咨询师:“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签订一份协议,您愿意吗?”
(没有任何铺陈就谈协议!)
来访者:“那要看什么协议。”
咨询师:“是我、你和你先生一起签订的协议。您在家时,您先生扮演您的领导,您和他练习怎样沟通。您看可以吗?”
来访者:“这样行吗?让我把先生当领导?会不会把我们夫妻关系搞坏啊?!”
咨询师:“您可以试试看。另外,您的问题在一次咨询中不能解决,我们需要10次左右,您能坚持吗?”
(这10次都安排一些什么内容?目标是什么?)
来访者:“我不知道。会有效果吗?”
咨询师:“如果您坚持,肯定有效果。”
(这种承诺并不很恰当,也会让咨询师承担过大压力。)
来访者:“那试试看吧。”
咨询师:“那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角色扮演。我来扮演你们领导,你重现一下跟领导沟通的情形。”
15分钟到。停止。
从新手个案中学习
勇气和坚持性
扮演咨询师的学员能够做满15分钟,是非常大的进步。尽管中间停顿了一下,但很快理清了思路,坚持做了下去。在训练中,有时突破就是这样产生的。从结构来说,较完整地呈现了开场、正式咨询、给建议等方面。虽然非常稚嫩,但它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对家庭作业的评估
扮演咨询师的学员有学以致用的灵活性,刚刚学过行为疗法,马上用在咨询建议上,提出签订协议,这很好。但是建议本身值得推敲,签订这样的协议是很少见的。咨询师首先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并且评估这样做的效果和可能性。咨询师的本意是为了让来访者在家能够练习,但这样一个框架粗糙的练习会让来访者有很多疑虑:为什么要放在家庭中练习?先生能配合她练习吗?先生能够承担起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吗?怎样控制练习的效果?怎样评估这种练习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在行为和认知疗法中,咨询师常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回家做。但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家庭作业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对每一细节做规划。
(2)确认来访者能够自己操作和掌控。如有必要,在咨询室里进行练习。确认来访者能够操作后,再让其带回去做。
(3)如果需要家庭成员或周围人监督、控制,需要确认这些环境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外地的母亲带着儿子来上海咨询儿子上网成瘾的问题。由于路途遥远、费用较高,来访者不能继续来到咨询室接受咨询,妈妈就提出可否给她一套方案让她回家后继续用。咨询师当时就用了签订协议的方法,签订了一个母亲、孩子和咨询师的三方协议,详细规定了孩子每周上网的时间、监督人、奖罚办法等。回去两周母亲就打电话来哭诉儿子撕毁协议,问咨询师该怎么办。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当时没有评估母亲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来监督儿子。在以往的母子关系中,母亲拿叛逆的儿子没有任何办法,多次交锋都以母亲失败而告终。签订协议前应该跟母亲谈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需要,探讨该如何解决。如果母亲最后说无法用这个方法,就需要考虑其他方法。
关于咨询次数
扮演咨询师的学员要求来访者来10次,来访者将信将疑,勉强同意。这里的处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咨询目标不明确,通过10次咨询达到什么效果不清楚。其次,在这10次咨询中做些什么也并不清楚。总结时扮演来访者的学员说:“咨询师一说10次,我马上在算我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这样的心理咨询合算不合算。也许我第二次不会来了。”
在第一次咨询时咨询师让来访者知道确切的咨询次数,这是规范的做法,只是在告知次数时一定要解释清楚做些什么。
在什么时候需要肯定来访者?“正义感”的肯定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