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月经病防治与调养
48565000000002

第2章 月经病基本知识(1)

1.什么是月经?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1次,经常不变,信而有期,故又称为月汛、月信或月水。月经是一种现象,是人体整体生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生殖生理功能的初步成熟,具备了孕育的基本条件。

2.什么是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妇女第一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一般在14岁左右。初潮年龄可因地域、气候、体质、文化、营养等而异,在我国可早在11岁或迟至18岁。

(2)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两次月经第1天间隔的时间称为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也属正常范围为21~35天。经期是指行经持续时间,正常者为3~7天,多数为4~5天。经量一般为50~8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开始时较淡,继而逐渐加深,最后又成淡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3)月经期反应:部分妇女有轻微小腹胀,腰酸,乳房微胀或情绪不够稳定等表现,月经过后便自然消失。

(4)绝经: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在我国女子46~52岁绝经,也属正常范围。

(5)月经生理的特殊现象:身体无病,而两个月一潮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生不来潮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这些是月经生理的特殊现象。

3.月经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月经产生的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是下丘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通过这些激素的消长变化,产生正负反馈,因而使子宫内膜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内膜剥脱而出现月经。祖国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就是说月经是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这三个条件齐备的情况下产生的。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既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作用机制,其中肾气化生天癸为主导;天癸是元阴的物质,表现出月经的动力作用;冲任受督带的调节和约束,受脏腑气血的资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气血,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

4.月经与肾气的关系如何?

月经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中医认为它是肾气、天癸、脏腑、气血、经络相互协调作用于胞宫,使之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肾气为肾精所化之气,妇女从童稚开始,肾气逐渐长养,到了二七之年,肾气盛实,促使天癸成熟,导致任通冲盛,月经来潮。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了肾气旺盛,天癸产生,任脉与冲脉旺盛,各方面相互协调,然后才能产生月经,并且具有生育能力。年至“七七”,冲任虚衰,天癸渐竭,则月经停止来潮,其生殖能力也随之丧失。由此可以看出肾气的盛衰在女性生殖生理活动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妇女月经的“行”与“闭”的全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肾气包含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女子7岁就逐渐由幼女向青春期转化,而这种转化的基本动力是由先天之肾的精气与后天储藏在肾的精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而以先天之肾的精气为主要,二者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女子从7岁开始内分泌腺开始活动,促进了性的分化及趋向成熟。女子到14岁以后便进入了青春期,此时“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21岁左右即“肾气平均”,28岁则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盛壮时期,该年龄阶段是生育的最佳时期。而到35岁以后就开始出现阳明脉衰,面部干燥,皱纹出现,两鬓角的头发开始变白,生育的能力也逐渐减弱,生育质量也逐渐降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42岁左右“三阳脉衰”,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减弱,各项生理功能随之下降。49岁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即所谓的围绝经期阶段,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即将闭止,生育能力也随之丧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女子从月经开始来潮至月经停闭,整个生理阶段都主要取决于中医所说的“肾”,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可见,月经与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5.月经与天癸的关系如何?

天癸,男女皆有,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物质,来源于先天肾气,亦即男女达到青春发育期体内自然形成的一种与性和生殖功能相关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女子则促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按期来潮;在男子则促使产生精子,从而产生排精。“天癸”至后的男女都开始有了生殖能力,这时如有男女性的交合就可以受精成孕,繁衍后代。

总之,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对女性来说,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6.月经与冲任二脉的关系如何?

“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中的中心环节。“任脉通”即天癸达于经脉,任脉在天癸的作用下,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太冲脉盛”即天癸通于冲脉,冲脉在天癸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使血海盛满。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按时满盈,则月事以时下。

冲脉:“冲”有要冲之意。其经络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因胃为水谷之海,冲脉又与胃经之气冲穴相交会,受后天水谷精微的供养;与肾经相并,又受先天肾气的资助,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汇于冲脉,对妇女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冲脉并能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以资助十二经脉的活动。《灵柩·逆顺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经,……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说明冲脉与三阴三阳取得联系,以调节十二经及滋润和温养十二经。故《内经》称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王冰说“冲为血海”。妇女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之本》说:“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

任脉:任有妊养,担任之意。其经络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毛际,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阴脉会于膻中穴,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都属任脉所司。任为妇女妊养之本,起于胞中,故王冰说:“任主胞胎”。只有任脉之气通,才能促使月经的来潮和孕育正常。

7.月经与胞宫的关系如何?

胞宫亦即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内经》称之为“奇恒之腑”,“能藏能泻”,以行为常,以通畅为顺。

现代解剖学知道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呈倒梨形,为一空腔器官,腔内呈上宽下窄之三角形,覆以黏膜。

成年子宫长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上部较宽,下垂于阴道。宫体与宫颈的比例为2∶1。子宫共有4对韧带以维持其正常位置。

祖国医学认为,经源于肾而生于胞宫。胞宫的作用有三:一是主月经的运行,按时来潮;二是孕育胎儿,妊养分娩;三是施泻生理带下,泽润阴部。胞宫之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脏腑、气血与经脉的支持,但由于胞宫功能的特殊,倘若没有胞宫的作用,冲任主胞胎的妊养也不能完成。纵然肾气旺盛,肝的藏血与疏泄,脾的健运与统血,心主神明和血脉、肺主气而朝百脉等五脏功能正常,气血调和旺盛,仍然不能实现经、带、胎、产等一系列妇女所特有的生理功能。例如子宫摘除的妇女,由于没有了妇女的特有器官“子宫”,于是既无月经来潮,也无妊娠分娩的能力。这是因为作为物质基础的子宫已不复存在,它的特有生理功能自然也就消失。仅就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来讲,经虽本源于肾,是五脏之精气所化生,但月经实生于胞宫,而又行于胞宫,胞宫是月经的依托器官。因此胞宫的功能、作用在妇女生理当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是女性生殖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器官,没有胞宫的存在,就没有月经的生成和排泄,更谈不上孕育胎儿繁衍后代。

8.月经与脏腑的关系如何?

脏腑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是化生月经的基本物质。经络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籍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相通。功能上,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同为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布精微。故五脏安和,气血调畅,则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

在产生月经的机制方面,与肾、肝、脾、心的关系均较为密切。有关肾与月经的关系已在前面叙述。兹将其他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分述如下: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脏腑所化生之气血,除营养周身以外,则储藏于肝,其有余部分,在女子则下注血海而为月经。但肝的藏血功能与疏泄作用须相互协调,故肝气条达则血脉流畅,经候如常;肝气郁结则血脉失畅,月经异常。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气而统血。气主升、主运,脾气健运,则血循常道;脾气虚弱,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乃多气多血之腑。足阳明胃经下行,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亦盛,血海满盈,月事以时。《女科经纶》引程若水说:“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指出了脾胃在产生月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心主血,其充在血脉。也就是说,心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作用。而心的这种功能全赖心气。若心血旺盛,心气下通,血脉流畅,入于胞脉,“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肾相通,月事如常。肺主气,居上焦,朝百脉而输精微,如雾露之溉,下达胞宫而参予月经的生理活动。

又心主神明,肝主谋虑,脾主思虑,肾主藏志,这些精神活动和思维意识,对月经的调节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月经的按期来潮,有赖于全身脏腑的协调统一,并非一脏所为。

9.月经周期是如何变化的?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始终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的,是连续性的变化,临床上为叙述、诊疗上的方便,可把月经周期性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1)增生期:在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从发育到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5~23日,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日,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月经周期的开始。

10.什么是月经病?

月经病是女性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故凡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经行伴随病证、月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等,均属月经病的范畴。