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48596700000050

第50章 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之谜(8)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然而,人们在乾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也是难得的文物。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像,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法门寺地宫是如何被发现的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而12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安置佛祖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着名寺院。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形舍利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正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84000份,并建成84000座佛塔来安葬佛骨。这些佛塔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一座。因此,法门寺及寺塔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法门寺塔,初建时名为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4级木塔。木塔在矗立了1502年以后,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在地震中倒塌。明万历七年(1579年),扶风县的佛教徒募化钱财,开始重建真身宝塔,工程历时30年。重建后的法门寺塔为13层八棱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但由于塔身重量过大,而塔基下有舍利地宫,造成了上重下轻的问题。因此,建成54年后,在一次地震中法门寺塔向西南倾斜。1976年,扶风县阴雨连绵,又遭四川松潘大地震的影响,该塔更加严重地向西南倾倒。1981年,这座斜塔的西半侧终于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季节垮塌塔刹也随即跌落,仅留下半个塔面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1985年,陕西省政府决定仿制明代的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并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形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地宫中共发现了几枚舍利?哪一枚是佛祖的真身指骨?

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舍利,是最令人激动和瞩目的。共发现了四枚:第一枚藏在地宫后室的八重宝函之中,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金塔基的银柱上;第二枚藏在地宫中室的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地宫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使赵朴初相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了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

除了佛骨舍利,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什么珍贵的文物?

法门寺地宫无论从它的规模、结构,还是从它拥有的藏物来说,都称得上气魄宏大,显示了它作为唐代国寺的气势。在长21.12米的地宫内,置放了各种珍贵物品,总数达589件,这还不包括铁质文物和大批丝织品、衣物和铜钱。这些都是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五月初四,封闭地宫前被放进去的。此后,直至1987年4月,1114年来再未有人进过地宫。

地宫中的文物都与舍利有关。李唐王朝赏赐大量的金银器和供养道具给法门寺,其中有的是为迎送舍利而特制的,有的原本就是宫廷所用之物,有的则是舶来品,都是当时最珍贵和最精致的器物。这些遗物的出土是唐代考古的空前发现。

地宫出土的富丽堂皇的金银器共121件,绝大部分是唐懿宗、唐僖宗供养的,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地宫还同时出土了多种茶具,如盛茶饼的银笼子,碾茶用的银茶碾子,有将茶过滤时用的银罗子,有舀茶的长柄银匙及盛茶的玻璃茶碗。通过形形色色的茶具,我们不难想像唐代的饮茶风尚。地宫出土的法器和供养器的数量也十分多,有镏金带座菩萨、素面银香案、素面银灯、镏金双凤纹银棺、镏金瑜枷瓶、宝函,还有迎真身金花双环十二轮银锡杖、镏金银如意以及金钵盂等。在这些宝器中,双轮十二环锡杖最为珍贵,算得上国家特级珍贵文物。

地宫还出土了20多件琉璃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琉璃器皿的重大发现。琉璃器自公元3世纪传人我国后,被认为是比金银器价值还高的奢侈品。地宫中的琉璃器有盘口细颈贴塑黄琉璃瓶,有敞口双唇葡萄纹蓝天琉璃盘,还有淡黄色的茶杯和茶托。这些器皿分别是东罗马、西亚和中国制造的,其中伊斯兰式琉璃器占多数。这批琉璃器是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物证,并对早期伊斯兰美术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早期琉璃器不仅在中国罕见,即使在今日西亚也是少见的,足见这批文物价值之高。

地宫中堪称突破性发现的是14件秘色瓷,制作规整,质地优良,以青绿色为主,有八棱净水瓶、碗和盘,是越州窑的产品,为唐懿宗所供养。这些供奉宫廷专用的青瓷,是当时全国瓷器中最好的,名声大,影响广,是皇帝追求的奢侈品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与秘色瓷同时出土的一些版画人物画纸,是地宫文物考古中的一个意外收获。过去对中国版画产生的年代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一发现则证明:中国版画产生的时代应在唐代中后期之前。

另外,法门寺地宫还是一座唐代纺织品的博物馆。地宫物账上记载有唐懿宗、唐僖宗和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供奉的700余件纺织品,是唐代丝织方面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尤其是数量众多的织金锦,属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物。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的直径仅0.1毫米,比头发还细。金织线以丝线为芯,以金丝一圈圈缠绕,1米长的金织线要绕3000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用这种金线织成的。

唐长安古城是“四方城”吗

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唐长安城的城墙、城门、大小、道路网络等已基本清楚,考古发现,唐长安古城并非“四方城”。

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唐长安城城址的外郭城、皇城、宫城、里坊街道、殿址和城门、东市和西市等范围和形制布局进行了实测核实,绘制出唐长安城遗址的实测图和初步复原图。调查并部分发掘了兴化坊、明德门、青龙寺、含光门以及大明宫内三清殿、东朝堂、翰林院等主要遗迹,极大地丰富了对长安城内部结构和个别遗迹的认识。同时,长安城的隋城遗迹和一些遗迹的变化被加以区分,搞清了郭城内十字街划分出小区的设计原则,从长安城的建立、发展的阶段性中看到了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另外,对唐长安城西南角进行了实地钻探,明确了西南城角的位置在今唐延路南段西侧、陕西省体育中心草坪之中,从而推知了唐长安城四角明确的经纬度,为了解唐长安城基本格局提供了真实而准确的重要依据。

在对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南城角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大唐长安城墙、街道不是一般人心中的“端端正正”走向,而是有10米左右偏向斜度。

一般人都认为长安城城墙、街道均“端端正正”,而在考古发掘中却发现长安城方位整体走向是“东西”偏差的。西南城角与西城墙延平门的垂直偏差达到了10米,也就是说西南城角位置在延平门向北的垂直距离线东边的10米处。

唐长安城是以大兴城为基础而进行改造和扩建的。范围东至今西安交大教学区东围墙附近,东南至新开门,东北至胡家庙,北至自强路以北,西北至任家口,西至丰惠路、陈家庄一带,西南至木塔寨,南到陕西师大教学区和学生区。面积比隋大兴城略有增加。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长安城的气魄越来越大。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先后修建了规模更宏伟的大明宫和兴庆宫。

大明宫,原称永安宫,是李世民原为其父修建的夏宫。自唐高宗以后,大明宫将太极宫取而代之,成为国家新的政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