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志愿者之歌
48575100000028

第28章 知行统一·奥运志愿服务的价值探寻与传承(1)

2008年3月24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如火如荼的筹办阶段,为提升奥运工作水平、有意识地利用奥运契机为今后的共青团工作提供指导理念,北京交通大学校团委在北京市团市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北京交通大学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课题研究组。此后,奋战在志愿服务工作一线的团干们以我校志愿服务者亲历的真实感受、以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收获的真切感悟为依托,围绕“奥运志愿服务的价值探寻和传承”这一主题,全方位、多视角地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以期有助于志愿服务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以求更有利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志愿服务这一形式的更高企盼。

因为奥运,志愿服务拥有了让生命迸发、让青春恣放的舞台。我们深信,志愿服务的旗帜,将从此扬遍神州大地每一处温情的角落;我们更坚信,志愿服务必将以其特殊的方式,在人类文明嬗变的历程中,演绎着自身不朽的价值。

一、志愿服务与志愿者的社会形象

(一)形象诠释

志愿者是奥运会的大使,他们用言语和行动展示着赛会精神,也为社会公众和海内外人士亲身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开通了渠道,搭建了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的缓缓熄灭,标志着无以伦比的一届体育盛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而本届奥运会的顺利举行要归功于很多人,奥运志愿者便是这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个团体。志愿者的微笑甚至比竞技金牌更出色地塑造了中国形象。

本届奥运会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史无前例的强大阵容和优质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展现了中国。志愿者用最出色的表现赢得到了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上用极高的赞誉感谢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感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是志愿者发自内心的笑容;新入选的国际奥委会成员,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代表献上鲜花;而那些准备挑剔中国的西方媒体人,虽然还会有意挑出这座城市的各种不完善之处,却也因这支出色队伍的微笑,不得不称道中国拥有未来的强大力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天,韩国最大报纸《朝鲜日报》提出“鸟巢一代”,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富有爱国心的中国年轻人热心志愿活动,擅长与外国人交流,爱国心强。这些年轻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他们比父辈更加国际化,许多人为了成为奥运志愿者,苦学英语和国际礼仪。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些年轻志愿者的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国外媒体,被视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群体。“鸟巢一代”这个简洁形象的词汇迅速席卷网络。

在这大批的奥运志愿者中,“80后”志愿者占了绝大多数。“80后”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成熟在中国加入WTO的21世纪初期。从纵向角度比较,他们是最能表现改革开放特征的一代。同时,也经常有人说“8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普遍存在心浮气躁、娇生惯养、忠诚度和责任感较低,颓废、自私、任性的特点。

在“80前”和媒体的眼中,他们是问题成堆的一代。

不可否认,“80后”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数代人之间明显的区别性。其一,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上,他们身上呈现出比较开放、透明的心态,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调独特个性、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尊重事实,注重规则;热心公益事业,具有更自觉的环保意识;表现出积极的休闲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直率的情感表露,不愿扭曲个性,厌恶形式主义等。其二,在社会行动和生活方式层面上,由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利益意识的强化,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社会心态的丰富化特征,使得他们在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尽可能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从由几乎没有自主性向自主程度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从样式单一状态向样式越来越多样的方向发展,从群体化取向向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取向的方向发展。“80后”身上表现出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即理性化和人本化。由于经济市场化和文化世俗化的强大影响力,置身于这种时代背景下的“80后”,其社会行动的理性化取向日益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参与行动方面,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表现出来。由于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张扬,其自我意识、效用观念和利益动机这些价值选择和行动取向,正逐渐地取得合法性并呈现进一步强化之势。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向小康阶段的全面迈进,“80后”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开始凸显,并成为支配其社会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在价值观上,“80后”表现出从重点追求个人生存层面的目标,逐渐向重点追求个人发展层面的目标迁移。在此基础上,价值观的人本化趋向在他们身上尤其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日益注重责任心塑造、诚信培养、同情心与爱心激发,以及树立重视健康的观念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等等。而奥运志愿服务正是一项可以充分实现他们社会价值的崇高事业,奥运志愿服务同时也成为了促进“80后”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奥运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80后”更加广泛和直接地参与社会生活、提升道德修养、磨练意志品质,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在本届奥运会上,“80后”的年轻人用最优质的服务和辛勤的劳动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人,他们用最真诚的微笑和最热情的服务传播着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着中国人的友好与好客。

1.“80后”奥运志愿者的特点

(1)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对于平时接触不到社会实际的“80后”,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奥运志愿服务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一个出色的中国志愿者。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增强了他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经过近两个月的实践,这群被贴了“叛逆、自我和冷漠”标签的“80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和学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客观地说,“80后”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认识,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一马当先。在奥运会服务期间,这群志愿者更是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李文和其他4名同学“承包”了北京车公庄的一个十字路口,每天志愿交通协勤1个小时,引导行人、自行车遵守交通规则。“当一名志愿者,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尊敬。”李文说:“大多数市民对志愿者都很友好,也能听从我们的劝阻。看到十字路口交通秩序在自己的努力下井然有序,大家心里很有成就感,吃点苦就不算什么了。”

