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中国肉类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策略研究
48589100000003

第3章 导言(1)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先祖在这块疆土上劳作生息,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牧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古以来就受到我们祖先的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得旧中国的农业尤其畜牧业发展远远落在了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1949年我国的猪牛羊肉总产量仅为220万吨(由于1978年以前禽肉的产量非常少,缺乏相关的数据,故以猪牛羊肉总产量来反映肉类产量的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百废待新的农业,政府和群众都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建立了畜牧业生产的公有制,在短时间里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前难以想象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畜牧业生产的公有制,在短时间里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前难以想象的成绩。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畜牧业获得大发展,改变了肉类生产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允许私人发展养殖业,鼓励农民进行家庭养畜,给了农民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饲养畜禽种类和数量的自主权,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大力发展专业养殖户、重点养殖户,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最大限度上的扶植,逐渐取消了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放开了价格,因此这一阶段肉类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跨上了一个大台阶,肉类总产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98年肉类总产量为4598.2万吨,为1978年的5.36倍,是肉类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居民的平均肉类消费量大大提高,并且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蛋白质含量更高的牛羊禽肉的比例大大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科技投入的力度,大量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先进的饲料技术以及人工育种技术,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型牲畜养殖场,并积极推行产业化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到2001年为止,肉类总产量为5026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现在肉类消费的供求矛盾已基本解决,部分大中城市还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相对过剩局面,而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已不单纯满足肉类数量上的消费而更多的开始关注肉类产品质量的问题。同时各种大型的肉类加工集团纷纷涌现,如双汇、春都等国内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这些加工企业的出现既延长了畜牧业的生产,又提高了肉类产品的价值,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肉类品种,满足了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尽管中国肉类产业在短短的50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肉类产业已经可以高枕无忧。目前我国肉类产业正面临市场转型的关键阶段,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多样化、高质化、卫生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肉类产品的市场竞争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价格、服务和质量的多样竞争,这对我国目前的肉类生产企业和产业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来自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也越发激烈,传统的农业保护措施也将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肉类产业需要适时灵活的调整产业政策,才能经受住来自国内外的重重考验。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众所周知,畜产品供求状况是和粮食问题紧密相连的关乎“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蒋乃华2002)。而肉类产品则一直是畜产品中的重中之重,肉食消费一直是我国“菜篮子”工程中的主要关注对象,其供给状况及价格变化直接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及农民的收入,对肉产品市场的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的关注。肉类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肉类产品是关系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必需品之一,研究肉类产业发展相关问题对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质量,改善国民身体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上联种植业,下带加工业,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而肉产品则是畜产品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人民最主要的摄取蛋白质的来源。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1981~2000年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有明显的下降,如城镇居民的粮食直接消费量从144.4千克下降到82.3千克,而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尤其是肉类产品的消费量,猪牛羊和禽肉的数量从1981年的18.60千克、1.92千克上升到2000年的20.06千克和5.44千克,可以说粮食消费量的下降是与畜产品消费量的上升相伴而行的,但是也正是因为畜牧业的发展为种植业开拓了新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基础,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肉类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的重中之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肉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等的发展,积极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现在肉类食品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其发展逐渐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民生改善的一个尺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肉类产业无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第二,肉类产业的市场发育状况直接决定整个产业的效益实现问题,研究肉类产业的市场相关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肉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取向,畜产品市场也不例外。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采取了取消畜产品统购统销、开放价格、开放经营等政策,畜牧业经济获得了极其快速的增长,生产方式、需求结构和流通环节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肉产品生产是畜产品生产中的主体,因此肉类产品的发展将是决定我国畜产品发展的关键。那么以我国现有的产业生产能力和居民消费的增长趋势,未来五年内我国国内肉类供需状况将如何变化,国家应如何根据供求状况变化适时的调整产业政策?而在流通方面,在经过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国内的畜产品市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已基本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全国性大市场,尽管市场化发展已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国的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如肉产品生产与价格的波动总是影响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的提高、不同区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价格联系和贸易关系障碍等等,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肉类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保证肉类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直接决定肉类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问题有利于对肉类产业链发展的整体把握,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发展能力。

饲料作为肉类生产的原料,是保证肉类产业发展的基础,而近年来中国饲料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对饲料需求量的消费,而目前我国的饲料供给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当一部分仍需要进口,例如豆粕等,那么我国未来五年内国内市场的饲料消费空间到底有多大?中国饲料粮的生产能否满足中国未来旺盛的肉食产品消费所需,对中国肉类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肉类加工业作为肉类行业下游产业,其在促进我国畜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和稳定我国肉类市场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还不成熟,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作为肉类产业重要的相关产业之一,未来怎样加强肉类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树立优势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将确定肉类产业的发展命运。

第四,WTO后过渡期中国肉类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研究相关的贸易政策与贸易动态有利于我们及时把握世界市场动向,从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采取主动。

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度也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肉类产业已经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贸易自由化、非歧视、高透明度和放松的价格管制,这一切将给中国的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同样肉类产业也会得到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会面临国际同类行业的激烈竞争。农产品“准入”是加入WTO时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WTO签订协议时做出的承诺,我国的农产品将会逐步降低一系列相应的关税,降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配额制、进出口的垄断经营,在新的贸易环境下,我国的粮食生产特别是饲料粮的劣势将逐步显现,因此饲料粮的进口将不可避免,这样我国的畜产品成本将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畜产品特别是肉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更加明显,那么中国肉类产品是否可以顺利开拓国际市场?中国肉类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程度究竟有多少?加入WTO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肉类产业在融入国际市场环境方面是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在肉类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研究将可以为肉类产业政策和相关畜牧业政策的制订提供有力的支撑,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中国肉类产业国内市场平衡现状、市场区域化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国际市场整合关系,初步形成中国肉类产业的市场理论框架,为促进21世纪中国肉类市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依据。具体目标是:其一,对中国肉类市场未来5年内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平衡预测,对产业上游及下游相关产业进行分析,对肉类产业的发展能力给予评估。其二,对中国肉类国内市场的区域流通平衡进行分析,给出推行市场化的建议。其三,对WTO后过渡期中国肉类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测算国内外市场整合程度,研究总体战略思路,并给出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的下降,农业科研投入的水平还比较低,而畜牧业科研投入的水平更为低下,有关畜产品的研究一直很滞后,尤其是关于肉类产业发展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大致遵循以下几种思路:

1.关于畜牧业发展与饲料产业及粮食生产的关系

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水产品及奶产品消费量,不仅有利于将农村多余的粮食用来生产肉类产品,节约粮食资源,而且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会带动饲料业的发展,对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如果重视对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并予以政策支持,对于带动我国畜牧、水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及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孙东升,2003)。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将饲料粮和口粮分开,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出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既调整了农业生产的机构,又保证了粮食安全(梁鹰,1997)。蒋乃华、辛贤等(2003)指出,畜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城市化和农村食品市场的发育。由于人均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的成倍增长,使人均饲料粮消费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人均口粮消费量将逐步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因此,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饲料粮问题,与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