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言的准确。导游不是演讲,也不是演戏,导游员是用平易、通俗、流畅而干净的口语向客人讲解的。导游员使用的口语应当亲切自然,随意天成,贴近生活。切忌居高临下,如教师爷;死板呆滞,如背台词;夸夸其谈,如江湖卖艺。贴近生活不是简单化、庸俗化,而是生活化、深情化,从平凡中熨帖出隽永的意味,从朴实中流溢出人性的真诚。导游员越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客人越觉得易于亲近,交流越深。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是我们工作和与客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它往往反映一位导游员的思想、感情和格调。因此,我们要注意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语汇,学习外国的一切生动活泼的词汇,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问题上,导游也要懂得审美,懂得审丑。这样,在导游讲解中才有所言,有所不言。
案例2:一位导游在讲解世界遗产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的“父母恩重经变相”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经变相纯粹是我们中国人对佛教艺术的创造,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主要方式。从敦煌石窟的经变画到大足石刻的经变造像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下层人民群众来说,图画和雕刻的形象较之文字好看、易懂,是最好的大众化形式。请我们在场诸君想一下,我们哪一位敢说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一大龛所表现的人的成长过程和父母对子女的爱?这里展现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四川人。艺术总是随着它对于自我表现的加强而走向成熟。邓小平同志来大足宝顶山参观,讲了三次话,每一次都是三个字:“中国化”。几千年来,中国人都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外来文化,而是改造外来文化来适应自己。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深层根由,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根本态度。他讲的不多,但大家都感觉到他要表达的深沉思想和感情。
3.数字、事实的准确。在导游讲解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实、史实、年代和数字,导游员一定要用心去记牢,这样,讲起来才会左右逢源,不致贻笑大方。数字、史实都是死的,导游员的讲解却可以使它们“活”起来,变成扣人心弦的历史。
清楚,是导游语言科学性的又一体现,要求导游员在导游讲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自然景观的成因及特征必须交待清楚。
(2)口齿清晰,简洁明了,确切达意;措辞恰当,组合相宜;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忌用歧义语和生僻词汇;尽量口语短句化,避免冗长的书面语;不要满口空话、套话;使用中国专用的政治词汇时要做适当解释。
(三)态度鲜明
1.导游员的态度、立场必须鲜明。那就是,导游员是服务员,是为旅游客人服务的,切不可以凌驾于客人之上。时时处处事事都必须亲切和蔼,平等待人。导游员要学会微笑和用眼睛说话,用微笑和眼神与客人沟通。人们常说,“微笑是心灵的镜子,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微笑能揭开接待的奥秘”。真诚的微笑是导游员良好的素质修养和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语言之花、忘忧之草,热情的微笑是智慧的外化、和平的天使,他虽然展现于脸颊,蕴涵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和心灵。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向客人报以微笑,便可以拉近与客人的距离,多一些融洽和谐的氛围。眼睛是智慧的窗户、心灵的窗户,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旅游者虽然千差万别,要求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希望受到富有人情味的接待,都希望导游员把他(她)放在眼中。而善于运用微笑和眼神,去促进与客人的交流,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一招。
2.对所讲解的东西一定要用鲜明而不含糊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客人准确的理解和确认。导游员的讲解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包括的是理解和主张。惟有理解,才能互相接近,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导游员在讲解时,不要就事论事,要学会运用想象。有人说:“运用想象的观赏才是真正的美的观赏。”导游员鲜明的审美感觉和表达技巧与客人的心理相容,才使游客容易接受他所传递的审美信息,从而心灵受到触动。
3.鲜明的第三层含义自然包括对待国家的方针政策,如对外开放、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必须旗帜鲜明地对海外客人表明我们的态度,不允许含糊其辞。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导游员必须学习、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当然,对旅游客人,我们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不能达成一致时,要表明立场,求同存异。
(四)生动形象
正确、清楚的导游语言能使旅游者得到准确的知识和信息,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游语言可以给旅游者带来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生动就是前面所讲几条标准的集中和综合的体现。所谓生动,就是导游员用具有活力的语言去打动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考虑讲话的内容,也要考虑表达方式,还要力求与神态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声调等和谐一致。生动,就是导游员用具有活力的语言去打动人心,引起旅游者的共鸣。“看景不如听景”,讲的就是导游员语言生动,对景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景点、景物在客人心中“活”起来。生动和死板、呆滞是背道而驰的。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它需要导游员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迸发。白居易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他提倡“声情并茂”。导游员的讲解负载着意蕴浓厚的情感信息。由于情感的驱使,使导游员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言语,创造意境,打动客人。所以,导游员在导游讲解时要力争做到:
1.使用形象话的语言,以求创造美的意境。
2.使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语言生动流畅才能达意,给人以美感,它是导游讲解成功的基本保证之一。为了使导游语言达到生动流畅,不仅要求导游员讲话的音调正确优美、节奏适中、语法无误、用词恰当,更要求导游员的思维逻辑清晰,讲解的中心内容明确,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3.在充分掌握导游资料的情况下注意趣味性,努力使情景与语言交融,激发起旅游者浓郁的游兴。
4.恰当比喻。以熟喻生使导游讲解更易理解,生动的比喻往往会让人感到亲切。
