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没。因为进疆后彭加木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据医学文献上讲,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能活两年。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的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患这种病的人除了特殊之例外,一般只能活3个月。当时组织上弄来大批稀少的进口药物,总算保住了他的生命。但医生说,他的恶性肿瘤虽然暂时得到控制,随时还可能复发。实际上在他考察罗布泊之前,就一直没断过药。进入罗布泊后,他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身体不正常”,他曾自言自语地叹道:“恐怕老毛病又犯了!”并露出痛苦的神色。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
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之谜,终被揭开。这和1981年10月新华社有关彭加木失踪原因的报道大体一致。当时的报道原文是: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漠无人。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罗布泊是游移湖吗
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多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着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以上,广阔的湖相沉积区和盐漠,都曾是它的领域范围,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自南向北倾斜抬升,被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的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二十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三十一年(1941),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地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面通过疏勒河流入湖中。此外,还有阿尔金山北麓各季节性河流河水注入。这些河在注入罗布泊洼地时,在沿途留下一片片湖泊,如众星拱月,环卫着罗布泊,其中最大的为罗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顺湖与台特玛湖。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与罗布泊之间都有河道沟通。当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流入台特玛湖后,可沿塔里木河尾闾下延散流河床向东流入喀拉和顺湖。喀拉和顺湖和罗布泊之间,有一条40公里长的河道,出口处河宽800米,河床深1米,入罗布泊时呈散流状,河床深30~50厘米,两湖高差为10米。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自先秦以来,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得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此外,还有辅日海、临海、纳缚波等名。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淖尔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坳泽,河水之所潜也”。指明罗布泊(坳泽)在葱岭(不周之山)之东。“敦薨之水西流注入坳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前者即今开都河、孔雀河水系;后者即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各河流。“乱河”者,反映了当时河流交织、纵横成网的情景。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两千多年。至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径注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到1972年最终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涸,近40年,湖泊地面积急剧增大,用水量成倍增加,孔雀河上游逐渐修筑了十多个大坝,从阿克苏甫、沙木依曼、亚汗尔、劳改农场、马固诺尔,到老麻扎,就有6个拦河大坝,将孔雀河水引入农垦灌区。其次,在塔里木河源各主要河道中下游兴修了众多水库,拦截了河水,在塔里木盆地建成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库达206座,仅塔里木河干流上就建成大中型水库19座,基本上拦截了塔里木河水。1962年,在下游上段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库,实际上已经变成塔里木河的尾闾,使塔里木河缩短180多公里。60年代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二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断了水源,渐渐干涸,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湖滨区植物枯死,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成了风沙活动的场所。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地认定喀拉和顺湖即中国古籍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因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地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作解释。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根据我国古籍记载,由先秦至清,对罗布泊方位的记载基《舆地经纬度里表》等都准确载明,罗布泊在北纬40°-41°之间。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至罗布泊之间的高差确定了它不可能产生自北向南游移。通过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0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着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近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才揭开了罗布泊并不游移的真相。
这些岩画是怎样刻上去的
在比较早期的考古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中的岩画,它们大多是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新疆遗存的岩画有刻画和彩绘两类,主要见于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场的牧道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
这些岩画大部分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线条的阴刻。彩绘岩画主要见于洞穴中,大多用一种储石色的矿物作原料,朱红彩、或黑、白色彩。岩画的主题有:
1.动物画,最常见的是牛、马、羊、鹿,也有狗、熊、骆驼。如霍城县干沟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形状不同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其中一只体形较大的山羊,羊角较长,一角向后弯曲,一角前翘,惊觉地抬头注视前方,粗矿的线条勾绘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象。
2.狩猎画,常见画面是猎人手持弓箭向猎物射击的形象。如撒尔乔湖的一幅狩猎图,画面有一猎人,双手前曲握住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击中了一头黑熊,黑熊挣扎逃窜,猎人则紧追不放,画面形象清晰,神态逼真。
3.放牧画,这类画在北疆的裕民、富蕴、哈巴河等地都有发现。如哈巴河县发现一幅岩画,画面有众多的岩山羊,还有鹿、骆驼等,大小参差、缓慢行进,畜群之后有一猎狗尾随。两名放牧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边一人手执长鞭,下边一人似戴一尖帽,两手张开作驱赶状,画面生动活泼,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
4.车辆画,表现御者徒步驾车,头戴尖帽,手执长级绳,作呛喝状。“车”以两个圆轮与长辔表示。拉车牲畜,作奔驰状,长尾系三角坠,头上有一长角。这幅岩画在阿勒泰岩画中是十分罕见的,它反映了阿勒泰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侧面。在车辆之下,还刻有一些对羊图案。除此之外,还有格斗画、舞蹈画、神灵画等,如在富蕴县唐巴勒岩洞中发现一幅彩绘岩画,上部绘两个同心圆,旁绘云彩图,下部绘一人头像,头戴插翎的帽子,额部绘有几十道短线,脸部绘眉、眼、嘴,未绘耳朵。与此相似的画面,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发现。岩画上两同心圆,旁有云彩,应代表日、月,下面奇异的人头像,似为神灵。原始的宗教观念常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新疆北部发现这类岩画,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应该指出,确定岩画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代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有的岩画可能是铜石井用时代的产物,有的岩画的时代则可能在公元前后,还有的岩画则可能产生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甚至更晚的时间。
有的岩画在悬崖峭壁,当初是什么人、是怎样刻上去的……无人知晓。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被认为是“神秘现象”的麦田圈是指由于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种有规律的巨形图案,因主要在麦田中出现,故称“麦田圈”。自从80年代开始,己经有不少麦田圈被发现过,目前世界各地发现各种“麦田圈”现象有2000余次,其图案有单一的圆,或者是由圆圈组成的连环,或者是其他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如哑铃状、新月状、车轮状等,在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都曾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