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传说,是明初大臣刘伯温所创,也有说是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发明的。当时为了将反元的日期串通起来,他们就利用中秋节互赠麦饼之机,把起义日期写在纸条上藏于饼中,约定八月十五造反。此后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麦饼以示纪念。
宋代,吃月饼的习俗已十分盛行,《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有月宫蟾兔之形祭毕而食。”明《酌中志》中说,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
还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年游览杭州正逢中秋,晚上月朗星稀,秋色宜人。学士们向乾隆敬奉月饼,乾隆一边品尝一边赏月,诗兴大发,信口道:“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
自此,月饼因得到皇上赞美而风靡于世。人们以其形之圆、味之美象征团圆和美满。而中秋吃月饼也就年复一年,相沿成俗了。
以上传说,虽然流传甚广,但缺少确实依据。根据民俗学资料得知,中秋节习俗应起源于上古先民对月亮(月神)的崇拜。我国最早见于书《舜典》:“肆类于上帝,鲫于六宗,望以山川,启蒙于群臣。”这里的“类”、“鲫”、“望”均为对不同神灵的祭祀方式,“六宗”包括“天宗”,即祭祀日、月、星之神。
由于先有“拜月”,而后有“赏月”,继后才有“月饼”之食。如今将月饼作为食品的专用名称,最迟可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一书中。
12.老婆饼
“老婆饼”乃潮州传统小吃,其得名却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清代,广州某茶楼的点心师回潮州乡下探老婆,他带了自己店的好些糕点慰劳妻子。谁知妻子吃了后大加挑剔,说还不如自家做的饼好吃。丈夫听了不服气,便叫老婆做些来尝。第二天,其妻熬了一锅冬瓜蓉,并加入白糖,撒放少许面粉,熬至不干不稀时,用来作馅。又以猪油搓粉作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锅炸熟。丈夫品尝后,果然觉得别具特色,酥化软滑,清甜可口。这位潮州点心师探亲期满时,其妻又专门做了一批冬瓜蓉角,让他带给茶楼的同事品尝。回到店中,员工及厨师吃了赞不绝口,引得店老板也来吃了几个。老板连连称赞此品可口、新颖。问其名,方知是这位点心师老婆所做,便呼之曰:“这叫潮州老婆饼。”后来,店老板想到此饼用料简单可口,便让厨师对原配方稍加改进,饼馅用鲜冬瓜磨蓉,加进玫瑰糖、猪油、澄面及芝麻等调料,饼形改为圆形,在饼面扫蛋清,油炸改为烘炉烤,这样做出的圆饼,饼皮更为酥松,入口易化,馅料则更为清香可口,推出市场后大受顾客欢迎。据此店家又制出系列招牌名小吃,口味多以甜香爽口为主。“老婆饼”系列小吃和制法远传港澳、东南亚,遂成为岭南特色食品之一。
13.冰花萨骑马
萨骑马是广州的名点小食。但从它的用料、制作方法和成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来看,这个名字都有点怪,故有关萨骑马的得名有许多说法。广州西关流传一种说法: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广州宝华路有一个从“瑞如楼”茶庄辞工回家的老点心师傅,每天都会卖一款小食糕点,此品金黄晶亮,入口甜而松化又不粘牙,客人食后问其名,老汉也只笑而不答,因为此品是老汉用蛋面搓成条状油炸后与糖液胶合制成,是老汉独创的小食品,也没想过取名。有一天,老汉推着食品的独轮车,正在沿街叫卖,忽然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富商急驰而来,老人躲闪不及,被马蹄踢翻了箩筛,满车糕点散落一地,而骑马人却扬长而去。老汉忙不迭地拾起地上的食品,一边愤恨地咒骂那人道:“杀骑马,杀骑马。”日后,再有人来买他这种好吃的糕点时,老汉就回答,他卖的这一种甜品叫“萨骑马”,暗寓“杀其马”之意。
