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01

第1章 绪论

1.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再如古村落,是在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民居、宗祠、牌匾、绘画、雕刻、民俗风情等。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湾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等。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例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民居“蒙古包”,苗族的“吊脚楼”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

(3)垄断性

其他资源经过开发,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可以输往其他地方以供利用。但旅游资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这样便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地域垄断性。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再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等无一不具有垄断性的特点。

(4)开发永续性

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相反,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长期反复利用。旅游者通常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一些旅游商品除外),所带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因此,旅游资源可重复利用。开发过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的开发中,或更深层次的开发中,仍可作为资源来对待。

(5)可观赏性

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虽然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观赏性构成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观赏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品质,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观赏性较强,成为世界着名的旅游资源。

2.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中国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多样性

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历史悠久,因此资源种类的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如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2)丰厚性

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位居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如以奇峰怪石而着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的,如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花岗岩丘陵普陀山、鼓浪屿,更有花岗岩石块风动石等。

3)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着称。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历史最悠久,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为丰富。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美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无不以古称胜。

4)奇特性

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鸟吊山奇景,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凇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荆州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3.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区

1)中国旅游资源分类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如表1所示)。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

2)中国旅游资源分区

中国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就全国而论,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文地域综合体,是在旅游景观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的地域单元。旅游资源分区,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条件、区域特色、数量种类、景观质量、开发方向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地域进行的逐级划分和归并。旅游资源分区是制定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业合理布局的依据,对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资源分区。一些专家、学者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区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本书将中国旅游资源分为十大区:黄河中下游历史文化旅游区、东北林海雪原旅游区、江南山水名胜旅游区、湘鄂赣革命胜迹旅游区、川渝巴蜀文化风景旅游区、西南岩溶地貌民族风情旅游区、华南南国海滨现代风貌旅游区、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情旅游区、青藏雪域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西北大漠风光丝路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