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痔简便自疗
48575900000005

第5章 患者须知(5)

孕妇为什么易患痔疮

怀孕时肠蠕动及肠张力减弱,运动量少,故易造成便秘。子宫及胎儿先露部的压迫使腹压增加,会阴肛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痔疮。孕妇在妊娠期内,由于胎儿的压力,也使得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受到压迫,静脉回流不畅。

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及回流,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部是直肠上静脉丛,最终汇至门静脉,而肛门静脉丛则在肛门齿状线附近,与直肠上静脉互相交通。由此可见,孕妇长期妊娠,对肛门直肠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使静脉回流不畅,肛门直肠部静脉曲张,导致痔疮的发生。同时,对平时已患有痔疮的孕妇,可加重症状。

预防的方法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的运动,吃含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每日食用l勺蜂蜜,补充足够的水分。若痔脱出,可手法还纳。

友情提示:

痔疮与性爱有关系吗

有人认为,痔疮的发生和不正常的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房事过度、性交不洁、忍精不泄等。性生活时人的全身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持续收缩,使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慢慢恢复正常。所以性生活过度会造成静脉曲张淤血,形成痔疮。同时,性交时肛门周围出现抽搐样的收缩,使大肠下部肠管也产生强烈的抽搐样蠕动,导致局部温度升高,继而出现炎症和肿大,妨碍痔静脉血液的正常循环。性交不洁也会间接促成痔疮,男子的精液和女子的阴道分泌物都可流向肛门,如果不注意清洁,就可能发生肛门湿疹,使局部红肿,妨碍局部血液循环,形成淤血而诱发痔疮。忍精不射是一种违反性生活功能的行为。在性交时忍住精液不射出,肛门周围的臀部肌肉受到的影响最大,产生痉挛性收缩,而这时肛门周围血液循环所承受的压力几倍于正常的性交,因此很容易引起痔疮或加重病情。

就女性而言,肛门直肠与阴道为相邻器官,仅一壁之隔,因此,无论阴道症状,还是肛门直肠的症状,都可引起另一方的不适。平时,我们常可看到孕妇可伴有严重的痔疮,排便不畅,许多人与阴道后壁薄弱,直肠前凸有关。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直肠与阴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生活是通过阴道来实现的。因而,正常的性生活应当不会导致痔疮的发生或加重,或者说,性生活不一定是痔疮发生的诱因。但是,过度、无节制的性生活,会使会阴部位的静脉充盈,造成局部长期充血。同时,使阴道壁长期受刺激,从而引起直肠黏膜下移而形成痔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婴幼儿患痔疮是怎么回事

婴幼儿及青年人极少患痔疮,但在临床中也常见到一些婴幼儿患有痔疮,对此类患儿,一般认为多与先天性肛门松弛或直肠黏膜先天性下移有关。患儿有痔疮时,常伴有其他症状,譬如,大便干结,呈羊粪球状,或大便次数多,且稀溏。而年长幼儿则多伴有蛲虫病类寄生虫病。

因此,可以较确切地说,婴幼儿直肠肛门部黏膜弹性好,不易下移,加之局部血液循环好,不易导致静脉曲张而成痔疮。而蛲虫病、大便次数多而稀溏或大便干结,使肛门直肠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管团曲张,或使较脆弱的黏膜受到较大的刺激而下移,从而造成痔疮。

对婴幼儿痔疮,应慎重对待。大多数经过调整喂养或合理饮食结构,可使痔疮自愈或减轻。如此仍不能恢复正常的患儿,可对症用药,解除病因,然后,使用中药外敷。对经过各种疗法仍不能好转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应采用姑息疗法,解除痛苦即可,以免术中对幼儿造成较大创伤,影响其发育及肛门的功能。

老年人患了痔疮应怎么办

老年人由于其各项功能都趋于低下,因此,多数都患有痔疮的毛病。但其患病的来源大致有两种:一是既往有痔疮史;二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发作。

对于老年痔疮患者,不论其病因、病程有多长,一般主张以痔疮的轻重程度来对待。病情较重者应手术治疗,而较轻者则应采用药物或注射疗法来进行治疗。

但在临床工作中,则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治疗。老年人普遍体弱,许多人还伴有一些心脑血管疾患,因此,对高龄者或伴有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痔疮患者,要采用保守姑息疗法,以免手术、麻醉等刺激,诱发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对体质较好、无心脑血管等严重疾患的痔疮患者,应及早手术或药物注射,做彻底的治疗,以免贻误或加重痔疮,对日后的生存质量及治疗造成不好的后果。