由于“萨骑马”这种小食品人见人爱,很快就在广州风行起来。到了清末不少名人美食家总觉得此品好吃而名字古怪,曾几度想改其名;但改过几次后,这种食品的销路就变淡。于是只好一直沿用“萨骑马”这一怪名。另一说,“萨骑马”即清末富豪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述的“萨齐玛”之说。二者从选料到特色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算是南北饮食交融的代表食品之一。
萨骑马的成名和风行虽说像一个难解的谜,但它的风味却吸引了大批老少食客,其口感和质地也在不断地改良,变得越来越受大众喜好。如今,萨骑马的制作经过点心师们的提高和改良,已成为一款色、香、味、形都极佳的小食品。在制作上它要落足原料,搓面和油炸时要特别讲究技术,上糖时更是千手一技,各有诀窍,否则,就难以成堆而变成“散庄萨骑马”了。
14.煎酿豆腐煲
这是广州西关的东江招牌小吃食品,其创始人据传是民国初年的陈记酒家。陈老板年轻时以当保镖为生。一日,他带着银票从广州到东江去押运一批糯米酒,响午时分到了兴宁县,忽见一伙山贼正拦路打劫,陈镖师仗义心起,飞身上前,施展拳脚,将这伙贼人打跑,并救下了遭毒打的几位山民。被救人千恩万谢,一定要陈镖师到家中去歇歇脚,喝两杯洗洗尘。陈镖师推脱不得,便随山民进村。到了一户人家,其妻听到丈夫被镖师搭救一事,感谢万分,倾家中所有做了一桌山珍席,全是用深山中野味山菌烹饪而成。其中有一钵菜鲜香嫩滑而味浓,陈镖师吃了赞不绝口,问其是何菜,山民告诉镖师,这是本地人最喜欢的一种小菜,乃精选猪肉、鲜鱼肉、虾米、冬菇、咸鱼干,拌成肉馅后酿入豆腐中,先以慢火煎熟上色,再以小火煲煮而成。后来,陈镖师回到广州,吩咐家人照此法做了品尝,大家都说味道特别好。于是,陈镖师在晚年退隐江湖后,便与刘姓商人合伙在西关开了一间饭馆,其招牌菜就是“煎酿豆腐煲”。当时,有不少归隐的武林朋友常常相聚于此,一边喝酒吃豆腐煲,一边叙论往事,渐渐地,这道小吃就出了名。
煎酿豆腐煲是客家有名小吃,昔日西关十三行有一间“刘富兴”酒家,其招牌菜就是这一道东江菜,始称“八宝豆腐煲”,非常出名。客家人是从中原一带南徙的汉人后代总称。西晋至唐宋,历朝中原战乱频繁,大批汉人南迁,相当一部分迁徙至广东的东江一带,当地土着居民便称他们为客家。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与食品仍保留中原一带的风貌,烹饪制品讲究味道浓郁,主料突出,煎酿法尤具代表性,逢年过节,请客必有。
15.蛋馓
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岭南出了一位神童叫段林雪,他10岁能吟诗作对,13岁考秀才,由于家贫,母亲为其做了一件既长又宽的蓝长衫,以供几年赴京应试穿着所需。一日段林雪拜谒考官,因师见其衣不合身,便脱口一句:“小童生蓝衣附地。”段仰头答曰:“大文宗红顶朝天”。这个头戴官帽,帽顶缀官珠的四品考官连连点头称奇。段林雪童年是由母亲授课,讲解四书五经,很少贪玩,全不知市面的繁荣景象,一日春节,他上街看到油炸馓子,香气诱人,回家问母亲那是什么做的。母亲胡氏便去买了几个回来说是“面皮子拉杂”。段林雪吃着香脆可口的“拉杂”,随口吟诗一首:“家家团聚过大年,户户齐把蛋馓炸,忆我龆龄穷苦童,笑问馓子何物制。”
后来段林雪顺利考中榜眼,每次回乡省亲,必吃家乡的蛋蛋馓,还带回去犒赏同窗好友,自此蛋馓遂成广东普通人家常见的名点,每逢新年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用以赠送亲朋好友。
16.鸡蛋挞
蛋挞历史悠久,广州人大都能制作。相传从前有一户西关人家,其临街的小铺专由勤劳的张氏主妇以做这一传统食品来维生,女儿秀梅作帮手。一天有邻家经商的小伙子来吃便餐,因张氏有意让女儿择其为婿,遂热情款待,无奈家里贫穷,没有好菜招待,正在发愁,忽然听到后院“咯!咯!咯!”的鸡叫声,鸡恰巧下了蛋。张氏灵机一动,便让女儿把鸡蛋打散,和着糖水、地瓜粉,蒸成小碗的蛋面糊招待未来的女婿,等到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鸡蛋羹端上来,小伙子忙问这是什么新食品。张氏微笑着努努嘴说:“是给婿郎吃的,鸡嘛(粤人称母鸡)屁股婿郎嘴嘛!”小伙子会意地红着脸吃着这可口佳肴。后来,张氏的店铺由女儿女婿经营,他们将蛋羹改进成各种蒸烘品种,尤其以外酥内软糯的鸡蛋挞最为乡邻老少所喜食。从此以后,这款小食就成为广州的代表名点。