5.幽默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如果运用得当能对活跃气氛、提高游兴起到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它使导游讲解锦上添花,使听者欢笑,使气氛活跃,提高旅游者的游兴;遇到问题时,幽默可以稳定情绪,保持乐观,忘记(至少暂时忘记)忧愁和烦恼;幽默还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手段,它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龃龉,可以缓解甚至摆脱窘境。但是,幽默运用不当就会使旅游者感到导游语言低级趣味,品位不高。所以导游员要避免滥用幽默,在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时不得伤害旅游者,更不能针对他国的内政和宗教,避免造成误会。
6.恰当地运用情感。达尔文曾高度强调了情感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提出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的命题。正是情感世界的和谐、平衡,才使人类世界显得神奇而充满活力。当情感灌注到语言中,导游员的讲解就可以使已逝的情景重新复活!许多导游员在自己的讲解过程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情感这个原则。但我们必须指出,情感在语言的运用中,往往表现出三维性,即情感需要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广度,指情感的覆盖面和作用范围;高度,表现为导游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及较高的思想境界;深度,则指情感的丰富文化和思想内涵,表现为导游员对情感世界最细微、最深刻的洞察和体验。
案例3:一位导游员这样讲解长城:
我们中华民族花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了一个大字,这个大字就是“人”字。万里长城就是这“人”字的一撇,而千里大运河就是这是这“人”字的一捺。这是没有进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一个大写的“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此而感到骄傲。同时,长城和大运河的存在又时时提醒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一个“人”!正像荀子在《大略》中说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它旨意深远,气魄宏大,动人心弦。另一位导游员换了一种方式来讲长城。她说:
1972年,当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的时候,中国给联大赠送了两件礼品,其中一件就是高6米,长近20米的万里长城的壁挂(毯)。当时就悬挂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的外面正墙上。听说了这一消息后,全美的华人都不远千里,前去观赏。其中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带着他一家四代50余口,浩浩荡荡从美国西部旧金山直奔纽约。老人年迈体弱,已经走不动了。两位孙子把他的轮椅推到了长城壁挂跟前,老人坚持要下来,两位子孙拗不过,只好扶他步下轮椅。一下来,老人就跪到了长城跟前,这一下,全家50余口都跪下了。老人含着泪,磕了一个头,只讲了一句话:“长城啊,今天您的儿子带着他的一家子来看您来了……”导游员的讲解,使所有的听众都如闻其声,如见其情,使大家都感慨不已。在这里必须指出,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重视和注意听话人(客人)的主观心境。最令我们导游员沮丧的莫过于客人心不在焉。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传七章》)心不在焉,就会导致听话人走神。因此,导游员必须学习、了解、研究客人心理,运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和集中客人的注意力,使讲话人和听话人(客人)在心理上形成有说有应的最佳状态,双方互相激发,导游员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将会发挥得更好,也更加富有创造性。客人注意力的集中是导游员讲解的润滑剂,精彩的讲解又会更加吸引客人的专注听讲。导游员的讲解过程是导游员和客人双方齐心合力来完成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讲解上下功夫,就不会单纯去背材料。只要我们能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讲客人之所需,就会和客人建立起融洽、巩固、和谐的宾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把导游讲解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导游讲解与服务的紧密联系。大量实践也反复证明,凡是受游客欢迎的好导游,都不只是讲解好,服务也是很好的。
(五)灵活应变
导游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在导游员应具备语言的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时空条件决定讲解的多少,内容的深浅,语言的层次,声音的大小等等。根据这一原则,在讲解中,导游员要灵活使用导游语言,使特定景点的讲解适应不同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如对专家、学者,导游员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品位,要谨慎、规范;对初访者,导游员要热情洋溢;对年老体弱的旅游者,讲解时力求简洁从容;对青年人,导游讲解应活泼流畅;对文化水平低的旅游者,导游语言要力求通俗化。这就要求导游员在较高的语言修养的基础上灵活地安排讲解内容,使其深浅恰当、雅俗相宜,努力使每个旅游者都能获得美的享受。此外,导游词要与导游者的目光所及的景象融为一体,要使旅游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导游讲解之中,这是衡量导游讲解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导游工作变若风云,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旅游活动中,客人有时会提出一些棘手的甚至是刁难的问题。因此导游员语言的应变能力是必要的。所谓应变能力,是指导游员在导游实践中,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情况,迅速做出的理智、机智的反应。因此,导游员应当养成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习惯。应变能力产生于心定神闲之中,而不会出现于心浮气燥之时。
案例4:一位导游员在讲解过程中,正为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时,一位美国客人却提出问题:“先生,你总说中国这也好,那也好,为什么不说中国有什么不好呢?”导游员回答:“你们到中国来旅游,挑选的都是一些名山胜水,人文古迹,我当然要介绍这些东西好了。正因为好,才能吸引游人。就像我如果到美国,你也会告诉我,美国这好那好一样。有人说,世界上的孩子都认为自己的妈妈是最好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中国正一天天的好起来。但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要不然,人类就会停止前进了……”客人不满足,又追问了一句:“如果拿中国和美国比,怎么样?”这位导游员没有因此而发火,也没有去讲社会制度不同的大道理,那样会越来越纠缠不清,而是幽默的讲了一句:“你们美国是天上的东西多(指了指天),我们中国是地下的东西多(又指了指地)。你们天上有的,我们中国将来一定会有,而我们地下有的,你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了。”话虽不多,却把矛盾化解了。
导游员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幽默语言。幽默不是油滑,不是贫嘴,不是插科打诨。幽默是智慧的闪光,是对言语或事实的一种富有哲理的有意别解,它以一种愉悦的方式是宾主从精神上获得快感。但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关系紧张,损伤客人的自尊心。在使用幽默语言时,要不伤主人之雅,不损客人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