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组的安琪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女同学同时举了手,整个教室就我们两只手在空中晃动,当然,老师就示意我们上台演示。虽然我跟安琪拉私底下交情不错,但是心高气傲的我哪能让别人抢了风采,于是我假意客气,却是十分强势地说:“我以前搞媒体的,什么角色都能演,要不这样,我来扮演来访者吧?”安琪拉欣然答应,这可顺了我的心意,我内心窃喜,想着:待会儿我就要演一个刁蛮的来访者,看你能拿出什么能耐!
咨询师:很高兴你过来(微笑着注视着我),你有什么问题吗?
来访者:我?我没有问题!难道……你也觉得我有问题?
安琪拉一开场就给我抓到把柄,我可没问题,我是个完美的演员,我今天要演出的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后来知道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来访者或当事人,而不是患者),怎么能让你一开场就这么不客气地说我有问题!安琪拉显然意识到我扮演的来访者的阻抗,继续和颜悦色地解释她的本意是希望我能多说一些。说实话,她的镇定,让我打算刻意表演的叛逆情绪瞬间降低了不少。一开始我努力地扮演自己心目中强迫症者的模样,不断地搓揉手掌,故意飘忽的眼神,而安琪拉一直保持着前倾的姿势,以温柔坚定的眼神专注地倾听。随着时间的进展,我变得越来越不敢看她的眼睛,自己都觉得这种虚假的表演在一个真诚的个性前面变得不堪一击。终于,我站起身,拍了一下安琪拉的肩膀,带着一点愧疚的微笑说:“好了,我演不下去了。”
当老师跟同学热烈地讨论我们刚才演示过程的时候,我沉默地坐在椅子上,原本觉得角色扮演对我而言不是一件难事,真表演时却在安琪拉真挚的眼神中变得无处躲藏。仅仅是第一次实习的我们绝对没有太多专业的咨询技巧,但是我们却都能准备好一颗愿意倾听的真心。相对于我这个想方设法伪装的演员,安琪拉扮演的咨询师用真诚化解了防备。我才发现,辩论才能不是共感的必要条件,真心倾听才能解除防备,让来访者走出自己的象牙塔,而这就是我咨询师实习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课。
指导老师的话:带这么多次实习,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在第一天的实习活动中就出现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咨询个案!如果要对这个个案进行全面分析,需要讲到倾听、共感、提问、反馈、化解阻抗、认知疗法……如果真的全部分析,会让新学员们对要学习的面谈心生畏惧。所以我后来给学员们提了一个建议:在开始时不要带太难的个案来练习。固然小组中有人起点高、进步快,但过快的速度会让一部分人远远地落在后面。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全局,形成互动妥协之后的速度,才能照顾大多数人。
所有的学员都是带着自己的角色来到训练中的,可能是工作角色,可能是家庭角色。而在训练中他们只能有两个角色:要么是咨询师,要么是来访者。这需要他们清空自己的心,放下以前的角色和面具,为自己定制一套新的角色制服穿上。有时,职业特点会融入咨询师的角色中,成为一种优势,有时会成为一种障碍。拥有新的角色感是实习的第一道关卡。
学员手记二
咨询梦想的破裂
牛牛
阻抗,自然而然的阻抗。自卑,突如其来的自卑。
今天的实习目标是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消除来访者的顾虑,建立平等的咨访关系。突然要自己扮演咨询师。虽说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毕竟我们从没见过真正的心理咨询,没有见过真正的来访者,没有看到过咨询中的咨询师。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想象。
咨询师:你好,我是这里的咨询师,我姓徐。请问你怎么称呼?
来访者:随便。
咨询师:你觉得我如何称呼你比较方便?
来访者:无所谓,叫什么都可以。
咨询师:
(算了,不问了,再问下去要争执起来了。直接进入主题吧。)
那今天你来想跟我谈些什么呢?
来访者:哎……跟你谈有用吗?
咨询师:不说出来怎么会知道没有用呢?你也是觉得很困惑才会来找咨询师的,不是吗?
来访者:可是你才几岁啊?你谈过恋爱吗?你结过婚吗?你能理解我吗?
咨询师:
(支支吾吾)
我24岁,虽然没有结婚但是……
不善言语的小孩,刁钻刻薄的怨妇,固执己见的老人……一位一位“来访者”都是那么惟妙惟肖,就好像上了一堂戏剧学院的表演课。可是面对如此的沉默、质疑、喋喋不休,咨询师们却一个一个傻了眼。与其说是实习,不如说这是一场战斗。很遗憾,这第一仗是我输了,而且输得一败涂地。
想成为咨询师的梦想破灭了,我的心凉了大半截。天哪,这太难了!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牢固的地基,我这幢沼泽地上建起的大厦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了。自信,忽然间它就从我的身上消失了。只剩一颗乐于助人的心还在沼泽中微微发着光芒,这就是我的全部。
(写在后面的话:其实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很好回答:“其实你更关心的不是我的年龄,而是我是不是一个能够理解你的人,能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你更需要的是得到理解,是这样吗?”)
学员手记三
咨询可以很简单
牛牛
真正花了钱来咨询的人并不会有那么厉害的阻抗——除了那些硬被父母架来的小孩、硬被别人送来的当事人。今天实习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咨询片断的录像,我发现其实咨询也不是很难。创造良好的咨询环境,最关键的是让来访者感到轻松的氛围,不要过于做作,也不要太刻板。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再关注一些沟通上的技巧,也许心理咨询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第一次实习训练,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表现得阻抗那么强烈?其实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阻抗,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我们总担心来访者会有这样那样的表现,结果反而把自己的担忧抛给了对面的同伴。不能说这种表现是刻意的,甚至可以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善意的——如果能在开始就把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那一般的情况就更加游刃有余了——但是这样的表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自信。我承认,这种阻抗演示在实习的初期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可是,演示录像中的咨询师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这样的小兵可以做到吗?我的心里还是没有底。
指导老师的话:这位学员连续两周的日记向我们展示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学习过程,也反映出指导老师及时通过一些范例帮助学员树立信心是多么重要。当学员在扮演来访者时,他既是在扮演来访者,也是在扮演他自己。如果学员认为心理咨询是非常难的,他扮演的来访者就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个体,通过这个形象学员在验证自己的观念:如果我将来做心理咨询师,会遇到这种来访者。如果对方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他(她)应该能化解这些阻抗。他们忽略的是:咨询其实是一种专业支持关系,来访者的意愿、自我参与、对咨询师的认同是建立关系的前提。
学员手记四
在咨询室里体验当来访者的感受
木瓜
实习课上老师讲到作为一名咨询师要学会倾听、要与来访者产生共感,共感是每个咨询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心理咨询技术,也是最基本的,正确共感才能做好咨询。老师一再强调对新手来说做到共感是比较难的。那么一个新手怎样才能很快掌握好这项技术呢?我决定自己去当一回真正的来访者,咨询师有没有共感、共感得恰不恰当,来访者应该最敏感。来访者如果感受到了咨询师对他的理解和关注,就会愿意作进一步的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通过做来访者感受并学习共感,这个方法行得通吗?
我从网上查寻到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室。在电话预约中,我得知那里的咨询师有不同档次的收费,从最高500元到最低150元,我要求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一小时收费300元,既然学习,就要选好的。
按照约定,第二天上午我怀着既好奇又好学的心情准时来到了咨询地点,开始了做来访者的体验过程。我向咨询师讲述了一个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而引出与同事交往的困惑,希望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