一般说来,在进入老龄前或在未发生心、脑血管疾患前,或心脑血管疾患未加重前,对痔疮无论其轻重程度如何,做彻底的治疗,为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痔疮能否传染

传染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引起,并通过空气、食物及其他各种接触而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对象。它的致病原因是病毒或细菌,痔疮的发生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而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直肠肛门部位黏膜及肌层的静脉回流障碍、淤积、曲张所致,与病毒及细菌感染无任何直接关系。有时痔疮黏膜有糜烂,甚至感染化脓成为肛门脓肿,但与痔疮本身的成因关系不大,它只是诱发痔疮的一个因素。此外,痔疮本身也不能产生病原体。因此,痔疮患者本身不会传染。如果痔疮患者患有肠道传染病,那么只有被传染肠道传染病的可能,久而久之诱发痔疮,不可能立即患上痔疮。

痔疮会不会发生癌变

痔疮从其发病机制来看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这是因为痔疮是直肠肛门部位管壁内静脉丛扩张、弯曲、隆起成团的一种静脉瘤,或称静脉血管团,是一种良性瘤。而癌性肿物是由于细胞分化不成熟,而过度增生形成的。在病理及其临床表现上有本质的区别。但临床上也常见一些痔疮患者合并直肠癌或结肠癌,这多是由患处本身恶变所致,与痔疮无关。即使有些时候,痔疮发生癌变,也多数是由于痔疮黏膜糜烂,长期感染,特别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反复发作,甚至肛门周围脓肿、肛瘘,久治不愈所致,应当属痔疮的并发症状,由此可见,痔疮本身并不能诱发癌变。患者不要谈到便血或扪到肛门口有小肉块,就大惊失色,谈癌色变,也不要满不在乎,自认为就是痔疮,无关紧要,因而危及性命。

中医是如何认识痔疮的

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痔的发病原因,不单纯是局部因素,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加之外感、内伤、六淫、七情等因素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节:饮食过多、过饱或食用肥腻炙煿之品,或大量饮酒及食用辣椒、姜、葱等刺激性食物,容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肛门,使肛门充血灼痛,引发痔疮。

(2)便秘:久忍大便,大肠积热,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原因。

(3)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

(4)久病:久泻、久痢、久咳,易使气血亏损,气虚下陷,而生痔疮。

(5)感受外邪:《金匮要略》中记载:“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可见感受寒邪、热邪均可发生痔疾。

(6)妇人妊娠、月经不调:妇人妊娠、月经不调,易致关格壅塞,经血流溢渗漏于肠间,而诱发痔疮。

(7)遗传因素:《薛氏医案》中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或母腹中受热也”的记载。表明痔疮与遗传有关。

(8)情志因素:中医很重视七情致病,因此有喜伤心、怒伤肝之说。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结积成块,易生便血。

(9)房事过度:《诸病源候论》中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所致”。古人又有“忍精不泄而致痔瘘”之说。

(10)脏腑虚弱:脏腑虚弱,加之外感风湿,内蕴热毒,而致气血下坠,结聚于肛门,易生痔疮。

肛肠疾患主要有哪些

在肛门处产生的疾病,其种类有20种以上。其中有三个主要疾患: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引起的“痔疮”;强行排出硬便而导致的“肛裂”;以及由于粪便中的细菌侵入肛门凹处而引起感染造成的“肛瘘”。这三种疾病占了肛肠疾病患者总数的80%。

痔疮、肛裂、肛瘘患者中,男女发病率都很高的是痔疮,占了总数的50%以上。男性中,仅次于痔疮占第二位的是肛瘘,其次是肛裂,占10%左右。而女性,次于痔疮的是肛裂,约占18%,其次是肛瘘,占5%左右,原因是男女生活方式的不同。

什么是肛裂

肛裂是由于强行排硬便而造成的肛门外伤。肛裂也被称为“裂痔”,顾名思义是指肛门的破裂。其原因主要是粪便干结,硬性通过肛管时,擦伤肛管皮肤,撕裂肛管造成的。肛门上皮与直肠黏膜不同,伸缩性小,大便干燥,排便时容易受刺激,被擦伤。受伤部位90%是在背侧(肛门时钟的6点位上)。

