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48573400000046

第46章 管理口才(3)

(一)褒扬的基本原则

(1)褒扬要及时。员工某项工作做得好,老板应及时夸奖,如果拖延数周,时过境迁,迟到的褒扬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再也不会令人兴奋与激动,甚至会走向反面。

(2)褒扬要诚恳。避免空洞、刻板的公式化的夸奖,或不带任何感情的机械性话语,“放之员工而皆准”,令人有言不由衷之感。

(3)褒扬要具体。表扬他人最好是就事论事,哪件事做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赞扬,说得具体,见微知着,才能使受夸奖者高兴,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

(4)褒扬不要又奖又罚。作为上司,一般的夸奖似乎很像工作总结,先表扬,然后是“但是”、“当然”一类的转折词。这样的“辩证”、“全面”,很可能使原有的夸奖失去了作用。应当将表扬、批评分开,不要混为一谈,事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再批评可能效果更佳。

(二)褒扬的团队效应

(1)把每一次表扬当作一次学习的过程,把他人的优点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别人也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同时,在实践中学会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好意。

(2)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立即表示赞同,给自己一段时间,表现出自己的谨慎和细致,然后给别人进一步表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说服你,这样你的赞同就会显得更具价值。

(3)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奉承,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哪怕是别的部门的领导,或者是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应该对他们的长处加以赞赏。这样最终会带来回报。

(4)说好听的话,奉承、问候,关心、敬重的口吻,可以起同样的作用。总之,在部门或者说团队中,只有职务上的差异,人格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管理者只是一个领头带班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荣耀和得意之处。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也让上司获得了更多的尊重。需要注意的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感觉嘲讽而不是奉承。

三、善于批评

在管理过程中,适当的批评不仅能防止错误的再度发生,而且能帮助下属排除心理障碍,更好地树立信心。懂得批评艺术的管理者是受下属敬爱的管理者。因此,上下级沟通中领导者运用批评的正确策略应该是树立榜样,最好自身就是一个期望其他人学习的好榜样。正如上文所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特定的关系,在与下属交谈时,不宜直接作否定的表态:“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在必须发表评论时,应当善于掌握分寸。点个头,摇个头都会被人看作是上级的“指示”而贯彻下去。所以,轻易的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容易失误,尤其应该审慎运用批评。

(一)批评的基本原则

批评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在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它说的是一个由很多块木板组成木桶,决定其容积大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单位或部门也是如此,员工就是那些组成木桶的木板,团队竞争力就是木桶的容积。从这个角度看,在灵活运用其他激励制度的同时,管理者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认真把握批评的尺度和方式,才能提携后进,保证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批评侧重于审慎:一是能不批评就不批评;二是能不公开批评就不公开批评;三是批评对事(因)不对人(格);四是批评选择恰当的时机;五是要做内行(建议)式的批评。

(二)批评的技巧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对于旁人的忠言或劝告,一般人总是感觉难以接受。如何才能找一种正确的批评方法,使忠言而不逆耳,从而避免被批评者的不愉快情绪呢?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批评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力求使其口服心服为佳。

1.先作自我批评

有经验的领导认为,未开口批评人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如有敌意,存心找麻烦,言语之中必然反映出来。情绪中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像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在情绪中作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因为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立即会抛开领导的批评内容,计较起态度来。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承认自己的过失是沟通的消融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就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人的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2.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

沟通要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首先需要一个沟通前的心理准备,也是一种情绪管理。大部分人在感觉有面子的时候很讲理,没有面子的时候就不讲理。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最好不要提出批评,这是不适时宜的。相反,如果此时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之类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部下就可能欣然接受你的忠告了。批评作为一种微妙的沟通,其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内涵,还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影响沟通的环境因素很多,如组织氛围、沟通双方的关系、社会风气和习惯作法等。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抓住最有利的沟通时机。时机不成熟不要仓促行事;购误时机,又会使某些信息失去意义;管理者应对环境和事态变化保持敏感。所以,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是很重要的。原则上讲,批评时,最好一对一,避开耳目;而且不宜当着他人的面训斥下属。因为这样做,对方会感觉当众出丑而有屈辱感,从而为维护自尊心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3.糖衣式批评

