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什么是围绝经期或更年期?
妇女在40岁以后从生育到非生育之间的过渡时期,称为围绝经期或更年期,绝经是这段时间内出现的重要事件,它意味着妇女的月经及生育功能的终止,一般公认月经停闭1年以上才能确定为绝经。
绝经的过程是在数年内逐渐完成的。这段时间称为绝经过渡期,月经从一向规律转变为不规律,如周期延长或缩短。月经期缩短或淋漓不止,月经量增多或减少,即标志着绝经过渡期的开始,仅少数妇女可不经过这一过渡期而突然绝经。在这一过渡期内卵巢的排卵功能已逐渐衰退,随后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卵泡不再发育及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不再生长增厚,月经便不再来潮。若持续1年以上,即称为绝经。
过去常将更年期与围绝经期视为同义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的会议上提出了围绝经期的新定义:40岁后任何时期开始出现临床上月经不规则,血内生殖激素浓度出现相应的改变,直至月经停止后1年内,这段时间称为围绝经期。该会还建议停用“更年期”的名词,因为其定义欠明确。
绝经后乳房及生殖器官逐渐萎缩,体内其他器官也逐渐发生衰老性变化,这段时间称为绝经后期,通常妇女60~65岁,便进入老年期。
与绝经相关的疾病,如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骨质疏松症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不仅在围绝经期出现,更多得出现在绝经后期。
174.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器官会产生哪些变化?
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生殖器官逐渐产生一系列与青春期变化反向的改变,有些变化妇女本身往往难以察觉,现分别介绍如下:
(1)卵巢:绝经过渡期妇女卵巢内常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但可能无黄体。绝经后妇女的卵巢逐渐萎缩,体积减小至育龄妇女的1/2~1/3,表面褶皱不平,质地变硬,成为一团纤维组织,卵巢内已见不到卵泡,或者仅剩个别退化或不发育的卵泡。卵巢内间质细胞却可有增生,这些细胞仍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因此,绝经后妇女卵巢分泌雄激素量仅较育龄妇女略微减少,血内浓度从1.4~2.4纳摩尔/升(nmol/L)下降到1.0~1.4纳摩尔/升(nmol/L)。换言之,绝经后妇女体内雄激素/雌激素的比值增高,临床上常可见到面部出现多毛。
(2)子宫:绝经过渡期妇女虽有月经,但已停止排卵,子宫内膜长期接受单一的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的对抗作用,易出现内膜增生。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子宫逐渐萎缩,重量减轻,如果原来有肌瘤存在,此时其体积逐渐缩小,子宫内膜亦逐渐萎缩变薄,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接触雌激素和孕激素时,仍然可引起增殖,增生或分泌改变,仍然可有子宫出血。有时子宫内膜可有局部区域的增生形成息肉,它与萎缩的子宫内膜可同时存在,这可能是绝经后妇女再次阴道流血的原因。
此外,子宫颈亦可萎缩,分泌物减少,颈管可变短变窄甚至堵塞,如果宫腔内有感染时,可引起宫腔积脓。
(3)阴道: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阴道黏膜上皮逐渐变薄,褶皱及弹性日益消失,阴道缩窄变短,分泌物减少。不仅如此,由于黏膜上皮内糖原成分减少,在阴道杆菌作用下生成的乳酸亦减少,阴道原有的酸性环境转变为碱性环境,致使抵抗力下降,易因外界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
(4)外阴:外阴的萎缩性改变出现较晚。可表现为大小阴唇皮下脂肪减少,真皮及黏膜变薄,血管弹性纤维退化,腺体分泌减少,外阴因而干皱,阴道口缩窄。
(5)其他:妇女的生殖器官是借助盆腔内许多韧带的牵引及盆底肌肉筋膜而维持在正常的位置。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低落,盆底肌肉及盆腔韧带及结缔组织的张力及弹性下降,盆底变得松弛,可能会出现子宫下垂、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等现象。
175.围绝经期妇女其他器官会产生什么变化?
