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痔简便自疗
48575900000001

第1章 患者须知(1)

肛门是如何构成的

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直肠生发于内胚层,肛管生发于外胚层,齿状线为其交界处。

直肠上端在第3骶椎水平面,为乙状结肠的延续部分,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与肛管相连接,全长约12厘米。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的关系很密切,也具有与骶椎相同的曲度。直肠腔上端大小与乙状结肠相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肠管上1/3前面与两侧为腹膜所盖,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直肠下1/3完全在腹膜以外。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环肌在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直肠黏膜较厚,有三个半月形的皱襞,内有环肌纤维,称为直肠瓣。

肛管长约3厘米,其下界为肛门缘,通于体外;上界为齿状线,与直肠相连接。外科通常将肛管的上界扩展至齿状线以上1.5厘米,即肛管直肠环平面,所以又有解剖肛管与外科肛管之分。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肛管的表层,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鳞状上皮。在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有6~10个纵行皱襞,称为直肠柱或肛柱。两个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称为肛瓣(肛门瓣),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的肠壁黏膜形成向上开口的袋状间隙,为肛隐窝,称肛窦,肛隐窝底部有肛腺导管开口。肛门瓣下方有2~6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为肛乳头。由于这些解剖结构,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齿状的交界线即齿状线,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齿状线为胚胎时内外胚层的交接处,因此其上下结构有显着不同。齿状线以上为直肠,表面覆以黏膜,为柱状上皮:齿状线以下为肛管,表面覆以皮肤,为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动脉供应,齿状线以上为直肠上动脉;齿状线以下为肛门动脉。静脉回流,齿状线以上通过直肠上静脉丛入门静脉系统;齿状线以下通过直肠下静脉丛入下腔静脉系统。淋巴回流,齿状线以上流入腰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流入腹股沟淋巴结。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上为自主神经支配,痛觉不敏感;齿状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痛觉敏感。由于齿状线上下解剖结构不同,所表现出的病症也有明显的差异,了解这些解剖特点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在直肠之下,其外口为肛门。肛管被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所包绕,是连接直肠和肛门的肌性通道。平时管腔紧闭成前后纵裂,粪便通过时,被扩张成管状,管径可达3~4厘米。因肛管向下向后与直肠成90°至100°的角度(称直肠角或肛直角),故肛管后壁比前壁稍长。肛管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肛管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之分。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长2.5厘米。外科学肛管指肛缘到肛管直肠环平面的部分,成人平均长4厘米,Shafik则将外科肛管的上缘至齿状线的肠端称为直肠颈,将解剖肛管称为固有肛管,此分界法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外科学肛管有4个界限:①肛门缘,平常也叫肛门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②括约肌间沟,即肛白线,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约1厘米,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示指(食指)伸入肛管,可摸到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有一个凹陷的沟,即括约肌间沟。③齿状线,在肛白线上方皮肤黏膜交界处,距肛缘约2.5厘米有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状线。齿状线和肛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梳。④肛管直肠线,在齿线上方约1.5厘米。肛门指诊时所触及坚硬的肌肉环,上缘即是肛直线的位置。

肛管对肛门功能有重要作用,并容易发生一些疾病,因此肛管在肛肠病学上十分重要。

什么叫肛瓣和肛窦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粪便硬块的损伤而撕裂。

直肠柱与肛瓣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又称肛隐窝,有6~12个。此窦开口向上,窦底有肛门腺的开口,深度一般0.3~0.5厘米,窦内储存有黏液,有润滑排便作用。由于该处常存有粪屑杂质,容易发生感染,引起隐窝炎,隐窝炎是继发肛周疾患的祸根。据统计,45%的人此窦较深大,17%的人小而浅,7%的人无此窦。肛隐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闭锁和消失。

什么叫肛乳头

肛门瓣下方的三角形黄白色乳头突起叫肛乳头,呈圆锥体或三角形,是胚胎的残余,3~8个,平常很小,如有肛窦炎、肛瘘、肛裂、痔(俗称痔疮)、便秘和肛门瘙痒症时,可引起乳头增生性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乳头炎或乳头肥大,有的可呈乳头瘤状。