管理者在批评之前,先给对方一些安慰。例如,动机良好而效果不佳。不妨先肯定其良好的愿望,然后再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容易让人接受了。

4.内行(建议)式批评

忠告也好,批评也好,都要明确目的是为了帮助教育人,使其按正确的方向改变。如果不能起到这个作用,批评的目的就没有达到。管理工作中,大多数上司在批评时,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责下属“错”的地方,却不能善意地指明“对”的应怎么做。这实际上成了废话,在下属看来,更多感受到的是个人的不满意。因此,最好的批评应该是探讨式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做法。

5.暗示式批评

即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让别人慢慢察觉自己的过失。这与模糊式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批评既照顾了别人面子,又指出了问题所在,并且在表述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点名批评的一些负面效应。

可以借用“第三者”的口吻来表述自己的批评意见。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较具客观性,较为公正。例如,假借上级或顾客的反映来“迂回侧击”。而采用名言、俗话或楷模来作为正确做法的标榜,暗示下属的错误,则可以使其自觉并真切感受到上司的大度与关爱。

6.批评的禁忌

批评的话语要力求简明,防止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的过错。如果多次的批评仍然没有解决问题,那就应该考虑其他的原因或方式了。避免露骨的攻击。“真没见过你这样的糊涂虫!”“你不想干可以到别的地方去!”之类的话语不属于批评语。这样的说法只能刺伤对方的心,激起对方的反感。而“你没有必要沮丧,”之类的话则能使被批评者感到对他的尊重。“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你就听听吧。”“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这类话也可以使下属感到上司的温情。另外,在提意见或批评别人时,用其他“优秀分子”来“相互比较”是最忌讳不过的事。

案例6:某县国税局,连年完不成税收任务,这年上半年全县就已经欠税350多万元。7月,新局长临危受命,上任后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此前提下,召集17个纳税大户举行座谈会,新局长开宗明义说道:“我是个转业干部,天生的二杆子脾气,我到这儿任国税局长,一不图官,二不图钱,就图个痛痛快快干工作。我初来乍到,能不能踢好头三脚,还要看各位买不买账。一句话,政策以外的钱我一分不收,该纳的税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而且一天也不能再拖,谁觉着为难,自己看着办。下周的这个时间我要结果。”

案例7: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零件委托一家小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合总厂要求。由于迫在眉捷,总厂技术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完全是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遇见这种局面,总厂厂长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任务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有好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后,欣然应允。

案例8:有位上司,他要让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他先把下属要去的那个地方营业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一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案例9: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了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粒“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案例10:毕业已有三年的小钟最近见到同学时神采飞扬,情绪颇佳。谈到新公司的老板,更是赞赏不已,他说公司在创业的时候工资不高,但老板却有神奇的本领,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最会夸奖人,令属下员工心情舒畅,自信心大增,积极性高涨,都甘愿效犬马之劳。案例11:1941年5月,中共中央召集120多位高级干部,在延安举行整风学习会议。5月19日,毛泽东在会上大展口才,批评主观主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四节上下级沟通

现在,如果领导者不能对着成百上千观众在电视里侃侃而谈,他不会被认为是成功的领导者,甚至被认为没有资格担当领导者。但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沟通更多的还存在于上下级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工作执行情况按照要求,应该向上反馈;出现新问题需要向上反映,或者有自己独立的业务思考,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与合理化建议。所有这些意见、想法、进展汇报、问题反映,构成了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意见沟通。上下级沟通要讲究“听”的艺术。作为一名领导者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应该主动听取意见,善于聆听。只有善于获取信息才能成为有洞察力的领导者。就是说,领导者不仅要倾听,还要听懂员工的意思。因此,在听对方讲话时要专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其次,不要心存成见,也不要打断对方讲话,急于作出评价,或者表现出不耐烦,这样会使对方不愿将沟通进行下去;最后,要善解人意,体味对方的情感变化和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而且,在表明某个意思后,最好能稍作停顿,并向对方投以征询的目光,这样,使对方有发表的机会,也是尊重下属的表现。

上下级沟通更要讲究“说”的艺术。前几节主要讨论了由上而下的领导性沟通,下面着重探索由下而上的积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