鸡蛋制成食品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从南北朝的鸡蛋饼,到隋代谢讽《食经》记载越国公碎金饭,以及唐代的“御黄王母饭,偏镂卵脂盖饭面。”扬州甜炖蛋,亦称“杨妃蛋”,便是今日蛋羹和蛋挞的雏型,它是用10个鸡蛋打散,加白糖,滚水冲和,重汤炖,要味厚,去糖加鲜汁,多在饭锅内炖成;加料者,则加碎蜜饯、松子仁等同炖;也有加斩蓉猪肉的。
作为甜品,则改炖蒸为烘烤,除了取原先的嫩滑外,还可以达到外酥脆焦香的效果,实在是蛋食肴馔中的精品小吃。
17.笑口枣
笑口枣是广东名小食,它以松脆、香甜而驰名中外,正宗的笑口枣产于广州西关村。
相传在晚清时候,西关村有一家义兴居的小食店,由彭亚真夫妇经营,卖一些白粥、煎堆、糖水之类小食品。亚真为人善良,对左邻右舍的穷苦人家经常帮助和关照。
一天早上,义兴居门前来了一位老人,看他满脸黑尘,衣衫破烂,似乎是远方沦落之乞丐,他坐在门口的石头上,躺于墙角里,不断呻吟着,直冒虚汗,想是又饿又累了。店主亚真见状,忙叫妻子盛了一碗粥和两个煎堆给老人家吃。可怜的老人家连忙摆手叹气说:“我没钱呀,我不能吃。”亚真说:“老人家,你饿了,吃吧,我不收你钱。”老人家连声说“多谢”才把粥和煎堆接过吃了。
从此以后,这老人家住在西关村的破庙里不肯走了。他天天在义兴居收市后,都到店中讨粥饭吃,难得亚真夫妇心地好,从不嫌弃这老人家,天天照样给他粥饭吃。
过了数月,有一天,亚真得了一场重病,直发高烧,第二天真嫂只好歇业。傍晚时分,那老人家又来到了门前。幸得真嫂好心,又给他煎堆吃,老人家边吃边问,今天为什么不开业,真嫂告诉他实况,老人便走到亚真的床前去看亚真,问他想吃什么,亚真说:“今天什么都没做,就给我拿两个昨天卖剩的煎堆来算了。”老人叫真嫂拿来面粉、食糖和酵母,用与制作煎堆相似的工艺制作。制好后,老人捧着四开五裂的煎堆给亚真吃,亚真看了,觉得非常奇怪,怎么煎堆会成这样呢?老人家便请亚真夫妇尝试。两人一尝,果然松爽可口,亚真更是精神一振,对妻子说:“好!我们以后就把煎堆改成这一品种,这是好生意。”于是三个人齐笑起来。真奇怪,一笑之后,亚真的病也好了。亚真想,这一品种该叫它什么名呢,就这样吧,笑一笑重病就不见,我们就叫它笑口枣吧。于是乎,三人又会心地齐笑了起来。亚真对老人家说:“你老人家,真有烹调本事,以后就不要住破庙了,就来我家住,帮我们忙吧。”老人笑了笑就离去了。
老人离去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他只是在亚真的桌上留了一个字条:“好心人有好报”。从此,义兴居的笑口枣卖得非常火爆,并远传中外,成为广东名小吃。
18.萝卜酥
传说古代蕉岭有个富翁,家养数笼鹦鹉。整日叽喳聒噪,又嗜好吃食,富翁家的女佣称它为“乌嘴吃”,后干脆唤它“多药吃”。由于富翁喜爱鹦鹉,每日必派人从百里外的上杭(福建西部)购回新鲜的上杭萝卜和杏仁豆腐来喂养。而在富翁家洗衣做饭的女佣却只能天天吃残羹剩肴,一日,女佣偷偷地把没用完的喂鸟食物拿到厨房,加配一些地瓜粉拌成糊浆,捏成小饼,用油煎炸后吃,感觉特别味酥可口,遂偷偷散发给长工哥品尝。没料到鹦鹉见到女佣吃相,伸长脖子拼命叫:“我要吃,又一饼!”“哧喳啦,又一饼!”(湿料放进热油锅中炸时发出的响声叫哧喳啦)。起初富翁不解其意,啼叫的次数多了,才知晓每日喂食的上杭萝卜、杏仁豆腐被人偷吃了。他偷窥数日,一日忽见女佣和前次一样拿着一个小油饼吃食,忙趋前责问,顺手取一块品尝,果然好口味,连忙问女佣是用什么做的,并说从今以后就在厨房中做这种点心让他吃。因为高兴,女佣竟没有被责打。消息传开,厨役和乡邻争相向这位女佣学做此食品,并取名“萝卜酥”,遂传至今。当然,如今的萝卜酥在用料上已高档了很多,各种肉料代替了豆腐入馔,低廉的地瓜粉也被上等优质的面粉所取代。
粤东毗邻闽西的蕉岭一带,山区人民除了自种瓜果菜蔬外,尤其喜爱吃上杭萝卜,因为它在明初就享有盛名,此萝卜有红、白两种,具有鲜嫩、清脆、甘甜等特点,既可炒吃、油炸,又可浸泡变淡后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碟,将萝卜细切成丝加上多种肉料制成酥点馅心,则更甘香爽脆味美。所以,史籍记载它“.销闽粤”好吃得很。
2.4点心小吃制作实例
2.4.1蒸制点心品种
蒸是利用水沸后产生的蒸汽,将半成品加温至熟的一种方法。蒸制点心的品种较多,在蒸制时所采用的火候也相应不同,蒸有旺火蒸(是指蒸汽直上)、中火蒸(蒸汽有斜倾向)、慢火蒸(蒸汽走S形上)三种。一般起发性较大及爽口的品种多采用旺火蒸,而糕品类多用中火蒸,慢火蒸多为炖品之类,蒸制点心品种的特点:色洁白、温润、保持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