什么叫肛腺

肛腺是连接肛隐窝内下方的腺体,与肛隐窝相通。连接肛隐窝与肛腺的管状部分叫肛腺导管。不是每个肛隐窝都通往肛腺,一般半数有肛腺,半数没有。肛腺的形态、数目和结构分布个体差异很大,成人4~10个,新生儿多达50个。肛腺导管和肛腺的走行弯曲多变,多数肛腺集中在肛管后部,两侧较少,前部缺如,因而临床所见肛瘘内口多位于肛管后部。5岁以下儿童多呈不规则分布。肛腺主要位于齿状线附近的黏膜下层,部分超过齿状线。约有65%的肛腺开口与肛腺导管在一条垂直线上,35%的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它们向外向下可伸延入内括约肌和联合纵肌层。肛腺的功能是分泌多糖类黏液,润滑粪便,保护肛管。

什么是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壁横肌纤维延续到肛管部增厚变宽而成,属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内括约肌上起肛门直肠环平面,下至括约肌间沟,包绕肛管上1/3,高(1.72±0.01)厘米,厚(0.48±0.004)厘米,下缘在肛缘上(0.9±0.01)厘米,其下部1.5厘米被外括约肌所环绕。肌束呈椭圆形,乳白色,如覆瓦状连续重叠排列。上部纤维斜向内下,中部呈水平,下部稍斜向上。在最肥厚的下端形成一条环形游离缘,指诊括约肌间沟可触及此缘。

内括约肌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排便。当直肠内粪便达到一定量时,通过直肠内的压力感受器和齿状线区的排便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内括约肌舒张排出粪便。排便中止时,内括约肌收缩,可使肛管排空。排便结束后,内括约肌维持在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张力。

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保持平滑肌特性,受到刺激容易痉挛,所以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什么是肛门外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起自尾骨尖背侧及肛门尾骨韧带,向前向下,在肛门后方分为二部,围绕肛管两侧到肛门前方,又合二为一向前止于会阴。外括约肌是随意肌被联合纵肌纤维穿插分割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一般尚可辨认,其浅部和深部没有明显分界线,不易分清,但前者为椭圆形,后者为圆形,二者从外形上尚有区别。

(1)皮下部:在肛缘皮下,为椭圆形环状肌束,围绕肛管下部,不附于尾骨,位于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其上缘与内括约肌下缘相接,二肌之间有括约肌间沟。平均高度为(0.64±0.02)厘米,平均厚度为(0.95±0.08)厘米,如手术时将其切断,无排便失禁的危险。

(2)浅部:在皮下部与深层之间,有直肠纵肌纤维使二部分离。肌束为椭圆形,起于尾骨,分为两束,在肛门内括约肌之外环绕肛管,在肛管前方又合二为一,止于会阴体。

(3)深部:在浅部外上侧,与浅部无明显界限,也是环形肌束,不附于尾骨。

外括约肌由第2、3、4骶神经的肛门神经和会阴神经支配,并有由第5骶神经及尾丛来的神经支配,对控制排便起重要作用。

肛提肌有什么作用

肛提肌左右各一,两侧在肛管处连合成一个漏斗状的盆底,将骨盆口大部分封闭。肛提肌宽扁而薄,起于骨盆的前壁和侧壁,肌纤维向下内行,在对侧接近中线时成腱性纤维与对侧交叉,交叉线称肛尾缝。肛提肌在人体是变异较大的肌肉,一般认为由髂尾肌和耻尾肌两部分组成,耻尾肌又分为提肌板和肛门悬带二部分。

(1)髂尾肌:起自坐骨棘和盆筋膜腱弓(白线)的后部,其前部肌束在肛尾缝处与对侧相续,后部肌束附着于骶骨下端,正中肌束附着于肛门和尾骨之间。

(2)耻尾肌:是肛提肌的重要部分。起于耻骨背面,盆筋膜腱弓前部,两侧肌束在肛尾缝交叉成一致密的腱膜,对盆腔脏器有坚强的支持作用,少数纤维不交叉直接附着于尾骨尖。耻尾肌纤维在靠近肛管直肠结合处时,沿肛管向下延伸,形成肛管的纵肌。耻尾肌又分为提肌板和肛门悬带两部。①提肌板:分内外两部,其内侧称为提肌脚,脚的内缘呈“U”形,圈成提肌裂隙,并与隙内的直肠颈借裂隙韧带相连,提肌脚的后方有肛尾缝。肛尾缝在排便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因该缝如同“宽聚带”一样,提肌脚收缩时,它变窄拉长,提肌裂隙扩大,拉紧裂隙韧带,间接地开大了直肠颈内口,使直肠内粪便进入直肠颈。②肛门悬带:提肌板在提肌裂隙的周缘急转而下形成垂直方向的“肌袖”,称为“肛门悬带”。它绕直肠颈和固有的肛管,下端穿外括约肌皮下部,附着于肛周皮肤。提肌板收缩时,悬带相应地向外上方退缩、上提并扩大直肠颈和固有肛管;外括约肌皮下部被拉至内括约肌下端的外侧,肛门张开,以利排便。

