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也是因为上疏救房一案的缘故。房由太子少师再贬为州(今陕西彬县)刺史,和他接近的国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在乾元元年六月肃宗贬责房的诏书里明白地说二人与为朋党。杜甫没有被指为朋党,大致因为韦陟说的“甫言虽狂,不失谏臣体”,张镐也说“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唐朝自太宗以来,对纳谏是很重视的,肃宗也不能不考虑三司(御史台、刑部、大理寺)的推问结论和宰相的意见。杜甫到华州前,西出金光门去与亲故告别,想起当初逃出此门到凤翔去,感慨很深,写了一首诗: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说“移官岂至尊”,是不便说皇帝,却可见有人谗毁他了。杜甫在临别长安时,还驻马而望千门万户,表示他的依恋朝廷。到华州后,也还在怀念他的“去岁兹晨捧御床”,“去年今日侍龙颜”,而愁对雪山,肠断孤城。
末尾两句,是因为郭子仪等七节度使率大军二十万,肃宗又叫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兵相助,围安庆绪军于邺城,安庆绪守城不出,向史思明求救,这时杜甫主张直捣幽燕史思明的老巢。接着史思明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李光弼也请求和郭子仪联军逼魏州,说史思明鉴于嘉山(在常山郡东,今河北曲阳)之败,必不敢轻出,安庆绪盘据下的邺城便收复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却不同意,后来进攻邺城的唐军竟增至步骑兵六十万,阵于安阳河北。李光弼、杜甫的意见是正确的。
杜甫从东都回华州的时候,正遇相州兵溃。最先李嗣业战死;安庆绪死守邺城待援,果然史思明以五万人来攻,双方杀伤相当,淮西节度使鲁炅也中流矢。郭子仪军没有布好阵,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昏暗,咫尺不相辨,唐军溃而南奔,敌军溃而北奔。郭子仪截断河阳桥(今河南孟县西)保卫东都;李光弼、王思礼有秩序地撤回;其余的溃归本镇,鲁炅所部剽掠最甚,后来使他惭惧自杀。这一次大军溃败,主要是肃宗没有设置统帅,因而号令不一,加以粮食被史思明截夺。这次溃败比潼关之败更为可耻。杜甫亲眼看见这次战役后的社会现象,用他的诗歌作了较忠实的纪录。
杜甫这次东行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眼界比在长安时开阔多了,他耳闻目睹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政治经济的情况和消息,对人民的生活较多一些了解,因而不断地写出好诗。(《峡中览物》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要说是诗史,这首先是诗的政治史和社会史。这些诗不仅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等也都值得我们注意。
这些诗中突出的是“三吏”、“三别”。在杜甫的五言古诗中,《奉先咏怀》和《北征》是歌咏朝廷、皇帝和诗人自己的,而这次东行归来所写的“三吏”、“三别”则完全歌咏人民和下层社会,诗的题材内容是扩大了,唐汝询说:“杜五言古,体情莫妙于‘三别’,叹事莫核于‘三吏’。”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发展了,比如,用组诗的形式,各篇题旨相近,而题材不同,分开来是短篇,合起来是长篇,是《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的进一步发展,和长篇的《奉先咏怀》、《北征》都是杜甫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但是这两组杰作历来遭到冷遇,很多选本不取,且在诗话诗评中,也有不少人加以贬抑或歪曲,如明朝人陆时雍说杜甫“以意胜而不以情胜”,清朝人施闰章说是“伤于太尽”,或者认为艺术上粗糙,言不雅驯,等等,都是错误的。
当杜甫从东都回华州,到了新安县(今河南新安东)的时候,恰遇县吏征兵,县里壮丁早已征完,相州之败的严重性可以想见。河南府里的公文便叫挑选那些从来没有受过训练的中男去前线作战,杜甫在《新安吏》中写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杜甫对于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先说中男极为矮小,次用有母的“肥男”来衬托孤苦的“瘦男”,“白水”句比喻行者走了,“青山”句写哭声未已,即景言情。“天地”句是说“神明”终归无情,实际上在指责朝廷。虽然如此,但这毕竟是抵抗反叛者的战争,这个战争本身是正义的,所以后段转用安慰鼓励的口气写道: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粮食,没有问题;东都仅在操练,还没有临阵;掘壕不深,牧马役轻;王师义正,优恤部伍;仆射爱下,亲如父兄。这一连串的安慰之辞,诗人也真设想得周到;不过其中也有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地方。
杜甫再从新安往西,到了石壕村(今河南陕县东南),看见这里的征兵不是白天来挑选,而是夜里来捕捉了。他写了一首《石壕吏》,写一个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来应承的故事。他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现那个紧张的场面,并借老妇的口来叙述这一家人的苦难,她愿意应征去到河阳前线: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段话说得那么哀切动人。诗人又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的静寂和泣声如缕,而结尾写诗人自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见得老妇已应征而去。三个儿子征尽,竟至征到老妇身上,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被表现得十分具体和深刻。
他继续西行,到了潼关,关上正在加紧修筑,预防史思明的军队攻来。他又写了一首《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但想到从前守关的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于出兵以致惨败,杜甫忍不住对关吏发出如下的哀叹和忠告。
这些就是杜甫诗中流传最广最为读者所称道的“三吏”。这三个故事是杜甫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挑选和概括出来的。
在写到“三吏”这组诗时,杜甫的心情非常矛盾。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但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是极为同情。对于发动叛乱的安史之流,他切齿痛恨,而对于酿成灾祸却不管人民死活的统治者,他也感到无比的愤慨。所以在这组诗里,激愤、悲痛、讽刺、哀伤、抚慰等情感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了诗人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