(1)膀胱及尿道:膀胱及尿道的黏膜与阴道黏膜在胚胎期系同一来源,雌激素缺乏时膀胱、尿道的黏膜亦萎缩变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又由于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低,可有尿频、尿急、咳嗽时尿失禁等现象,尿道口可出现“肉阜”。
(2)乳房:乳房的发育及泌乳功能受到多种激素的综合调控,雌激素与孕激素是重要的调节激素。绝经过渡期妇女长期受单一的雌激素的影响,可感到乳房胀痛,或增生形成结节肿块,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低落,乳房便逐渐变小、松软及下垂,内部的乳腺腺体、间质及脂肪组织亦逐渐萎缩,乳房塌陷。
(3)皮肤及其附属器:皮肤及其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是雌激素及雄激素的靶器官之一,是人类第二性征主要的表现部位之一,皮肤局部适量的雌激素及雄激素是女性皮肤外貌、皮下脂肪分布及女性体毛特殊分布所必不可少的。当然,遗传因素、饮食、生活工作环境对皮肤外貌亦有影响。
雌激素能增加真皮的厚度,减慢结缔组织内I型胶原(与骨组织内的胶原相同)的分解速度,它还可使表皮增殖,改善皮肤的弹性及血液供应。因此年轻女子的皮肤丰满、润泽而富有弹性,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使I型胶原代谢加快,质量降低,表现为皮肤、真皮逐渐变薄,水分减少,皮肤逐渐变得菲薄、干燥、松弛而无弹性。最突出的是面、颈部出现许多不美观的皱纹,眼睑及下颌部位形成袋状隆起,面部显得臃肿,有时还可出现点片状色素斑,日光曝晒后更为加深,头发则变得干燥灰白,或因脱落而稀疏分布。
绝经后妇女皮肤的触觉、痛觉和温度感觉亦有所减退,伤口愈合速度减慢,组织再生能力亦较差;对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菌侵入的抵抗力亦减低。
(4)脑:雌激素低落可能影响脑内海马、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结构与功能,引起认知、学习功能(包括记忆、定向、计算等)的减退。近年的研究提示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低落有关。
(5)眼:围绝经期妇女眼内晶状体逐渐老化,可塑性逐渐消失。当看近物时晶状体调节能力逐渐丧失而不能看清物品,这种现象称为老视。若原有近视的妇女将会发现远视力有所改善,到老年期晶状体含水量日益减少,脂类成分增加,不溶于水的硬蛋白增加,临床上表现为白内障。
(6)牙齿:中老年人口腔内牙龈及齿槽骨亦很容易发生退化性改变,引起齿槽骨吸收、牙周感染或齿槽溢脓、牙齿松动。严重时必须拔除病齿,安装义齿。
176.围绝经期妇女的骨骼有什么变化?
骨骼由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及水组成,有机成分包括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胶原纤维、无机成分主要是含丰富钙磷的羟磷灰石。
骨骼和其他组织一样处于不断的代谢更新状态中,首先是破骨细胞在骨的某些部位,将骨钙释放进入血循环,并形成洞穴,称为“骨吸收”。然后在该洞穴处,成骨细胞促使周围体液中的钙、磷沉积于骨基质及胶原纤维上,形成新的骨组织,称为“骨形成”,破骨与成骨过程的速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
幼年及青年期成骨速率高于破骨速率,骨量逐渐增加。至25~30岁时达到高峰,称为骨峰值。骨峰值的高低80%由遗传因素决定,其余20%由饮食、运动、激素、药物、体重、慢性疾病等偶发因素决定,在生长发育阶段,补充钙剂者的骨峰量较未服钙剂者约多10%。
妇女30岁后破骨速率高于成骨速率,骨量逐渐丢失,每年约丢失0.25%~1%。
绝经后初15年,主要由于雌激素低落,骨量丢失速度呈指数式增加,每年可达1%~5%,尤其在绝经后3~5年选择最多,主要影响的是松质骨(如脊椎、股骨近端等)。其他因素如:衰老引起骨细胞功能下降、肠钙吸收减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由于户外活动少)等也加重了骨量的丢失(对全身骨骼影响相同)。这种改变不能被妇女自己所察觉,但不可避免地悄悄进行着,骨质日益变薄,其内空隙日益增大,骨骼坚度日益下降,变脆而易于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常可见到60~70岁的老年妇女个子变矮,出现驼背、腰腿痛等现象,稍微用力或不慎滑倒后即发生腕部、脊柱或下肢骨折,这与上述改变有关。医师利用一些精密仪器即可测出每个人的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将所测得的骨密度值与同种族年轻妇女的平均骨峰值比较,若低于该平均骨峰值1个标准差以上,便可诊断有“低骨量”,若低于该平均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上,便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医师还可根据该骨密度值,估计骨折的危险性。骨密度每下降1个标准差,骨折的危险性就增加0.5~1倍。
此外,老年人走路不稳,易于摔倒,也是引起骨折的重要因素。
177.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系统有什么变化?
