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道上延续千年的故事曲终人散了,但马帮并没有完全消失,现今在云南、西藏最偏远闭塞的山区,仍然得依靠一些小马帮进行短途的物资运输,成为那段历史的缩影。
为什么说“丽江雪山天下绝”
玉龙雪山景区包括整个玉龙雪山及其东侧的部分区域,面积396平方公里。它以高山冰雪风光、高原草甸风光、原始森林风光、雪山水域风光使世人惊叹,是丽江自然景观的核心区域。
玉龙雪山为云岭山脉中最高的一列山地,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有现代冰川分布的极高山。由13座山峰组成,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云南第二高峰。玉龙雪山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群峰南北纵列,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常有云雾,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玉龙腾空而得名。
关于玉龙雪山,纳西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一天,突然从北方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他霸占了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玉龙、哈巴兄弟俩大怒,挥动宝剑与魔王拼杀,哈巴弟弟力气不支,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玉龙哥哥则与魔王大战二天三夜,一连砍缺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了黑水、白水。玉龙山常被当作纳西族的外在象征,而这个传说中的玉龙英雄,则成为纳西人民内在精神的象征。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在一马平川的丽江坝子北端拔地而起,山脊呈扇面展开,像一尊身着银盔玉甲、容貌英武刚强的勇士昂首云天。它与丽江古城仅隔15公里,高差却达3200米,山上万年冰封,山腰森林密布,山下四季如春,构成世界上稀有的“阳春白雪”景观。由于主峰山势陡峻,雄伟异常,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引起人们无尽的暇想和探奇的愿望。
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间,分布着19条冰川,还有冰塔林和“绿雪奇观”。冰川类型为悬崖冰川和冰斗冰川,冰斗之间的角峰和梳状刃脊,似一把把利剑插向云端,这些由玄武岩组成的高峰,被切蚀成巨大的金字塔状。为了让游客能欣赏到冰雪奇观,开展高山滑雪活动,现已兴建客运索道和滑雪场。这条索道下站海拔3365米,上站海拔4506米,全长2911米。所处高度居全国索道之冠。滑雪场位于主峰东北坡,索道上站出口处,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海拔4500至4700米之间,年均温度为3.65℃,空气中氧含量为19.3%,最大风速为每秒20米,四季均可开展雪地运动。玉龙山滑雪场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国南方惟一的滑雪胜地。
玉龙雪山东麓,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干(甘)海子、云杉坪、(牛毛)牛坪等高山草甸,因海拔差异,加上周围森林花卉的映衬,形成多姿多彩的牧场风光。干海子长4公里左右,宽约1.5公里,海拔2900米,原为高山冰蚀湖泊,后来积水减少以至于涸,于是人称“干海子”。这里空间开阔,松林密布,草地绿茵,是游人横看玉龙雪山主峰的最佳位置,草坪残存大片冰碛石,也为研究古代海洋沉积提供了便利条件。
玉龙雪山在地质历史上曾有近4亿年的时间为海洋环境,直到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晚期。所发生的印支运动,玉龙雪山地区才从海底升起。又经过多年地壳运动,到了距今70至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玉龙山、晗巴山已抬升成山,由于地壳不均衡的上升,形成高山、深谷、草甸相间的地貌形态。加上全球性气候多次明显变冷,从而发生了多次冰期。冰期时,巨大的冰川从玉龙山上远远地伸向山麓和山谷,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冰川侵蚀地形与不同时期的各种冰川堆积物。干海子一带,堪称天然冰川地质博物馆。