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中国肉类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策略研究
48589100000018

第18章 中国肉类市场区域平衡发展分析(3)

第三,东北肉牛生产带。东北肉牛生产带指的东北三省这一地区,2003年吉林牛肉产量37.0万吨,辽宁29.7万吨,黑龙江28.2万吨,合计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16.1%。

第四,西南肉牛生产带。西南牛肉生产带主要包括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四个省份。其中四川是西南肉牛生产带中生产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省份,占整个地区超过1/3的产量。2003年整个西南牛肉生产带牛肉生产量占到全国的10.5%。

我国是世界上饲养羊只最多的国家,养羊数量占全世界的17%。肉羊产业生产布局与肉牛大致相似,可以分为传统的牧业区与新兴的农饲区。

第一,传统的牧业养殖区。主要是北部与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甘肃等省份,其中内蒙古和新疆是我国羊肉产量最多的两个省份,我国近70%的绵羊和30%的山羊饲养在这两个省份,2003年该地区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3%。

第二,新兴的农饲区。新兴的农饲区主要可以分成中原及西南两个大的不同区域,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是我国近年来肉羊业发展的最快的区域,2003年该地区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8.2%。西南地区肉羊生产主要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其中四川是整个西南地区羊肉产量最多的省份,2003年西南地区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

③禽肉生产区布局及概况

我国的肉禽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10年的迅速发展,到90年代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到2003年我国禽肉产量总产量达到1208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仅次于美国。我国的禽肉生产区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中原地区、沿海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2)我国分省区肉类消费现状

影响肉类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商品价格以及消费偏好等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和人群差异,因此不同肉品消费量在不同的省份呈现不同的特点。

①猪肉消费的省际差别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猪肉都是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之一,但是由于各地饮食以及收入的区别,对猪肉消费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别。

第一,收入差别引起的消费差别。当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时,人们的食物消费中,肉类所占比例也会相应的提高,这已经是大家所公认的规律,同时考虑到我国肉类消费猪肉占主体的情况,因此收入高的地区一般对猪肉消费的需求也相应较高。

第二,饮食消费习惯的差别。由于我国新疆、内蒙古、宁夏和青海是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区,其消费习惯决定了该地区居民肉类消费以牛羊肉为主。

第三,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上来看,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猪肉消费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如同年份的北京、上海、广东等高收入省份猪肉人均消费量位于全国前列,而同时大部分省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收入的增长,其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呈增长趋势。另外消费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一些省份猪肉消费,例如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以猪肉消费为主,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猪肉人均消费量一直都高于20公斤,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则由于宗教以及饮食习惯,人均猪肉消费量只占很少数量,如新疆、青海、西藏猪肉消费量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陈永福2004a)。

②牛肉消费的省际差别

我国牛肉的人均消费需求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91~2001年近10年时间,我国城镇地区人均牛肉年消费量冲2.41千克增加到2.91千克,农村则从0.39千克增加到0.46千克(陈永福2004b)。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比较,总体来说,我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很显然,这种变化趋势跟居民对营养要求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紧密相连,因此消费牛肉呈逐渐增长趋势。以我国城镇地区为例,人均牛肉消费量较高的有西藏、北京、内蒙古、青海、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天津、广西和宁夏等省、市、自治区,而人均牛肉消费量增加量相对较高的有西藏、北京、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天津、新疆、青海、福建和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其中西藏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位于全国第一位,2001年达到17.10千克,山西最低,2001年人均牛肉消费量只有0.96千克,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将近18倍。我国牛肉消费总量从2000年开始一直位于世界第4位,但是总体人均消费量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

③羊肉消费的省际差别

近10年来我国羊肉消费呈增长态势,全国平均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91年的0.52千克增加到2001年的0.81,增长了56%。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各省之间羊肉消费的差别,以新疆人均消费量最多,从1991~2001年一直是我国人均消费量最多的省份,而江西、贵州则一直是羊肉人均消费量最少的两个省份。尽管各省消费量多少有较大差别,但是各省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又以北京、新疆、青海和内蒙古几个省份的增幅最大,分别增长了127%、30.5%、40.8%、36%。

④禽肉消费的省际差别

我国禽肉消费和其他肉类一样都呈增长态势,全国禽肉人均消费量从1990年的2.065千克增加到2002年的5.304千克,增长了1.57倍。而2002年禽肉人均消费量超过5千克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四川,其中上海和广东的消费量最高,2002年的数据分别为16.295千克和14.853千克。而其中增加量较大的是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和海南。

三、各省份不同肉类产品流通平衡分析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各省份之间各种肉品生产与消费的区别和特征,根据不同省份各种肉品生产和消费的情况,我们可以推算出各省份的供需平衡状况,并以此判断不同肉品在各省份之间的流通状况。

(一)对肉类产品在各省流通的说明

我们知道肉类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时效滞后性,也就是说,肉类产品要最后到达消费者的餐桌通常要经过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说来比较复杂,因此我们需要界定这里所说的流通是指肉类产品在不同省份之间的转移。另外我国肉类产品生产的特性决定了我国90%以上的产品是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提供,因此我们认为由于受到生产规模的限制,每个畜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并不能引导价格或出现垄断,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某个生产者退出市场或进入市场并不会给某个地区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全国各省区肉产品市场近乎完全竞争市场,各地各种肉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形成,不存在政府定价或少数供应商垄断定价的情况。

