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48597300000052

第52章 唐(16)

不久,裴度又向文宗告老辞职,文宗不许。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文宗调裴度为东都留守,并于次年十月,又加给他一个中书令的荣誉官衔。

在裴度离京期间,宦官更加恣横,致使文宗再也无法忍受。于是,文宗与亲信朝臣郑注、李训密谋,毒杀了大宦官王守澄。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等又诈称左金吾厅事后石榴树上夜有甘露,请全体宦官随同文宗前去观看,企图一举消灭宦官。结果密谋败露,宦官仇士良率禁军杀死李训、王涯、贾悚、舒元舆四宰相及郑注等朝官数千人,被牵连下狱的又达数百家,京城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这时,裴度在洛阳,他曾上疏竭力为牵连被害者辩护,总算保全了数十家。“甘露之变”后,朝臣被杀十之六七,宦官权力更大,宰相只是挂名而已。裴度深感自己无力挽救唐王朝的危机,从此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避祸闲居。他在洛阳集贤里营造了一所住宅,筑山凿池,竹木丛翠,又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风景极其优美。他又另在洛阳午桥创建别墅,其中栽花木万株,起有凉台暖室,名叫“绿野堂”;还引洛水入园,波光相映,环境十分清幽。裴度在应付公事之余,常身穿便服,与当时着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终日宴饮,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他平日爱读《庄子·逍遥游》,还特地向白居易讨来一对仙鹤,并时时伴随鹤步,傍水闲行,赏花观鱼,不问外事。其实,文宗知道,裴度虽然有病,但尚未十分衰老。因此,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东节度使。裴度不愿再掌兵权,又再三以老病推辞,后因文宗不允,只得赴任。

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冬,裴度病重,要求回洛阳养病。次年正月,文宗同意裴度回京,并授予中书令实职。裴度因病不能上朝谢恩。三月初三上巳节那天,文宗赐诗及御札给裴度,表示器重,要他和诗。当文宗的诗札送到裴家时,裴度已于三月初四日去世。文宗闻耗震悼,他怪裴度临终没有遗表,便派人去问。裴度家属送上草稿,只见遗表中不谈家事,但以朝廷未立太子为忧。这是因为唐代后期,宦官常任意杀、立皇帝,裴度临终以未立太子为忧,说明他对唐朝政局的前途十分担心,也可以说他是死不瞑目的。

牛僧孺——牛李党争,功亏一篑

牛僧孺(公元779-公元847年),唐穆宗、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着名的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僧孺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与李宗闵、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得高第。三人策文指斥时政,触犯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僧孺授伊阙尉,在元和朝不得志。后来,僧孺、宗闵与李德裕(吉甫子)等纷争数十年,这次科场案是个起因。

穆宗即位,僧孺累迁户部侍郎,因拒绝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韩弘的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公元822年),逢吉排挤翰林学士李德裕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四年,敬宗即位,僧孺出任武昌军(今湖北武汉)节度使。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五年,幽州(今北京)大将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文宗召宰相商议对策,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任命杨志诚继任节度使,为文宗采纳。同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汉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也知文宗对他不满,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洽)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同年卒。僧孺好文学,着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牛李党争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宗闵辅政,屡次向文宗推荐牛僧孺,称赞他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于是四年(公元830年)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八年,文宗将他调入京师,欲委以重任。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李德裕有才干,极力举荐。但由于牛僧孺、李宗闵从中作梗,李德裕又被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从此“二憾相结,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牛、李两人又怨恨裴度举荐李德裕,遂使其丢了相位,并出为兴元节度使,从此,“牛、李权赫于天下”。

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正月,卢龙军副兵马使杨志诚率其徒举兵作乱,莫州刺史被杀,监军李载义与其子仓皇逃往易州。此事上奏朝廷,文宗召诸宰相商讨对策,牛僧孺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聪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扞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对于牛僧孺这种不分是非、漠然处之的态度,宋代史臣司马光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

不久,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王守澄获知其谋,遂诬奏宋申锡谋反,欲立漳王李凑。文宗一时不明事情真象,将杀宋申锡。牛僧孺为他申辩,说:“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在牛僧孺的申辩下,申锡才幸免一死。

九月,吐蕃遣使者来表示愿请和休兵。恰在这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其众奔成都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遂发兵入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以为韦皋经营多年,至死恨不能收复此城,今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唯独牛僧孺以“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为由,命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又拱手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执送于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据维州城,悉怛谋等惨遭杀害。牛僧孺嫉妒李德裕的功劳,以私害功,确实为一严重失策,故时人“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十一月,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使,向文宗诉说朝廷处理维州事不当。文宗怨恨牛僧孺决策失误,僧孺心里不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时,孜孜求治的文宗对宰相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也有志于此吗?”牛僧孺回答说:“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朝以后,他又对宰相们说:“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十天之内,接连三次上表,请罢相职。遂于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飞扬跋扈的强藩,战事连年,赋敛日益加重,牛僧孺却称之为小康,岂不是欺人之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严厉地批评他说:“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莫大焉!”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及朝官多人被杀,南衙与北司更是势如水火,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更是心灰意懒,无所作为。他虽然已出任外官,还“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屡次上表朝廷,未得准许,故在淮南任职六年。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五月,加检校司空,食邑二千户,判东都尚书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他赴东都就任后,在归仁里建筑了豪华的住宅,把在淮南任职时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从此,他“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又时常与好友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

