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护精华原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精华,也有落后、保守、愚昧的封建糟粕。对诸如娃娃亲、冥婚、迷信等糟粕,应当坚决予以批判,予以革除。对各种优良民俗,我们应当继承并进一步弘扬。旅游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民俗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者通过参观、考察、领略中国的民俗风情景观,了解中国的民俗风貌,知晓中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者不远千里来到旅游目的地是为了观赏、考察当地的民俗精华,而不是来看低级趣味的。旅游地所供给的民俗景观也应当是当地的优良民俗。所以,就开发而言,开发的对象为广泛存在于社会并起积极作用的优良民俗;就保护而言,其目标也应如此,绝不能精华、糟粕混杂,更不能把糟粕当精华加以保护。保护民俗精华的基础是正确区分精华和糟粕。区分原则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地位的提高。
三、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针对民俗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当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和相应对策,加强对民俗变异的引导调控,尽可能减少民俗旅游的负面效应,使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宣传民俗文化价值,提高人们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变异、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开发者行为不当造成的,有些是外来文化冲击所致,但更多的是因对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不了解造成的。这就促使我们向旅游地的居民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民俗旅游资源的珍贵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宣传除极少数野蛮、愚昧的民俗外,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只有个性不同,风格相异,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分;宣传世界是由民族组成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旅游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宣传,民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各地或各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就是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借鉴和学习为本民族或本地区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但借鉴、学习决不是精华、糟粕一并照收,以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是,在保持自己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的民俗文化。要通过宣传,让人们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创造,唯独以往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民俗不能再创造,它们一旦被破坏和污染,就难以复原。所以,务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护民俗文化,变要群众保护为群众自觉参与保护。
(二)完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是旅游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国家、地区为发展旅游业而做的战略部署,是调节区域范围内各方面的资源,促进有秩序开发的构想。旅游规划涉及面很广,包括景观、风景区规划,饭店、餐馆、商场、娱乐场所等旅游设施规划,交通、通讯、邮电、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的规划等等。
旅游规划有综合性规划、专题性规划两种。对绝大多数地区而言,以编制综合性规划为主。就民俗旅游专区而言,则要编制民俗旅游规划。旅游规划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从总体上讲,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丰富而具体,有潜在的,也有现实的,有自然风光,也有古迹名胜,还有民俗风情,而民俗风情又多种多样,从物质生产到社会生活、精神意识无所不有。如何合理地配置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本地旅游业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旅游资源就全面开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必须按市场需求状况、本地的区位条件,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并依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另一个中心任务为保护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资源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定在规划保护区内或受保护的方面,严禁破坏、污染。完善的旅游规划是确保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第一步,但保护目标的实现还靠规划不折不扣的执行。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改变。
民俗风情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已众所周知,开发所致负面效应又客观存在,解决开发与保护这一矛盾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所谓合理开发,即指在旅游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正确把握本地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环境,按旅游规划所定近期、中远期目标,实施有节律的开发。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不过剩,而且独具特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难以替代性。
(三)建设一批原始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
建设原始型(天然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既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又是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好办法。我们知道,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民俗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延长传统民俗的传承时间,为全人类保护文明的“活化石”,为旅游者留住能让他们感怀历史、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考察、观察对象。原始型民俗村,即将散处全国各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辟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区,制定专门保护规划,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少数民族的聚居村落。民俗博物馆,适用面更广,无论是地域民俗还是专题性、行业性民俗的保护都能采用。它可以运用录像、录音、摄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把传统民俗如实地记录下来,保存下去,当然也能以此向旅游者宣传、展示传统民俗。
(四)举办民俗活动,加深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
传统民俗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大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对传统民俗的影响、涵化也越来越大,现代青年多热衷于唱流行歌曲、唱卡拉OK、跳交谊舞、穿夹克衫、穿时装、喝啤酒、看电影、过圣诞节等等时尚,而对“六礼”、重阳节、民歌、明清服饰等传统民俗仅知皮毛,不晓内涵,更谈不上重视。所以,应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表演、民俗知识竞赛等,组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传统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自觉性。此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旅游政策,建立与健全保护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都是我们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应积极采取的防范措施。总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与模式,注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保护与保护中的开发,促使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思考题】
1.简述民俗风情旅游变异与被破坏的程度。
2.如何应用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
【案例分析】
荷花苑的评价
1995年宁夏有关部门制定了宁夏南部“荷花苑”景区规划,并且希望能够将此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区。此地自然旅游资源还不错,但是当时几乎尚处于未开发状态,交通、旅游接待设施、生活供应等条件很差,所以这些方面的因子得分很低,评价总分仅有50多分。故参加此规划评审会的专家提出了建议。
试问:与会专家提出了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