(二)对各省份肉产品平衡的推算方法

通过对各省份已有的生产数据以及人均消费数据和人口数据,我们就能够推断各省之间的肉产品平衡状况。我们已经已知各省区某些年份的人均消费量,乘以人口数就得到该年份某种肉品的需求量,通过与当年生产量的比较,便得到该地区肉产品是否平衡以及如何流向的结果。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1997年以前中国的畜产品产量存在着严重的水分,各种肉类产品的产量普遍被高估,如钟甫宁(1997)指出目前肉类生产统计数据累计水分在一半左右甚至更高;而卢锋(1998)认为,长年累计后,1995年肉类产品产量统计有40%以上的水分;而国家统计局也在1998年对上报的产量数据和往年数据进行了适当修正,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将1997年公布的1996年肉类产量下调了22.3%。

而对我国各种肉类产品产量做出较为系统调整的是蒋乃华(2002),其具体的方法是将1997年与1998年两年公布的1996年肉类产量之差作为该年虚报的数量,并假设从1985年起,每年虚报数量建立在上年虚报的基础上,各年的年鉴数量与真实数量的比率以指数速度上涨,这样可以得到公式:

第n年的年鉴数量/第n年的真实数量,

先利用1996年的数据求出虚报指数r,然后分别求出各年的虚报率,最后得到每年的真实产量。由于这个方法的科学性,这里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的各省区的肉产品产量采用的就是调整后的产量(详见蒋乃华 《中国畜产品供给需求与贸易行为研究》2002)。

(三)各省份不同肉类产品平衡分析

1.猪肉供需平衡分析

(1)区域消费总量计算方法

我们设各省人均家庭消费量为Ciy,人口总数为Piy,非家庭消费系数为Xy,则各省区的总消费为:

Qiy=Ciy×Piy/(1-Xy)

其中i代表不同的省份(i=1,2,…,31),Y代表不同年份。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们一般将肉类消费量分成广义的消费量和狭义的消费量,而往往统计文献中统计的数据都是狭义的消费量,也就是说只计算了居民购买产品用于家庭消费的消费量,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机会迅速增长,因此还要考虑到非家庭消费的因素,而我们所采取的数据只包含家庭消费数据,因此要除以家庭消费比率;更为严格地来说,不同的肉品,在不同的省份的非家庭消费比率不完全相同,但如果这样考虑就过余复杂,因此我们假设各种肉品在不同省区在特定的年份的非家庭消费比率相同,其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在第二章给出,此处仍采用此数据,因此X代表非家庭消费比率。

(2)猪肉区域流入、流出及变化分析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猪肉的调入与调出省区经过近10年的不断发展,渐渐趋于集中,猪肉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10年来猪肉调入和调出情况及分析如下:

①流通总量不断增大

从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92~1999年这10年间全国猪肉产品不论是调入总量还是调出总量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992年全国猪肉总调出量为299.841万吨,总调入量为101.581万吨,到1999年全国猪肉总调出量为605.132万吨。总调入量为432.266万吨。调出量增长了近1倍,而调入量增长了近3倍,这说明从1992~1999年10年间我国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都在快速发展,而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增长,对于猪肉产品需求的增长更为明显。

②猪肉产品长期需要调入的省区

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是最为突出的猪肉产品需要长期调入的地区,这些大城市本身是较大的消费区,其消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加上经济角色决定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生猪生产,因此长期以来都要依靠从外地调入,而且趋势还越来越明显。北京的猪肉调入量从1992年的8.49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44.65万吨,增长近5倍,天津从9.48万吨增长到18.04万吨,增长近2倍,上海从11.4万吨增长到28.19,增长近3倍。其调入量占总调入量的比重由1992年的8.3%增加到1999年的10.3%。

第二类: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青海和宁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以消费牛羊肉为主,同时消费少量的猪肉,因此生猪生产并不发达,短缺的猪肉就依靠从外省调入。其调入量占总调入量的比重由1992年的2.4%变为1999年的0.1%。

第三类:甘肃、山西和贵州等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或自然环境的限制,农业发展滞后,粮食并不丰富,猪肉生产消费从来不高,因此长期以来靠外调来满足本身消费需求。其调入量占总调入量的比重由1992年的6.5%变为1999年的2.6%。

第四类: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粮食特别是玉米相对短缺,加上消费高,虽然也发展养猪,但和大城市一样,越来越依靠外调猪肉,成为南方产区的销售市场,如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猪肉调入省份,以1999年为例,广东省猪肉调入量占当年全国总调入量的24.6%,浙江占总调入量的17.1%。

③猪肉产品长期调出的省区

猪肉产品长期调出的省区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

第一类:四川和湖南是老商品供应区,一直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猪肉加工食品是全国畅销产品,以1999年为例,其调出猪肉占总调出量的10.2%和15.7%。

第二类:河南、河北和山东,以华北平原丰富的饲料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猪肉加工业,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猪肉生产基地,以1999年为例,其调出猪肉占总调出量的19.6%、15.8%和13.3%。

第三类:广西、江西,这两个地区是新形成猪肉商品供应区,依托周边广东、福建及东南亚等大的消费市场逐渐发展起来,1999年其调出猪肉占总调出量的6.4%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