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阿经贸论坛
48577100000005

第5章 合作发展的新舞台

随着中阿经贸论坛的召开,阿拉伯国家从中看到“向东看”的更大潜质。正如一位歌手讲的:

“向东看,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一种哲学性很强的加减思维,帮助我们人类能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创新突破,进入明天的新境界。

中国最初的字是刻在竹简上,出现了蔡伦造纸是一大进步,但局限性仍然很大。宋太祖时,要印一部《大藏经》,仅雕版就花二十多年的时间,雕成的13万多块版子,放满了几个大房间,而且改错很难,造成浪费很大。毕昇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后,改进和发明制版技术,重点有两大突破,一是字与字的分离,一是采用两个版,一个版印刷,一个版排字,利用“分”与“合”之术,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阿拉伯国家中,一些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天都要向圣城麦加方向跪拜。有时,难免会因为一时辨不清圣城方向而犯愁。有一个地毯商人就在地毯上加一个指南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着名的“加法思维”。还有一个更聪明的人,把两种不同的树嫁接成第三种树,演绎了“1+1=3”的思维范例。

有着古哲学底蕴的中阿人民,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加减思维”,深深理解“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只有减少对抗才能共享和平”的道理。

穿过千年的风雨之后,中阿在1949年后的六十多年里,走过三大段合作之路。

第一段路:建立关系先起步

1949~1978年,中国与阿拉伯都处在相互深入了解、不断发展外交关系的时期。新中国成立时,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尚未独立或刚刚独立不久,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对中国了解较少。直到1956年,埃及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随后,叙利亚、也门、伊拉克、摩洛哥、苏丹、阿尔及利亚等相继与中国建交。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就开始进行贸易交往,但贸易额不大,1966年仅为1.4亿美元,1978年上升到10亿美元左右。在这阶段,中阿有一段艰难的岁月,尤其是中国,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尽管如此,伟大的中国人民勒紧腰带渡过难关,伸出友谊之手援助阿拉伯国家。1955年,中国从埃及购买了1.3万吨棉花,帮助埃及抵抗西方经济制裁。第二年,中国向埃及赠送2000万瑞士法郎,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1958年,这是中国人生活最艰辛的时期,有的村民吃野菜喝稀粥,但仍然保持着“建设新中国、支援阿拉伯”的真挚热情。中国人帮助参建西亚北非地区的全长231.46公里的也门萨那-荷台达公路,这是西亚北非地区的第一条公路,是中也友好合作的一座丰碑,更是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历史见证。而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也没忘记中国人的友谊,用各种方式进行合作。这一时期,中阿合作关系虽然是一张比较简单的“名片”,双方贸易交易虽然是一个分量较轻的“买单”,但在背后深藏着一种开始增加信任与共患难的心灵,这就像大漠送一杯水一样,它远远超过了在河边送一桶水的价值。

第二段路:时有波折负重行

1979~1999年,整个世界的脚步在加快,第三世界出现了华丽转身的新景象。到1990年,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全部建交。9年后,又与沙特、巴林、阿联酋、叙利亚等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索马里等八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经济贸易协定。在1979~1999年,在原有的10亿美元增加到79.34亿美元。1999年,与中国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阿拉伯国家增长到14个,超过10亿美元的有沙特和阿联酋,双边投资初具规模。其中科威特政府与中国政府鉴定了三项贷款协议,向中国提供约1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此后,又向中国提供了一笔贷款。科威特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也成为中国利用阿拉伯国家资金最多的国家。此外,1984年,黎巴嫩、约旦和利比亚三国开始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在1984~1991年,阿拉伯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不超过10个,涉及服装、化肥等多种行业。1985年,中国、突尼斯、科威特三国共同投资创建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被称为“南南合作典范”,这也是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合作的第一个大型项目,起到了“劈石开山”的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阿拉伯国家对华投资曾也达到3660万美元的阶段性高峰。中国对阿投资也有不同时期的增长。截至1999年年底,投资项目85个,其中中方投资额为6065万美元,分别占我国整个对外投资2616个项目的3.25%和中方投资额3174亿美元的1.9%。此外,在1998年,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签订的承包劳务合同额达到110亿美元,承包6000个项目,主涉交通设施、农业水利、建筑、电力能源、医院学校等。

这一时期的合作,就像两辆并行的载重车,负重向前但多有曲折。所定的目标高了,所行的路面宽了,所走的速度快了,尽管时有一种颠簸,时有几次拐弯,但在停车的光明处,已露出了行程者胜利前行的微笑脸庞。

第三阶段:亲密携手创新景

2000年至今,国际形势复杂深刻,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关系微妙变化,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而旁观者的视野似有云雾笼罩。为体现中阿长期的友谊,中国在2001年成立了中阿友好协会,翌年设立中东问题特使。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中国与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成立了贸易混委会机制。中国又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或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时期的双边贸易额又在增长,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328.4亿美元。在与“海合会”贸易额达到679.62亿美元,占中阿全部贸易的62.79%,相对投资持续增加。2000年年底,中企对阿直接投资金额累计只有约1.03亿美元,2004年达到1.82亿美元,2008年中对阿直接投资额增至7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当年,中对阿投资仍然达到4.85亿美元,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仍有很大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中企在阿累计完成承包工程699.7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金额35.9亿美元,业务涉及住房、通讯、交通、石油、化工、渔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在合作的同时,中阿的援助活动仍在进行,仅在埃及,中兴通讯已建成一套覆盖埃及各主要城市的远程教学系统,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种教师、学生上万人次。同时,还在其他国家进行援建。而阿拉伯国家也伸出友谊之手,与中国主动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渠道、不同行业的合作。

这一段路程有灾难,但又有传奇;有失落,但又有希望。不管前面的路多难走,中阿伙伴一直亲密挽手向前走。

到了2010年,中阿合作出现了亮丽的曙光。

而共同创办的中阿经贸论坛,将像升起的朝阳,喷射出万道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