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
1.理解语言沟通在现代管理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2.熟悉管理工作中常用口才技艺的基本原理。
技能培养:
1.模拟管理语言实践;
2.掌握管理岗位语言沟通技能。
“成功在于沟通。”这一名言源自美国着名企业家。他们认为良好的沟通是使企业中各部门、人员之间顺利协调和相互协助的基础。没有沟通,便没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离开了沟通,个人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只不过九牛一毛而已。难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提出“口才就是领导力”的口号。沟通开启管理之门,口才成就领导之翼。在中国,各层领导干部是具体执行国家法律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承上启下发展经济的重任。其行为如开会、推进业务、处理纠纷、做思想工作等都离不开语言表达。毫不夸张地说,成功的语言表达是各级领导的半个职业生命。总之,不论党政企事业单位,现代管理者、领导,所应当具备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如预测、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等,其发挥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前提性的能力素养。口才风度与魅力已成为现代优秀管理者及领导的成功元素。
第一节语言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
在美国,沟通课程已经成为MBA学习科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包括沟通概念、岗位沟通、合作沟通、报告和建议等内容。着重点在于如何进行商业沟通,如何构思并有机地进行写作和发言,如何运用语言技巧使沟通达到最佳效果,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去适应国内与国际环境中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文化,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等。西方管理学界还有一句名言:“管理即管人”,或者说“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妥。”这意味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而语言沟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的灵魂
在现代信息社会,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沟通,管理的难度和难题也就是沟通的难度和问题。所以,管理上有一个着名的“双50%”的说法。即经理人50%以上的时间用在了沟通上,如开会、谈判、指示、评估。可是,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也是在沟通中产生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智能、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可见有效沟通对于职业经理的重要性。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无论是计划、组织、指挥、决策、协调、激励、控制,无不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技能。现代企业,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特别需要彼此进行沟通,互相理解,互通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却常常横隔着一道道无形的“墙”,妨碍彼此的沟通。尽管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非常神奇,但却无法洞穿这层看不见的“墙”。如果沟通的渠道长期堵塞,信息不交流,感情不融洽,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工作,甚至使企业每况愈下。仔细分析起来,会随时看到这种“墙”的存在。比如,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有的业务部门不明确自己的生产活动应当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协调一致,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本部门的私利,不考虑其他业务部门的利益,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给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又如,有的管理人员主观武断,一个人说了算。听不得下级的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更听不得批评意见。他们不懂得上下级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不懂得如果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忽视、冷漠,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下级就会消极、沉闷下去。这样,一旦企业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需要全体员工出主意、想办法、共渡难关时,员工就会无动于衷,而没有任何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语言沟通对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组织管理的经验教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有效的语言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灵魂”地位。
二、领导的常态
关于“领导”,通常认为“领”就是决策,“导”得靠认同。这里有一个公式:管理绩效=决策正确度×下属认同度因此,所谓管理或领导能力就是激发他人跟随领导者一起工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是由生活经验积累获得,并借助于语言的感召力来吸引他人共同奋斗,而不可能有现成的优越物质条件可以凭借。通过口语面对面的进行沟通是管理工作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企业中,生产工人每小时进行16-46分钟的沟通信息活动;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工作时间的20-50%用于同各种人进行语言沟通;而经理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则有66-89%的时间用于语言沟通,开会、找人谈话,解决生产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领导管理能力完全是一种主观体验性的东西,无法客观测量,也不能通过呆板学习掌握。企业家这方面往往能力显着,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他得更多依赖于个人的感召力来吸引他人投到麾下。他们总是能准确向下级传递信息,并且激励员工朝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取得他们以前认为不可能的成绩。管理者能够让员工体验解决难题的乐趣,而且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一个团队的部分,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管理者能让团队成员知道团队需要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公正的评价。管理者能凭借上述效能语言,创立一种机会和成长并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作出显着业绩。反而一讲话就发号施令的人,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但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是不能激励员工发挥潜能的。有些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由于沟通的不足和失误,普遍地存在管理沟通的问题,因而使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最佳配置,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反而互相牵制,严重影响企业日常正常运行和发展前景。