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研究
48601100000006

第6章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与森林灾害状况分析(1)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一)森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一是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二是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三是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四是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五是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重大,也最关键。森林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碳储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森林资源及其特点

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林业用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和国家规划的林地等。

森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森林占地球陆地面积约22%,森林的第一净生产力较陆地任何其他生态系统都高,比如热带雨林年产生物量就达500t/公顷。从陆地生物总量来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质量为1.8×1012t,其中森林生物总量即达1.6×1012t,占整个陆地生物总量的90%左右。

2.结构复杂,多样性高。森林内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也包含无生命的物质,如光、水、热、土壤等,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生物结构。

3.再生能力强。森林资源不但具有种子更新能力,而且还可进行无性系繁殖,实施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同时森林具有很强的生物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能自行恢复在植被中的优势地位。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总体特点

(一)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类型多的特点。全世界木本植物2万余种,我国约有8000余种,占世界木本植物种类的40%,其中乔木有2000多种。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约有30个属,300多个种,总面积达340多万公顷,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5个主要气候带,因而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基本的森林类型。如果详细分,类型则更多。在众多的森林资源类型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景观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例如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有银杏、红豆杉、漆树、橡胶树、红木、杜仲、桑树、茶树等。世界主要的食用油树种有150种,我国就有100种左右。此外,还有众多干鲜果品、天然香料、饮料等树种。许多树种资源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为我国所特有。例如水杉、银杏、红豆杉、杜仲、珙桐等。另外还有更多的珍稀树种。因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特有性的角度看,我国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的国家之一。

(二)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我国森林资源面积的总量很大。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36%。活立木总蓄积为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为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有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为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为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为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为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为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为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3.9%,平均每人拥有的森林面积只有0.112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0.64公顷的1/6;人均蓄积量我国为8.6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1/8。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

(三)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东北、西南和东南各地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从人均拥有量看,人均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积人均达到2.987公顷,这主要也是由于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林分蓄积达到人均850.9立方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还反映在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衡上。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远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域,不仅增加了经营利用森林的费用,尤其是运输费用,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森林资源的直接保护,降低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我国日渐兴盛的与森林有关的旅游、文化、休憩等也由于森林距离遥远而增加了出行的难度和费用。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占65%。南方地区树种多、生长迅速,为东北地区林木生长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顷蓄积量达150立方米,中心产区的速生丰产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顷蓄积量就可达150立方米。30~35年的马尾松林,每公顷蓄积量也可达150立方米。南方地区还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和竹林基地。

(四)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便

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在树种结构方面,针叶林比重过少,从而降低了林木经济生产价值,给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在林种结构方面,用材林的面积、蓄积比重过大,防护林及经济林、特用林比重过少,从而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的充分、持续的发挥;从年龄结构上看,幼、中龄林多,成熟林资源少,林分低龄化。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全国森林总量的2/3以上,在用材林中,尤其是国有林区已接近无成熟林可采的状态。从不同区域的状况分析,森林资源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重。例如东南部丘陵山地林区,幼、中龄林面积占80%以上,近熟、成熟林蓄积只有约40%,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差甚远。使得近期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偏少。

(五)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生态功能脆弱

森林资源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可以直接利用的经济价值上,而且更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上。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林地生产力不高,如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为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cm,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林地平均蓄积量每公顷仅为75.05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7%;在林业用地上,我国有林地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2.2%;在现有林中,人工造林保存率低,人工林生产率低,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在对待天然林问题上,珍贵树种的面积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迅速持续下降。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六)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为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三、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变化趋势

据我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从2004~2008年间,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

(一)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