如今这里是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度假区,民俗园、赛马场、冰川公园、滑翔伞基地、高尔夫球场等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云杉坪是深藏在玉龙雪山东面的又一块林间草地。纳西语称“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是纳西族神话传说中“玉龙第三国”的男女青年殉情处。乘上建在白水河北岸的登山缆车,只需十分钟就可以将游客送到索道上站,然后再沿着林间铺设的栗木板道,或骑上当地彝家姑娘出租的丽江小马,便可以到达神秘的、宁静的、自然天成的云杉坪。草坪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雪山背衬,云杉环绕,百鸟轻鸣,草甸舒缓,六七月间,遍地奇花芳草,令人目迷神驰。
牦牛坪位于黑水河北岸,面积5.8平方公里,海拔3700米,地势平坦开阔,风景四季各异。夏秋之季,坪内绿草萎萎,杜鹊斗艳,牛羊群,相戏其间。冬春时节,雪原林海,一派北国风光。其旅游索道为单线循环吊篮式,全长1200米,上站海拔3500米,高差320米,每小时运载400人。
玉龙雪山东麓,每当冰雪消融,一股股水流沿崖壁飞泻,像一匹匹白练飘落山涧,由于河床底石呈黑白两色,形成“白水”、“黑水”两条激流,穿林而过,轰然有声。
白水河在甘海子至云杉坪之间,因河床、台地都由沉积岩类的石灰石碎块组成,呈灰白色,清泉从石上流过,亦呈白色,于是人称“白水河”。它与北边相距4公里的黑水河走向大体一致,但地质构造却迥然不同,黑水河的河床多属岩浆岩类的玄武岩,呈青黑色。两河长流清泉,系现代冰川融化潜流而出,未受污染,因而水质十分纯净,是天然的冰镇饮料。河谷两岸,植被繁茂,在雪山映衬下,更加苍翠秀美。置身其间,会感到心境澄静,灵魂都被它净化。
玉龙雪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现代冰川博物馆和天然高山动植物园之称。玉龙雪山为我国纬度最南的极高山地,如今仍分布有现代海洋性温冰川,地史上又经受丽江冰期和大理冰期的直接影响,古冰川遗迹甚多,在冰川学上有特殊意义。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有中亚热带、温带至寒带的垂直带自然景观。尤其东坡地势相对平缓,植物带状分布特别明显:海拔2400~2900米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带;海拔2700~3200米为铁杉针阔叶混交林、黄背标为主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带;海3100~4200米为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带,云杉、红杉、冷杉分带明显;海拔3700-4300米为高山杜鹊灌丛草甸带;海拔4300~5000米为高山流石滩荒漠植物带,在杂乱无章的石缝中零星生长雪莲花,绿绒苗等座垫状植物,石块上生长壳状地衣;海拔5000米以上为无植物生长的山顶现代冰川积雪带。这种完整的山地垂直带系列是一般地区所不具备的,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在玉龙雪山20个原始森林群落中,有丽江铁杉、长苞冷杉、云南榧木、红豆杉等20余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种子植物145科3200余种,其中以丽江和玉龙山命名的植物139种,是我国植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林中拥有杜鹃花50多种、报春花60多种、兰花70多种,是云南省着名的园艺类观赏植物的主要产地。山中还有天麻、乌头、虫草、贝母、三尖杉、雪莲花等800多种药材,有滇金丝猴、云豹、藏马鸡等59种珍稀动物,蝴蝶种类珍奇繁多,既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蝴蝶资源,也有高山珍奇蝶类,是开展生态系统研究的理想之地。
玉龙雪山在唐代就被称做“神外龙雪山”,被南沼王异牟寻封为“北岳”。元代从河间(今河北)到云南任乌蒙宣慰使的李京到丽江,写诗赞美说:“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玉龙雪山“领挚诸胜”。清初《天下名山志》也将玉龙雪山列入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学者洛克长住玉龙山下,研究植物和东巴文化,着有《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等书。199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玉龙雪山为省级旅游开发区,这里逐步拥有度假村、民俗园、娱乐场、滑雪场、植物园等配套设施,成为旅游者的胜地,学者的研究场所,学生实习的课堂,登山探险者向往的地方。
中国最后一个洞穴村落之谜
山洞中有一个穴居着五十多户人家的村落,在今天,这样的村落您听说过吗?