美国费来明汉国立心脏研究所对5000名男性与女性观察8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30~39岁男性冠心病发作率为21‰,女性则为零;40~49岁男、女各为48‰、7‰;50~59岁男、女各为94‰、20‰;由以上数字推测,育龄妇女可能受到某种因素的保护而免于发病,但50岁后这种保护因素消失,发病率急剧增高,现已认识到,上述保护因素可能是雌激素,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率,较年龄相当的未绝经妇女增加2~3倍,成为妇女的首位死因。那么,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有什么变化?
(1)血内脂质的变化:人体内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即中性脂肪)及磷脂等,它们在血液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循环运转。主要的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种:即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含内源性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们的结构、代谢、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各不相同,因而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也不相同,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能将沉积在动脉壁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绝经后,妇女血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水平显着增加,HDL-C浓度显着降低,这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对肝脏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减少所致,人工绝经的妇女也有上述改变,这些血脂的改变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2)其他代谢的改变:绝经后妇女由于年龄增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日益降低,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所须热量较年轻时少,因此如不重视及时限制进食量,体重就会逐渐增加而发胖。皮下脂肪多在下腹、臀髋、腰、大腿等处堆积,致使体态臃肿,活动不便。
绝经后妇女有发生胰岛素状态的倾向。胰岛素是避免进食后,人体血内葡萄糖水平过高的一种激素,绝经后,体内各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人体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血内胰岛素水平即会增高。
绝经后妇女血内促凝血与抗凝血物质的水平也有所上升,血流速度可能减慢。
(3)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研究认为:绝经后妇女因雌激素缺乏,可能会引起体内小动脉张力及血液的不稳定,外周小血管阻力增加,这些改变除与潮热的发生有关外,还可能影响心脏、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178.围绝经期妇女有什么心理改变及精神症状?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在实践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它具有社会性,围绝经期妇女在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往往发生了变化,加上因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失去平衡,及种种症状的困扰,往往会引起妇女各种心理反应及精神面貌的变化。例如,当面对镜子发现自己面部皱纹增多,头发苍白,体态变胖,风韵减退时,往往产生一种失落感,担心是否会失去丈夫的钟爱?又如,围绝经期妇女因离、退休离开了集体,儿女多已长大成人,离家学习或工作,又因体力不足,社会活动日益减少,思想上就会逐渐产生孤独感。误认为自己老了,已不为儿女或社会所需要,感到生活乏味,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焦虑、抑郁、自怜、激动易哭。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界妇女,如仍在岗位上工作,由于记忆力减退,思维不能集中,常影响工作效率,因而感到担忧、恐惧、紧张。有的围绝经期妇女在性格或行为方面亦发生了变化,平时脾气温文尔雅、处世宽容大度的妇女也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或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或自私,嫉妒,冷漠,孤僻,不顾全大局。有的围绝经期妇女见人就唠叨不休,以宣泄心中的郁闷,有的爱发无名火,事后又后悔不已,对此感到焦虑不安,严重时可有自罪、轻生、偏执妄想等等。
这些消极的心理活动往往会造成各器官生理功能的阻抑,引起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血压升高等,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