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九月,文宗征拜牛僧孺为尚书左仆射,并令左军副使王元直持告身宣赐。按照旧例,东都留守入朝,并无中使赐诏的惯例,文宗因怕牛僧孺退让推辞,故由中使赐诏,促令他赶赴京师,牛僧孺不得已而入朝。文宗频频宣召牛僧孺,他又以足疾为由相推辞。由于他坚持不任朝官,遂于翌年八月又检校司空、兼平章事,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加食邑至三千户。临行辞别时,文宗赐给他觚、樽、杓等金银古器,并令中使转告他说:“以卿正人,赐此古器,卿且少留。”僧孺却奏称:“汉南水旱之后,流民待理,不宜淹留。”再三恳求,才被允许离京赴任。

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位于汉水之滨。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秋,洪水泛滥,汉水溢过堤防,大水冲坏了城郭和城内民舍。时李德裕辅政,因牛僧孺治水不力,被贬为太子少保,加太子少师。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五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朝提出了索取粮食、牛羊,并要执送先已降唐的将领嗢没斯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此后,乌介可汗又一再剽掠边郡。八月,又越过杷头峰(今内蒙古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武宗以回鹘军入寇,渐进内地,令少师牛僧孺、陈夷行与公卿共同商议对策。牛僧孺奏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而宰相李德裕却认为“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武宗采纳了李德裕主动出击的建议,反击回鹘取得了成功。

十二月,牛僧孺认为御史大夫在秦为上卿,汉为副相,汉末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甚重,品秩殊峻”。建议准六尚书例,提升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副,“官业虽重,品秩未崇”,建议升为正四品下,“以重其任”。并请“着于典章,永为定制”。武宗同意牛僧孺的建议,遂颁下诏书,以其奏请行事。同时,牛僧孺对中书门下所奏“谏议大夫七员,从四品下、正五品上”一事提出了异议,他上奏武宗说,谏议大夫自汉以来“常居帷幄,从容讽谏,拾遗左右”,如果“其秩峻,其任重,则君敬其言,而用其道。况謇谔之地,宜有老成之人,秩不优崇,则难用耆德”。因此,建议请改谏议大夫为正四品下,并“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秩”。武宗又采纳了他的意见,“敕旨依奏”。牛僧孺奏请增加御史中丞和谏议大夫的品秩,提高其政治地位,对于整肃朝廷,规谏讽喻朝廷的过失以减少其失误,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牛僧孺进为太子太傅,再为东都留守。翌年九月,在平定了昭义镇刘稹反叛朝廷之后,李德裕上奏武宗,以为刘从谏据上党十年,太和时入朝,牛僧孺与李宗闵为宰相当政,不但不将他留下,反加宰相衔纵去,这是放虎归山,今日刘稹的反叛实是牛、李二人之罪。河南少尹吕述致书李德裕,说刘稹死亡的消息传到东都,牛僧孺“出声叹恨”。德裕将其书信上奏武宗。刘稹被杀后,石雄军吏还得到他与牛僧孺、李宗闵的“交结状”。于是武宗大怒,遂将牛僧孺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为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贬为循州(治今广东惠州市东)长史。李宗闵也同时被贬。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武宗病逝,宣宗继立,白敏中当政。八月,牛僧孺由循州司马北迁为衡州长史,不久又进为太子少保,转少师,分司东都。从此,他“池台琴酒,逍遥自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于东都城南别墅。时年69岁。赠太尉,谥曰文贞。

牛僧孺生当宦官专权、藩帅跋扈、唐皇室日渐衰败之时,他以“方正敢言”进身,但当权以后,却苟且偷安,又与李宗闵“奋私昵党,排撆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

牛僧孺鸣皋夜遇诸美姬

牛僧孺一生好仙慕道,对神仙故事有很多记述。在一本托名牛僧孺着的《周秦行纪》书中曾叙述了他自己在东都洛阳南部鸣皋山的奇遇。他自述的故事是这样的。

贞元年间,牛僧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回归宛叶。途经鸣皋山,想要找个地方住下,天已黑了,还没赶到村落。这时,月亮升起,忽然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就朝着香味往前赶,到了一个大宅院,看门庭,是个富豪人家。守门人问道:“郎君上哪去?”

牛僧孺回答:“我叫牛僧孺,科考落榜,往家走,迷了路,走到这里来了。”门人进去通报,一会出来说:“请进去吧!”

“这是谁家?”

“只管进去,不必问。”

走进十多个门,到了一座大殿,有珠帘悬挂,数百个穿红衣紫衣的人站在台阶上,左右唱拜。从帘内传来声音,说:“我是汉帝的母亲薄太后。这里是庙,郎君不该来这种地方,你是怎么到这来的?”“我家住在宛陵,要回家,迷了路。恐怕被豺虎豹会餐,乞求在贵府住一宿。”牛僧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