这就是以前常常提到的“少、慢、差、费”。因为集体决策的过程就是语言沟通交流的过程。而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由决策和执行两大部分构成。而对决策的执行,其实质是企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必然显示为沟通的效应过程。那么,决策是沟通,执行也是沟通,因此,管理的行为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行为过程,管理的主要和核心工作就是语言沟通。所以“世界百强”的美国通用电器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就明确表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进行沟通。他们的一句口号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这就明显的意味着语言沟通是领导管理的“常式”。案例1:美国一家公司的总经理非常重视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他曾有过一项“创举”,即把公司餐厅里四人用的小圆桌全部换成长方形的大长桌。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公司经营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第二节管理语言的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口头语言沟通形式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沟通形式。按照它发生的不同方式,组织管理中的口头语言沟通形式又可细分为大型会议、演说、小组会议、讨论、正式交谈、私人交谈、征询、访谈、闲聊、传话(捎口信)、传闻等多种具体形式。管理者通过向下沟通的方式传送各种指令及政策给组织的下层,其中的信息一般包括:①有关工作的指示;②工作内容的描述;③员工应该遵循的政策、程序、规章等;④有关员工绩效的反馈;⑤希望员工自愿参加的各种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沟通,可以使下级部门和团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的目标和领导意图,增加员工对所在团体的向心力与归属感;也可以协调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活动,加强组织原则和纪律性,使组织机器正常的运转下去。管理岗位上的干部,具有特定的身份权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想使自己向下沟通的渠道畅通有效,就要充分利用这种权威性与责任感,语言沟通既要注重有效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切忌不看对象,装腔作势;不明实情,脱离群众。其中蕴涵着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和语言特征,需要管理者领悟与把握。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现代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强调组织结构中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权力划分与责任划分、并使两者匹配。各部门与层次的人员则须事先或事中达成一致共识,沟通的过程也必须引导和支撑着共识达成的过程。鲜明地显示出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原则与灵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原则性是指领导者不能用自己的话语否定上级或集体的决定与意见;不能随便表态答复问题或作出许诺;不能想当然地议论评价某人、某事;不随意传播小道消息或泄露机密。灵活性是指以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作指导,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执行政策、传达指示要抓住实质,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个性的语言加以宣传,而不是照本宣科;答复问题灵活委婉,而非人云亦云;表扬批评要举一反三,不能过分机械呆板。领导者的工作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总是提供答案。好的领导者往往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表现出非凡的提问能力。甚至像办公室里面最笨的人,不停地提问,“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什么我们不……呢?”以及“怎么样才能……?”看似不经意,却对在场的人形成很好的启发。而对某些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策略的考虑,也可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从而使管理者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常常使用原则性的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既保护了大多数同志的积极性,又警醒了少数不自觉的人。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二、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领导者的风度,话语的果断,遇到问题时从容自如的分析及熟悉程度,以及对某些关键的决策,都是领导头衔的丰富内涵。富有理论性乃至哲理性的语言也往往由于不同的表达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管理者,在谈活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炼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一个人的话语是否有哲理,能否形成出色的个人魅力,反映出说话者思想的成熟程度。所以富于理论性和哲理性的话语常常可以产生一些统摄效应,将听众的敬佩保持下去。
1.理论性话语的常见类型
(1)警策型。这类话言的特点是语出惊人,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这类名言大多源自经典着作。如《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诗:“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它们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一组矛盾,让听众惊讶;细细品味,表面的矛盾中却潜藏着辨证的哲理。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表面说的平常事,却暗寓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西方也有很多哲理名言。如爱笛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也曾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有人可能一百岁时才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提示,这些情形就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深刻的意义。
(2)忠告型。这类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遥。”等等。
(3)总结型。这类语言的特征是归纳总结经验。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领导经验时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而邓小平在1962年的团代会上讲话,敏锐地提出了一个对群众运动的不同观点:“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过去我也讲过,我们的运动太多,统统是运动,而且统统是全国性的,看来这是搞不通的。”
2.通俗性话语的常见类型
在沟通中,领导者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认识、看法、高度是一致的;或者居高临下地自视为“阳春白雪”。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要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