峰岩洞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南屏镇安王办事处,是一个汉族聚居的自然村落,由于地处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山区,至今尚无公路直通村里。从广南县城出发,一路上,岩石裸露、草木不生的石山石峰及深凹的小面积岩溶盆地随处可见,峰岩洞便坐落在其中一个山坳的山腰间。从远处看,峰岩洞口像一个张着大口的青蛙嘴,周围的石壁上留下了雨水冲蚀的痕迹,要不是洞口附近零星分布的几户人家,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有五十多户人家的村落。
在洞口外,只见一片不太宽敞的地上,横列着几座石墓,洞口正前方有一用石头砌成的大水池。绕过水池,站到洞口,俯视洞里,整个峰岩洞一览无余,只见用篦笆、泥巴建筑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洞内,因为是在洞里,无风雨吹淋之忧,大多数房屋都无屋顶。穹形洞顶上。抬头仰望穹形洞顶,只见倒悬的钟乳石已呈现墨色,那是长年累月烟熏火燎的结果。
峰岩洞是石灰岩不断被水溶解而形成的洞穴,洞中有滴水,并且白天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照到太阳,这样就具备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据说,一千多年前有一李姓人家为避战乱最先搬进洞里居住,以后住在洞外的徐家、何家、周家以及住在城里的唐家又陆续迁入洞中。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村落,在村里六姓中,任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迁入洞中的。
白天,比起户外,洞里十分阴暗潮湿。夜晚,洞中更加阴冷,抬头只见被烟熏黑的穹顶,没有星星,人们最多就是坐在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里看那只有一两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妇女们则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大概是第二天要赶早做活计的缘故吧,不到十点,洞中已是一片寂静,除有一两声狗叫声从洞口传到洞尾外,已听不到白天嘈杂的声音。
现今峰岩洞共有五十六户人家三百余人,除近一二年搬出洞外的几户人家外,全部穴居洞中。洞中除人居住外,还厩养有牲畜,因而目前洞内己显得相当拥挤。
峰岩洞是一个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贫困村,在那里,最常见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要么是木制、竹编,要么是石头打制,全村除有两台电动碾米机外,粮食加工大多还靠石磨。由于每年人均收入太低,有时只够用来买点粮食和盐,因此根本无法添置其他物件,除房产、牲畜以外,有台缝纫机已算是那里的有钱人家了。
说到洞穴村落,也许人们会联想到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其实不然,峰岩洞人朴实厚道,见多识广,对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在洞中,村民们和睦共处,互相帮助,正像一位村民所说:“岩洞使我们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大家不仅能和睦共处,而且能共同分担困难,共同寻求发展。”
峰岩洞人虽穴居山洞,经济落后,但村民们对文化教育却相当重视,因为他们不想再让后代吃苦头,走自己的老路。其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安王办事处所辖的9个村寨中,甚至在南屏镇中,可算中上水平。峰岩洞旁边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在那里,每个孩子一到读书年龄就可进学校读书,一直可以读到小学毕业,至于再往上读,就要视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有了自己本科毕业的医生了。前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这里通了电,井架设了电视卫星转播天线,通过电视,缩短了村民与外界的距离,使村民不再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这里的村民平时忙完地里的活后,还帮人做做石匠活,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解决温饱。而对于有剩余劳动力的家庭来说,一般都是外出打工,一年半载才回来一趟。打工挣来的钱大都攒积下来,以便今后搬出洞外盖新房之用,这恐怕是峰岩洞人生活中最大、也是最想实现的愿望了。
实际上峰岩洞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在那里,维持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水、土、阳光都是极端缺乏。当初迁入洞中居住的几户人家仅靠岩石的滴水就可维持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岩石滴水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这样人们只有靠自然降雨了。在峰岩洞地区,雨水较充沛,但由于渗漏严重,蓄水相当困难。为了生存,人们便在洞外约二公里远的山坡上掘石挖井,但所挖井水,也只够从9月到翌年二三月间的需用,以后又得靠岩石滴水了。
在岩峰洞,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有一根顶端带有用树皮做成漏斗的竹竿,这是用来接岩石滴水的。在洞中,几乎家家都有一口带盖上锁的井。说是井,其实只不过是家家户户用来代替水缸积水、存水的地下水坑罢了,为了把岩石滴水引到井中,井区布满了长长短短、纵横交错的竹槽和大大小小的水漏。岩石滴水的水质较好,村民一般不轻易取用,只有到了洞外实在无水可取时,方才视其所需定量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