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是iPod的发明者,但不是生产者,这个产品是许多公司、许多国家一起生产出来的。从公司角度看,涉及的公司包括亚洲的华硕、富士康、英华达等大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多数只负责组装。真正生产那451个零件的是谁呢?
美国加州大学的几位学者就此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世界经济的画卷。他们发现要想弄清这些零件的来龙去脉,划分到国家或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范畴。
30GB的iPod售价约299美元。最昂贵的部件是硬盘,它是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价格为73美元。其次就是显示模块,约20美元,视频及多媒体处理芯片8美元,控制芯片5美元。最后的组装是在中国完成的,价值不到4美元。
但是这种按公司来分析的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就拿东芝公司来说,虽然它是一家日本公司,但是它的主要生产线都在菲律宾和中国,所以也许应该把部分财富算到这些国家头上。而芯片厂商美国博通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其实是在中国台湾。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按产品的生产工序来计算,每经手一个厂商就会增加一部分价值,这样看增加出的那部分价值的分配去向就可以判断出到底财富是怎么分配的。
螺丝螺母这些零件基本上是没什么价值的增加的,因为生产它们的公司太多了,而且随处可以生产。那些越高精的零件如硬盘、芯片等,其价值增加越多。加州大学的分析认为东芝硬盘的73美元中原材料和工资的开支有53美元,所以东芝公司的利润是19美元。这19美元都到了日本手中。
按此方法,经过复杂的计算,最后得出了财富在全世界的分配情况,果然和大家的预期一致,绝大部分到了美国。299美元的iPod,美国拿到了163美元的利润,这其中有75美元是运输和销售渠道的利润,80美元是苹果公司的利润,还有8美元是本土芯片商的利润。日本获得了26美元的利润(大部分是硬盘获得的),韩国获得不到1美元利润。
未计入计算范围的劳务和原材料费用为110美元,这部分过于复杂,无法区分。最后负责组装的中国分得的利润不到1%,但是出口到美国却计算到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去了,每部ipod逆差150美元。
苹果的iPod是一个世界产品,说不清到底是哪些国家生产的。它的价值最大的部分就是设计和概念,苹果公司获得的价值是80美元,这超过其他整个供应链的总和。他们不是生产者,但他们是发明者,其实最终最重要的就是这点。
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
一是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二是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化趋势。
三是从贸易保护手段看,反倾销仍是对我国使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手段。部分WTO成员援引我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对我国发起的特保调查增多。此外,发达国家同时还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和手段,并且逐步扩大使用环境保护、劳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限制我国产品出口。
四是贸易摩擦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不断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也称为出口(进口)依存度,即一国出口(进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
1981年到2009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的外贸依存度稳定在14.20%上下,同一时期,伴随着中国外贸总额的飞跃,外贸依存度由14.6%上升到2009年的70%。外贸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情况。一般而言,一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国内市场大小、经济规模成反比。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外贸依存度越低,反之越高。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上述发达国家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反映了国内内需不足,这也是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后果之一。出口增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情况。由于出口依存度高,当国际市场出现需求疲软,必将迅速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增长的波动。
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很好的证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下半年我国出口下降,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大面积出口导向型的工厂倒闭或开工不足,相关工人大量失业,经济增长大幅度减缓。
五、贸易结构不合理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我国出口依存度显着降低。
六、极端不合理的粗放型贸易模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贸易增长模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为代表,呈现出典型的粗放特征,贸易增长模式也具有典型的粗放外延型特征。这种粗放型贸易模式有以下几个弊端。
1.出口增长以量取胜,低价竞销,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及环保方面的定价都比较低,同时由于存在劳动的大量供给,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这些低廉的要素,以“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和低价竞争模式。“低价竞争模式”使我国的商品在国外往往定位在低端市场。
2.出口企业数量众多,但出口产品单一,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出口效益低下
以汽车工业为例,目前国内汽车出口企业达到1175家,比世界其他国家汽车出口企业的总和还多。而我国年出口10辆汽车以下的企业高达669家,出口1辆的企业有204家,出口目的国(地区)则有180多个。另外汽车出口数量少。中国机电商会汽车分会近日公布了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年报。年报显示,2010年,我国共出口整车(含成套散件)及各类底盘56.67万台(辆),同比增长52.86%,出口金额69.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5%。但是这个数量和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辆大关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3.中国的外贸统计方式不当,夸大了中国的实际进出口能力和中国经济实力
中国企业从加工贸易出口中,只能获得一点点加工费。它仅占出口产品总价值的很小一部分,其余部分都是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价值。而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不一致:进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出口市场则主要在欧美。当成品输往欧美时,对方却将产品的全部价值统计为中国对其出口。这实质上夸大了我国的外贸实力,特别是实际的出口能力。账面上这种由统计方式不当掩盖下的出口规模的连年快速膨胀,不利于我国在有关对外贸易谈判中取得主动。前面提过的苹果公司的iPod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出口的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微小
加工组装业是一个特殊的、“孤岛型”的产业,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极为薄弱。由于“两头在外”,因而出口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瞻影响”和“回顾影响”都很微弱,对国民经济的实际带动作用比它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小得多。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能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我国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得不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没能优化和升级的国内制造业和基础工业也就很难成为出口的稳固基础,为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长此以往,出口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潜力令人担忧。
5.对外国品牌及其外销渠道的过度依赖
目前我们出口的大多是外国品牌的商品,缺乏中国民族工业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中国工业的发展长期不注重品牌效应,缺乏品牌意识和完善、成功的品牌战略。另一方面,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无论是中方独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营企业,都是按照外商要求进行加工,使用外国品牌的渠道开展外销。对于缺乏自有品牌的中方来讲,使用现成的外销渠道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国品牌,不失为迅速扩大出口的一条捷径。但是,这种实质上的权宜之计却带来了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加深了中国工业和出口对外国品牌及其外销渠道的依赖,助长了中方在开辟外销渠道、开发自有品牌方面的局限性;二是中国企业成了外商品牌的加工和推广基地。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通过技术和资本引进,压低国内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而形成的出口企业低价竞争模式,对外来技术引进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企业总体研发水平低下,也使得产品的主要价值部分大都通过专利、产权等形式让渡出去。此外,通过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企业如果坐守这种优势就会缺乏技术研究、培训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我国企业只能落入“一个低技术循环的陷阱”,在国际上,逐渐失去对外国品牌的竞争力。
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风险管理
一、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
这是战略目标的转变。我国现在是第一大贸易国,我国贸易总量上升到第一位,不仅是位次的上移,也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局势下,全球贸易格局、全球经济格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新的洗牌和调整。
我国虽然贸易总量迅速上升,但是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应该改变这种规模扩张、数量扩张和外延扩张的道路,改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低下的被动格局。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走过的路程,一些代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鉴于中国国情必须要付的成本,但是现在到了转型时期。对于已经获得的国际市场份额,决不能轻易放弃或退缩,这是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形成的世界贸易格局,是来之不易的成就,一旦由于我们的政策举措不当而失去,再想重新获得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力量下在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上,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完成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的转变历程。
二、实现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型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战略最重要的调整。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可以从“3个85%”看出来: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占55%以上,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5%以上;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商品中,贴牌生产的产品占85%以上;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85%。这种进出口格局凸显中国贸易结构问题,表现出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在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