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弗洛伊德
出生地:捷克摩拉维亚
生卒年:1856-1939年
历史评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洲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个犹太字所罗门(Solomon),但是17岁那年改为西格蒙德(Sigmund)。
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两个孩子比西格蒙德大20岁左右,他们没有去维也纳,而是移居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亲与后妻生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
青年时代,弗洛伊德对一般的哲学和人道主义问题很感兴趣,但是,他觉得必须有一种严格的科学训练来约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他于1873年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弗洛伊德从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实验室主任是恩斯特·冯·布吕客,他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训练者,一个在科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的人物。他的人格对这位年轻的学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弗洛伊德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一向杰出的研究工作,他证明了低级动物的脊髓神经节细胞与高级动物的同一性,这在过去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弗洛伊德的证明,对进化论是个有益的贡献。不久以后,他又撰文描述了神经细胞的构造,从而为神经原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现代神经学的基础。就因为致力于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拖了2年时间才评到医学职称。即使在评定以后,他还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实验室里。他不喜欢数学物理,它的工作始终在组织学方面,既组织构造的研究。
接着,弗洛伊德开始用显微镜揭示人的神经系统的各种神经束。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头脑中最低级的部分。他终于理清了脊髓和小脑之间的种种联系。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对听觉神经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以及对脑神经感觉神经核与脊髓的感觉神经结具有相同的证明,后者是对进化论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1885年到1886年间。
——传世佳言——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1882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玛尔塔·贝尔纳斯。贝尔纳斯比弗洛伊德小5岁,出身于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那时正住在维也纳。弗洛伊德很快认识到自己必须干一种比较实际的工作,而不是那种纯粹的研究,于是就进了维也纳医院,当了一名住院实习医生。他3年里在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工作过,因此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但是他的兴趣则在他的导师T。H。梅涅特所负责的精神病学方面。在医院实习期间,他发表过一些有关古柯碱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医学界对这种药物的注意。弗洛伊德发现古柯碱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一些当眼科医生的朋友建议,在治疗眼疾时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勒的医生发表了这一成果,因而被誉为局部(古柯碱)麻醉的创始人。
在他医院工作结束的时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金,这样,他就能去巴黎旅行,并到萨尔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学习。在巴黎学习的4个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沙可这位当时最有名望的神经病学家献身于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这对他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于1886年春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并在同年9月结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满,共有六个孩子,三儿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还作为神经病学家在一家儿童诊所工作过几年,并出版了二大卷论述各种小儿麻痹症的权威性著作。这样,他成了欧洲重要的神经病学家之一。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此则宣泄法或净洗法。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1900年出版《梦的释义》一书。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地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欲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
相关链接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为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
自我:为人格的核心,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管制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帮助本我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超我: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和个体发生的观察和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单一的先天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的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学说,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尽阐述了精神装置的理论,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20世纪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