肛裂的发生与肛管局部解剖特点、感染因素、先天性肛门狭窄、便秘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约占肛肠病的15%,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的典型症状是疼痛与便血。肛裂的疼痛剧烈,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肛裂部位神经末梢的刺激,会发生刀割样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但随后由于肛门括约肌的收缩痉挛,可再次发生便后剧烈疼痛,可长达数小时。患者因害怕剧痛而抑制排便,结果造成便秘,粪便更加干硬,排便时可进一步加重肛裂,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本病好发在肛门前后正中部位,有时可并发肛瘘、肛旁脓肿及肛门狭窄。

肛裂通常分三期。①一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边缘整齐,基底鲜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②二期肛裂:肛管后侧见一梭形裂口,紫黯,边缘不规则有组织增生,弹性差,或有脓性分泌物。③三期肛裂:肛管后侧见一裂口,深达肌层,裂口边缘组织纤维化,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伴有肛乳头增大,下缘有哨兵痔,部分患者有瘘管形成。

早期的肛裂只需要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就能治愈。但因为是在排便通道口肛门处受伤,所以排便时容易使伤口扩大,伤口也就不容易愈合了。再加上持续便秘,大便干燥,致使最初很浅的伤口渐渐加深。伤口周围呈堤防状以致“溃疡化”,这被称做“肛门溃疡”。发展成肛门溃疡后,肛门变得越来越狭窄,导致“肛门狭窄”。肛门变得只有铅笔粗细般狭窄,造成排便困难。这时,只有通过手术来扩大肛门。另外,肛门溃疡致使排便困难,粪便中的细菌侵入伤口,引起感染,发生炎症,溃疡的直肠部分生有息肉(肛门息肉),溃疡的肛门部分生成“皮肤痔”或被称之为“前哨痔”的像小疙瘩似的突起物。像这种生成息肉和前哨痔的肛裂也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但肛裂产生的息肉与所谓的大肠息肉性质不同,不会发生癌变。食疗等自我治疗方法可使肛裂患者避免便秘,减轻疼痛,减少出血,有辅助治疗作用。

什么是肛瘘

肛瘘为肛周与肛管或直肠相通的慢性瘘管,又称肛门直肠瘘,多为肛腺感染化脓后所遗留的腔道。中医称为“痔瘘”、“瘘疮”。

肛瘘并不是突然间就流脓,在此之前,会出现肛门周围脓肿的阶段。直肠和肛门的分界线齿状线上生有被称之为“肛门隐窝”的小凹槽。肛门隐窝的数量因人而异,有6~11个,开口向上。正常情况下肛门隐窝上不会积有粪便,但在痢疾或腹泻时就容易滞留粪便。粪便中混杂有大肠杆菌等细菌,在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就会引起与肛门隐窝相连的肛门腺感染,诱发炎症。炎症蔓延后会导致直肠和肛门周围化脓,这就是所谓的“肛门周围脓肿”。一旦产生肛门周围脓肿,肛门周围就会肿起,像生了疖子一样感到一阵阵的疼痛。同时会伴随38~39℃的高热。有无发热是区别痔核急性期(血栓性外痔核和嵌顿痔核)和肛门周围脓肿的依据。由于肛门剧痛和高热,患者一般都会马上去看医生。医师将会采取将化脓肿大的皮肤切开,让脓流出等措施。也有些患者在去医院之前就自然流脓。总之让脓流出才能消肿并减轻疼痛。再服用些消炎药,30%的患者能够完全治愈。但也有些在治疗的过程中,在肛门隐窝到流脓口之间产生瘘管的情况,这就是肛瘘。

典型的肛瘘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但也有只有内口或外口者,其内口多在肛门齿状线的肛隐窝处,外口大多在肛周脓肿破溃处或切开处,内、外口相通。其特征为肠液不断经内口进入瘘管,所含的细菌在此繁殖,形成脓肿。然后脓液可经常从外口流出,从而出现外口反复流出脓、血、粪汁样液的现象。有时外口会暂时闭合,局部脓液积聚而导致局部红肿、胀痛及触痛,暂时封闭的外口可再次破溃,或在附近穿破而形成新的外口,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本病为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约为5∶1。有资料报道,肛瘘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病的8%~25%,占外科疾病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