“志愿服务让我们更有责任心。”李文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赶时间经常会不自觉地闯红灯,自从成为一名交通文明志愿者后,自己再也不闯红灯了。“现在看到家人、朋友违反交通规则,我还主动制止,长辈们都说我懂事多了。”

(3)极强的吃苦耐劳精神

志愿者在比赛场馆外冒着烈日酷暑引导车辆通行,在场馆内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疏通厕所,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为人们提供各种帮助。志愿者的工作十分辛苦,工作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很艰苦,在这种条件下,80后志愿者表现了极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法律专业三年级的志愿者谢冰,因身高合适而被选中扮福娃。当初觉得很好奇也很好玩的小谢,穿上福娃的行头后才知道做福娃的滋味并不那么浪漫:衣服是塑料做的,不透气,憋闷难受,还要背上十几斤重的电池和鼓风机。8月酷暑,小谢每天都要穿上这身行装表演近10次,每次至少20分钟。每回表演完,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像蒸过桑拿一样。一天下来,流的汗能装满一个矿泉水瓶。第一天收工后回到家,他发现已捂出了一身热痱子,裤子上也结了一圈的汗渍。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小王笑着描述自己在奥运会媒体村的工作时说:

“我觉得自己就像‘田螺姑娘’,趁客人不在房间的时候,悄悄把他们的屋子收拾干净,客人回来看到整洁的房间一定很开心!”有时候,辛勤工作却换来个别客人的指责和投诉,这时志愿者都学着承受委屈,默默坚持工作。但是“在这里工作还是很开心的,大部分记者非常尊重我们的劳动,对我们很友好,也很赞赏我们的服务。”小王笑着说。

(4)高尚的奉献精神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来自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成果,也来自于志愿者默默的奉献。在奥运志愿服务中,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完成奥运服务任务,志愿者放弃了休息时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交通志愿者每天都坚持站立值班几个小时;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奥运吉祥物的可爱,扮演福娃和福牛的志愿者要钻在密不透风的塑胶模型里摆出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动作,经常累得大汗淋漓,而甘之如饴……“为奥运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做什么我都愿意。”这是志愿者对奥运、对祖国许下的庄严承诺。

正是源于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才能支持着他们在炎炎酷暑下,圆满地完成任务。正是由于有了10万名赛事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近百万名社会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让这两场盛事的顺利运转成为可能。

(5)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它更注重组织的合理性和高效率,始终将个人的“需要”和“被需要”紧密结合,将集体主义的组织纪律性内化为互助互动的协同性;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在于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们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更注重团队理念、战略目标和科学方案。

以“80后”为中坚力量组成的奥运志愿者团队拥有协作、互助、奉献、实干的团队精神和“一切为了祖国”的共同誓言,是一个具有浓郁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体,是一个团结民主、格调高尚、积极向上的组织。通过奥运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志愿者们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志愿者学会了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培养帮助残障观众、残奥会运动员或者其他弱势群体的技能和树立帮扶意识,使志愿者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延及关心整个社会,学习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延及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6)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敬业精神辐射、影响、推动着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灵魂和引导力量之一。对于尚未踏上工作岗位的“80后”志愿者来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是一场特殊的岗前培训。

“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无论是骄阳酷暑还是瓢泼大雨,停车场永远是我们的舞台!”一位交通志愿者的心声打动了很多人。志愿者们经常在开幕式的彩排现场一站几个小时,却没有机会转身看一眼这无以伦比的世纪盛况;经常守候在赛场的一隅,或终日与枯燥的文字、数字、文件和卡片为伴;经常需要顶着烈日,站在街头的服务站点耐心解答路人的各种问题,晒黑了脸庞,却没能跨进过赛场一步。

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的奥运志愿服务中,出色站好了志愿服务的每一岗。

在每一个服务场馆、每一个观众看台、每一个岗亭、每一个工作场所,到处都绽放着志愿者的微笑——需要帮助时,有他们真诚的微笑;面对苛责时,也有他们宽容的微笑。

2.“80后”奥运志愿者在公众中的社会形象调查

奥运志愿者在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如何及人们对“80后”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呢?为此,我们就“北京08奥运志愿者社会形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藉此了解公众对奥运志愿者的看法。在调查中,我们主要围绕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整体效果分析、对奥运志愿者的印象及对“80后”认识的改变等方面进行。

(1)对于奥运会志愿者整体工作效果的评价调查

在对于“您认为奥运志愿者的整体工作效果怎么样?”的调查中,选择“很好,贡献很大”的占90%。针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参加奥运志愿者”这一问题,150份问卷全部选择了“非常愿意”,可见,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和功绩还是让公众十分羡慕和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