肛提肌是随意肌,由第3、4骶神经支配。肛提肌是盆膈的主要部分,功能比较复杂,其功能主要由耻尾肌来体现,它的功能主要使肛管颈部扩张,并有固定肛管的作用。肛门悬带固定直肠颈于垂直位,而裂隙韧带从水平方向给予支持。当用力排便时,提肌板收缩,裂隙韧带紧张,密闭了提肌裂隙,防止腹内压的作用。但在慢性腹内压增加并超过了上述结构的负荷极限时,将会导致肛尾缝过度伸展,提肌裂隙扩大,提肌板下塌,裂隙韧带松弛以及肛门悬带断裂,肛管因失去了支持而发生脱垂。

什么是直肠尾骨肌和肛门皱皮肌

直肠尾骨肌是两条不随意肌,起于尾骨前韧带,向前附于直肠壁,与直肠下部纵肌联合。排便时有固定直肠下端作用。

肛门皱皮肌是直肠纵肌延伸到内外括约肌之间,失去了肌肉特性而成为的纤维弹性组织。有些直肠纵肌纤维穿过肛门外括约肌至肛门皮肤下的浅筋膜,部分在肛门周围形成肛门皱皮肌。肛门皱皮肌是不随意肌,有皱缩肛门皮肤的作用。

什么是肛管直肠环

肛管直肠环是由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直肠纵肌的一部分联合构成的一组肌束,其中主要的肌肉是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深部。肛直环直径2~3厘米。指诊时,在直肠后方及两侧,此环形如绳索,后部比前部发达,前方比后方稍低。此环有括约肛门、维持肛门功能的作用。在肛门后方外括约肌借肌纤维附于尾骨,如在后正中将其切断,断端不能缩回,两端不能分离,因而不致造成肛门失禁。在其他部位完全切断肛直环,必将引起排便失禁。

肛管直肠的动脉供应如何

肛门直肠部血管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和肛门动脉四支。

(1)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在第3骶骨水平分为左右两支,沿直肠两侧下降,约在直肠中部,每1支动脉支再分数支穿直肠肌层至黏膜下层,在肛柱内下行至齿线附近,沿途分许多小支,主要供应直肠和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其毛细血管丛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上动脉分布于直肠上部各层和全部肠黏膜,在肛管上方的右前,右后和左侧三处有主要分支,即截石位3、7、11点常可触及搏动的动脉,是痔的好发部位,也是痔术后大出血的部位。

(2)直肠下动脉(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分支,比直肠上动脉细小,左右各1支,由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下段的前壁,主要供应直肠前壁和直肠下部各层,其终末与痔上、下动脉均有吻合。

(3)骶中动脉:是单一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叉上约1厘米的动脉后壁发出,沿第4、第5腰椎和骶尾骨前面下行,行于腹主动脉、左髂总静脉、骶前神经、痔上血管和直肠后面,某些终末分支可沿肛提肌的尾缝下降至肛管和直肠。

(4)肛门动脉(痔下动脉):自髂内动脉的分支阴部内动脉发出,经坐骨直肠窝时分为数支,主要分布在肛提肌,内、外括约肌和肛管,也分布至下部直肠。

肛管直肠的静脉回流如何

肛管直肠静脉来自两个静脉丛,痔上丛和痔下丛,且分别汇入门静脉和下腔静脉。

(1)痔上丛(痔内丛、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上黏膜下层内,静脉丛在直肠柱内呈囊状膨大,并以横支相连,在右前、右后、左侧三个区域较显着,是原发内痔的部位。另外还有3、4小支,也是继发内痔的地方。静脉丛汇合成5~6支集合静脉垂直向上,约行8厘米的距离穿出直肠壁形成痔上静脉,经系膜下静脉入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